-
公开(公告)号:CN1764792A
公开(公告)日:2006-04-26
申请号:CN200480007769.0
申请日:2004-03-30
Applicant: NTN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C33/107 , F16C17/107 , F16C17/26 , F16C2370/12 , H02K5/1675 , H02K11/00 , H02K11/4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体轴承装置,利用该装置可实现成本降低且防止自身通过静电而带电。轴承套设置在壳体的内部,且轴部件插入到该轴承套中。通过润滑油的动压作用在轴承套的内表面和轴部件的外周面之间的轴承间隙上产生压力,以便以与该轴承套呈非接触的状态径向地支承该轴部件。该轴部件的轴端与壳体的底部相接触以便通电,该壳体是由混合有碳纳纤维的导电性树脂化合物形成,且其体积电阻率设定为106Ω·cm以下。
-
公开(公告)号:CN1129030A
公开(公告)日:1996-08-14
申请号:CN95190421.3
申请日:1995-03-31
Applicant: NTN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K25/005 , C08L71/00 , F16K11/0782 , Y10T137/86549 , Y10T137/86815 , C08L2666/04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使阀体相对于阀座滑动而开闭调节阀孔的阀装置,长时间连续使用时可充分改善止水性,手柄操作性也非常好。阀座6或阀体11是由每100份(重量)聚氰基芳基醚树脂配加40-165份(重量)平均粒径25μm以下的玻璃状碳而构成的树脂组合物的成型体,或者是在上述树脂组合物中进一步配加30份(重量)PTFE等含氟树脂粉末而构成的树脂组合物的成型体。另外,阀体11由陶瓷制成,在合成树脂制成的阀座6的与阀体11相对的一面的中央部位形成阀体滑动用的突起部12,该突起部12的直径比阀体11的外径小,即使由于给水压而使阀座6变形,变形也只是发生在阀座6的外周部,从而防止阀体11与突起部12之间形成间隙。另外,还公开了在手柄保持器14的下面形成若干同心圆状构槽的阀装置。将上述手柄保持器的下面制成内周缘比外周缘隆起的中间高形状,在沟槽中保持有润滑油或润滑脂。
-
公开(公告)号:CN101413531B
公开(公告)日:2012-08-08
申请号:CN200810181921.7
申请日:2004-03-30
Applicant: NTN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C33/107 , F16C17/107 , F16C17/26 , F16C2370/12 , H02K5/1675 , H02K11/00 , H02K11/4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态轴承装置,该装置包括:壳体;轴承套;旋转部件;径向轴承部分,借助产生于径向轴承间隙之内的润滑油动态压力效果以非接触的方式沿着径向方向支承该旋转部件,其中该径向轴承间隙位于该轴承套和该旋转部件之间;推力支承部分,该推力支承部分借助产生于推力支承间隙之内的润滑油动态压力效果以非接触的方式在推力方向上支承该旋转部件,其中该推力支承间隙位于该壳体和该旋转部件之间,其中,该壳体是通过对树脂材料进行注射模制而形成的,且包括构成该推力支承部分的推力支承表面、以及在所述注射模制期间在该推力支承表面上形成的动态—压力产生沟槽,形成在所述推力支承表面中的动态—压力产生沟槽呈环形地环绕轴的中心形成。
-
公开(公告)号:CN1957184B
公开(公告)日:2011-05-25
申请号:CN200580010066.8
申请日:2005-03-17
Applicant: NTN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耐用性并能以低成本生产的流体动压轴承装置。在该流体动压轴承装置中,外壳(7)和盘毂(3)为树脂模制部分,而止推轴承间隙形成在外壳(7)的上端表面(7d)和盘毂(3)的下端表面(3e)之间。在此情况下,担当滑动部分(P)的表面(7d,3e)在轴承的操作期间临时地滑动接触彼此。树脂外壳(7)中作为增强纤维的混合PAN基碳纤维的直径为12μm或更小,并且混合量在5-20vol%的范围以内,从而可防止滑动部分(P)中破裂和磨损的发生。
-
公开(公告)号:CN101413531A
公开(公告)日:2009-04-22
申请号:CN200810181921.7
申请日:2004-03-30
Applicant: NTN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C33/107 , F16C17/107 , F16C17/26 , F16C2370/12 , H02K5/1675 , H02K11/00 , H02K11/4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态轴承装置,该装置包括:壳体;轴承套:旋转部件;径向轴承部分,借助产生于径向轴承间隙之内的润滑油动态压力效果以非接触的方式沿着径向方向支承该旋转部件,其中该径向轴承间隙位于该轴承套和该旋转部件之间;推力支承部分,该推力支承部分借助产生于推力支承间隙之内的润滑油动态压力效果以非接触的方式在推力方向上支承该旋转部件,其中该推力支承间隙位于该壳体和该旋转部件之间,其中,该壳体是通过对树脂材料进行注射模制而形成的,且包括构成该推力支承部分的推力支承表面、以及在所述注射模制期间在该推力支承表面上形成的动态-压力产生沟槽,形成在所述推力支承表面中的动态-压力产生沟槽呈环形地环绕轴的中心形成。
-
公开(公告)号:CN101410636A
公开(公告)日:2009-04-15
申请号:CN200780011328.1
申请日:2007-02-02
Applicant: NTN株式会社
IPC: F16C17/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C17/107 , F16C33/107 , F16C2370/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压轴承装置,其以低成本形成具有高成形精度的动压产生部。旋转部件(2)具有轴部(9)和设置于轴部(9)的一端的作为推力部件的保持部件(10)。在构成保持部件(10)的圆盘部(10a)的下端面(10a1)的一部分环状区域上作为动压产生部形成将多个动压槽、以及形成在多个动压槽(10a2)之间、并划分各动压槽(10a2)的划分部(10a3)以螺旋状排列的区域。上述动压槽(10a2)排列区域与外壳部(8)的上端面(8a)相对,轴部(9)旋转时,在与上端面(8a)之间形成推力轴承部(T)的推力轴承间隙。上述动压槽(10a2)排列区域通过冲压加工成形在保持部件(10)的下端面(10a1)上。
-
公开(公告)号:CN101400908A
公开(公告)日:2009-04-01
申请号:CN200780008277.7
申请日:2007-02-21
Applicant: NTN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低成本提供一种流体轴承装置,该流体轴承装置具备高的轴承性能。轴承构件(6)包括具有径向轴承面的内径部(8)、和具有与托架(5)的安装面的外径部(7)。内径部(8)和外径部(7)的双方均为树脂制。内径部(8)优选通过含油树脂形成,更优选由多孔质树脂形成。外径部(7)由非孔质树脂形成。
-
公开(公告)号:CN101395393A
公开(公告)日:2009-03-25
申请号:CN200780007516.7
申请日:2007-02-16
Applicant: NTN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以低成本通过形成高精度的轴承间隙能够发挥高的轴承性能的流体轴承装置。用电铸部(11)至少构成轴(2)的外周面的面向径向轴承间隙的区域,并且,用树脂部(12)构成轴(2)的除了电铸部(11)的区域。
-
公开(公告)号:CN100458196C
公开(公告)日:2009-02-04
申请号:CN03820842.3
申请日:2003-09-09
Applicant: NTN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C33/107 , F16C17/107 , F16C43/02
Abstract: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动态轴承装置,其中,一轴承套被挤压装入一轴承盖,然后轴向部件的轴向部分被插入轴承套的内周表面,紧接着,止推部件附连于轴承盖的内周表面的下端,利用超声波焊接把该止推部件固定在预先确定的位置上。轴承盖的下端压靠在止推部件的外周表面,利用超声波震动焊接技术,把轴承盖的融化接合表面固定在止推部件上。
-
公开(公告)号:CN100447437C
公开(公告)日:2008-12-31
申请号:CN200480007769.0
申请日:2004-03-30
Applicant: NTN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C33/107 , F16C17/107 , F16C17/26 , F16C2370/12 , H02K5/1675 , H02K11/00 , H02K11/40
Abstract: 一种流体轴承装置,利用该装置可实现成本降低且防止自身通过静电而带电。该流体轴承装置包括:壳体,设于该壳体内侧的轴承套,沿着该轴承套的内周面插入的轴部件,以及径向轴承部分,该径向轴承部分经由润滑油薄膜在径向方向上以非接触的方式支承着该轴部件,其中该润滑油薄膜产生在位于该轴承套的内周面和该轴部件的外周面之间的径向轴承间隙内。其中该流体轴承装置还包括能够使得该轴部件和该壳体之间进行导电的导电部件,该壳体是由导电树脂制成。其中轴承套由烧结金属制成,壳体被安装在外壳的内周,且壳体在径向上的线膨胀系数为5×10-5/℃或更低。壳体是由混合有碳纳纤维的导电性树脂化合物形成,且其体积电阻率设定为106Ω·cm以下。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