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火灾逃生应急防护装备
    3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173437A

    公开(公告)日:2023-05-30

    申请号:CN202310267291.X

    申请日:2023-03-17

    Abstract: 一种建筑火灾逃生应急防护装备属于安全装备技术领域,该应急防护装备包括应急隔温防毒口罩和防烟护目镜。该应急防护装备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当火灾发生时,逃生人员可以立即佩戴此防护装备,将伸缩带固定于脑后侧。所处环境温度过高时,可将融框式密封吸水海绵圈内的水凝胶珠挤压,为呼吸系统和眼睛提供潮湿空气。口罩的三层结构可以有效过滤毒性气体和降低空气的温度。该应急防护装备佩戴简单且使用方便,可以更好的为建筑火灾逃生人员争取逃生时间,经济实用,值得推广。

    一种包裹二氧化碳气体的泡沫颗粒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4395406B

    公开(公告)日:2023-03-21

    申请号:CN202210137275.4

    申请日:2022-02-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包裹二氧化碳气体的泡沫颗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酚醛泡沫颗粒置于密闭容器中进行脱气处理,直至密闭容器内达到真空状态,然后向密闭容器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得到充填有二氧化碳气体的泡沫颗粒;将充填有二氧化碳气体的泡沫颗粒释放到装有液态热熔胶的熔胶池中滚动,使其表面充分包裹热熔胶层后,用泡沫颗粒模具筛捞出,冷却后经分粒处理,得到包裹二氧化碳气体的泡沫颗粒;上述制备方法制得的包裹二氧化碳气体的泡沫颗粒用于预防采空区煤自燃。本发明制备的包裹二氧化碳气体的泡沫颗粒的具有质量轻,流动性好的特点,可以封堵采空区裂隙,增加采空区通风阻力,有效遏制漏风。

    一种促进瓦斯抽采的煤体加热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593906B

    公开(公告)日:2023-02-24

    申请号:CN202011490735.9

    申请日:2020-12-1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促进瓦斯抽采的煤体加热装置及方法,包括在煤层中交替布置加热孔和抽采孔,在加热孔中布置单元连接的护孔花管,在护孔花管内布置单元连接的加热花管,在加热花管内填装加热药包,加热药包之间留有过水空隙。护孔花管的孔底端头为锥形,其余单元护孔花管螺纹连接。孔底单元加热花管端部细管与孔底护孔花管螺纹连接,并连通返水管。加热药包内封装加热药剂,加热药包遇水一定时间后发生剧烈放热反应,释放大量热量和高温热气,快速均匀加热煤体,促使煤体瓦斯由吸附态向游离态转化,并加速向抽采孔运移流动,从而实现强化瓦斯抽采效果的目的。本装置及方法井下运输方便,可重复使用,操作灵活,可明显缩短瓦斯抽采时间。

    一种煤矿井下便携储存二氧化碳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811404A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申请号:CN202210348126.2

    申请日:2022-03-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煤矿井下便携储存二氧化碳的装置,包括腔体,所述腔体内设置有半封闭的中空腔,在所述腔体的顶端开设有装料口,所述腔体的中空腔内固定有密封膜,所述装料口处设置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与腔体之间还通过圆柱销辅助固定。工作主体用于砌筑切顶留巷内侧辅助密闭墙或U型通风工作面的防火密闭墙和充填采空区时,能减少工作面架后采空区漏风通道,还能利用工作主体在工作面回采期间有效储存二氧化碳;工作主体在工作面回采完毕后,全部滞留在封闭的采空区内,在顶板垮落和地下水的作用下部分产生破裂,工作主体中的固态二氧化碳泄漏,形成的气态二氧化碳能惰化采空区中的遗煤,用于防火和灭火。

    一种沿空留巷采空区束管监测装置及布置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879095A

    公开(公告)日:2021-06-01

    申请号:CN202110252790.2

    申请日:2021-03-09

    Abstract: 一种沿空留巷采空区束管监测装置及布置方法,包括抗压束管,温度探头和滤水盖,其中,抗压束管由外层保护钢管、内层保护钢管、单芯束管、导线和抗震减压层组成,外层保护钢管和内层保护钢管间由抗震减压层填充,内层保护钢管和单芯束管间由抗震减压层填充且在抗震减压层中含有导线,滤水盖由滤水盖盖体、气孔和吸水海绵组成。安装过程包括以下步骤:将导线连接温度探头;将滤水盖与抗压束管连接固定;于沿空留巷将装置送入工作面支架后方采空区。该发明装置有效防止束管及导线被采空区落石砸断的情况,能更好地对沿空留巷采空区内部气体及温度情况进行监测,提高了布置束管的成功率,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劳动。

    一种自动监测去除工作面上隅角一氧化碳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911220A

    公开(公告)日:2020-11-10

    申请号:CN202010822708.0

    申请日:2020-08-14

    Inventor: 张春华 姚立洪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监测去除工作面上隅角一氧化碳的方法,属于煤矿职业健康领域,在回采工作面采空区上隅角布置一氧化碳浓度监测探头和气体捕集装置,并将一氧化碳浓度信号与风机控制开关联动,当监测到上隅角一氧化碳浓度超过24ppm,控制开关闭合,风机开始工作;上隅角处空气通过集气罩进入风管,随后进入一氧化碳去除装置,去除装置的过滤材料为多孔结构便于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加一氧化碳的去除效率;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转化为二氧化碳并由专门的管路排放。本发明可实现一氧化碳的自动监测、去除和排放,无人值守,一氧化碳去除效率高且易于在煤矿现场应用。

    一种连接框架与摇摆墙的耗能连接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9779064A

    公开(公告)日:2019-05-21

    申请号:CN201910176764.9

    申请日:2019-03-08

    Abstract: 一种连接框架与摇摆墙的耗能连接结构,属于土木工程抗震减震技术领域。所述连接框架与摇摆墙的耗能连接结构,包括螺杆,所述螺杆中部对称设置有螺母一和螺母二,所述螺杆靠近螺母一的一端套设有弹簧一,所述螺杆靠近螺母二的一端套设有弹簧二,所述弹簧一的一端与螺母一接触,所述弹簧一的另一端位于套筒一内,所述弹簧二的一端与螺母二接触,所述弹簧二的另一端位于套筒二内。所述连接框架与摇摆墙的耗能连接结构,结构简单、施工操作方便、易更换且成本低,不仅能够实现结构的回位,而且还能够耗散输入结构中的部分地震能量,不仅能够提高框架摇摆墙结构的承载能力,而且能够有效控制结构震损和残余变形。

    一种模拟采空区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实验装置及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545069A

    公开(公告)日:2019-03-29

    申请号:CN201811452316.9

    申请日:2018-11-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9B25/04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模拟采空区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实验装置及使用方法,包括振动台、H型钢、施加装置、衔接装置、加密钢筋组件、限位组件、数据采集系统和振动系统,振动台上顶板上表面固定安装有H型钢。该发明装置通过利用振动台分析地震和开采沉陷变形对建筑物的耦合作用;调整煤矿采动作用施加装置的高度,通过实验室中四种不同工况的混凝土框架模型实现开采沉陷变形的模拟,再通过振动台输入地震波,对模型进行抗震-抗开采沉陷变形性能分析,尤其涉及采动区建筑物抗震性能裂化分析模拟实验中的应用,并且解决了煤炭采动作用施加装置与混凝土柱子之间材料性质差异较大,无法进行焊接,不能重复使用煤矿采动作用施加装置的问题。

    一种基于纹理的掌纹掌脉融合识别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359607A

    公开(公告)日:2019-02-19

    申请号:CN201811249308.4

    申请日:2018-10-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纹理的掌纹掌脉融合识别方法,涉及图像识别及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步骤如下:步骤1:对掌纹图像A及掌脉图像B在NSCT域进行融合,NSCT变换将图像分解为低频子图像和高频子图像,分别对低频子图像和高频子图像进行融合处理后,再进行NSCT逆变换,生成融合图像F;步骤2:利用BSLDP算法提取F的特征,对F做分块操作,利用SLDP算法提取每一子块直方图特征向量,将所有特征向量进行串接,得到F的统计直方图总特征向量α;步骤3:利用F和待识别图像的特征向量之间的卡方距离判断是否匹配。该方法有效地降低系统等误率,满足实时性的要求,掌纹掌脉特征融合增加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一种煤体塑性区宽度的计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643610A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611247319.X

    申请日:2016-12-2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B21/02 G01N33/2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煤体塑性区宽度的计算方法,包括:建立煤体塑性区宽度计算模型;获取当前采矿条件下的煤体采高、埋深、护帮板对煤壁的支护阻力、煤层与顶底板摩擦系数、应力集中系数、内摩擦角、内聚力、容重;以历史采矿条件为参照,取不同的洛德参数计算煤体塑性区宽度,并将不同洛德参数的计算结果与实际煤体塑性区宽度进行比较分析,取最小差值所对应的洛德参数作为煤体塑性区宽度计算模型中的洛德参数;利用煤体塑性区宽度计算模型预测新开采工作面的煤体塑性区宽度。本发明方法在D‑P准则基础上,引入洛德参数μ以便反应煤体真实的受力状态,从而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