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367485A
公开(公告)日:2012-03-07
申请号:CN201110388017.5
申请日:2011-11-30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PCR检测植物病害的内参基因的引物及其应用,属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所述内参基因为rbcL基因,所述引物为:正向:5’TATCTTGGCAGCATTCCGAGTA3’,反向:5’ACCCTCTTCAAATAGGTCTAATGG3’,所述引物特异性的扩增rbcL基因的228bp的DNA片段,用于出入境植物寄生病害检测过程中PCR模板的评价。本发明首次提出在植物病害定性PCR检测中建立通用的内参基因;首次提出将植物叶绿体的rbcL基因作为内参基因应用于植物病害定性PCR检测;本发明提出的检测引物,克服了针对一种植物一个内参基因的缺陷,大大的提高了检测效率、缩短了检测时间。
-
公开(公告)号:CN102312015A
公开(公告)日:2012-01-11
申请号:CN201110316556.8
申请日:2011-10-18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甘蔗中寄生白条病菌拷贝数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首先提供了一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甘蔗中寄生白条病菌的引物及探针,所述的引物为以下序列的引物对:正向引物序列5’-GGTTCCATTGCTTACCGATT-3’,反向引物序列5’-CAAGTTTCGACAGGAACAGC-3’,探针序列是FAM-5-CCACGGCTACGTCAATTCGGG-3-TAMRA,然后采集和处理甘蔗蔗汁并提取总D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甘蔗中感染的白条病菌HrpB基因,通过扩增过程生成的Ct值,代入标准曲线方程,转换成起始反应的DNA分子拷贝数,从而达到定量检测甘蔗中感染白条病菌数量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01560493B
公开(公告)日:2011-09-21
申请号:CN200910111896.X
申请日:2009-06-03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甘蔗愈伤组织繁殖系数的方法,具体是通过添加一定体积的椰乳大幅度提高甘蔗愈伤组织的分化率和培育壮苗。该发明的设计方案是:将处理过的甘蔗茎尖心叶经过诱导产生愈伤组织后,在分化阶段往培养基中添加5%~20%体积的椰乳,可以极显著地提高愈伤组织分化率,一般比对照提高100%,并且培育壮苗。该方法解决了甘蔗组织培养中某些品种能够正常诱导愈伤组织但分化困难的问题,有效完善了甘蔗组培再生体系,极显著提高愈伤组织分化率,促进组织培养在良种快繁中的广泛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1328491A
公开(公告)日:2008-12-24
申请号:CN200810071435.X
申请日:2008-07-23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Abstract: 植物单花粉全基因组扩增库的快速制备方法,具体涉及植物单花粉的分离、快速裂解和全基因组复制扩增。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在载玻片上将花粉染色、干燥,制备花粉粒玻片;应用一种显微解剖镊子在显微镜下分离单个花粉,放入PCR管中,在碱和表面活性剂溶液中裂解后用TE缓冲溶液中和。裂解混合液直接作为模板在试剂盒Genomiphi DNA Amplification Kit方法中工作,将单个花粉的DNA复制扩增出大量全基因组,该方法能应用于大批量单花粉收集并制备全基因组,为植物单倍体遗传规律分析和通过单倍体染色体制图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
公开(公告)号:CN105713989B
公开(公告)日:2019-03-22
申请号:CN201610271692.2
申请日:2016-04-28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IPC: C12Q1/6895 , C12Q1/686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鉴定甘蔗抗褐锈病基因位点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方法,分别以待鉴定甘蔗和“POJ2878”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引物1和引物2进行扩增,将扩增的PCR产物利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HaeIII进行酶切,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酶切产物,与抗褐锈病甘蔗品种POJ2878的酶切产物进行比较,来判断所待鉴定甘蔗的抗病性。本发明方法可用于甘蔗抗褐锈病基因的图位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通过检测抗褐锈病基因位点来预测待鉴定甘蔗对褐锈病的抗性,不仅节约生产成本而且大大提高选择效率,进而加速甘蔗抗褐锈病育种进程。
-
公开(公告)号:CN105713988B
公开(公告)日:2019-03-22
申请号:CN201610271677.8
申请日:2016-04-28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IPC: C12Q1/6895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快速鉴定甘蔗抗褐锈病基因位点的分子标记引物及应用,分别以待鉴定甘蔗和“POJ2878”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引物1、引物2、引物3、引物4进行扩增,将扩增的PCR产物利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HaeIII进行酶切,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酶切产物,与抗褐锈病甘蔗品种POJ2878的酶切产物(分别为389bp和606bp)进行比较,来判断所待鉴定甘蔗的抗病性。本发明方法可用于甘蔗抗褐锈病基因的图位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通过检测抗褐锈病基因位点来预测待鉴定甘蔗对褐锈病的抗性,不仅节约生产成本而且大大提高选择效率,进而加速甘蔗抗褐锈病育种进程。
-
公开(公告)号:CN104846005B
公开(公告)日:2018-04-17
申请号:CN201510093048.6
申请日:2015-03-02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IPC: C12N15/82 , C12N15/113 , A01H5/00 , A01H6/46
Abstract: 一种利用人工合成MV3序列培育抗花叶病甘蔗品种的方法,包括MV3序列的人工合成、RNAi干扰载体构建、抗花叶病转基因甘蔗材料的培育和抗病转基因甘蔗的抗病性鉴定。本发明获得的植物表达载体采用了RNAi技术,使得甘蔗抗病毒育种摆脱了对抗源基因的依赖,可以有效地缩短甘蔗抗花叶病育种周期。本发明已获得的转基因植株,具有抗性广谱、抗病性好、抗性持久及生物安全性高等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04846006B
公开(公告)日:2018-03-09
申请号:CN201510093082.3
申请日:2015-03-02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IPC: C12N15/82 , C12N15/113 , A01H5/00 , A01H6/46
Abstract: 一种利用人工合成MV1序列培育抗花叶病甘蔗品种的方法,包括MV1序列的人工合成、RNAi干扰载体构建、抗花叶病转基因甘蔗材料的培育和抗病转基因甘蔗的抗病性鉴定。本发明获得的植物表达载体采用了RNAi技术,使得甘蔗抗病毒育种摆脱了对抗源基因的依赖,可以有效地缩短甘蔗抗花叶病育种周期。本发明已获得的转基因植株,具有抗性广谱、抗病性好、抗性持久及生物安全性高等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04846003B
公开(公告)日:2018-03-09
申请号:CN201510092971.8
申请日:2015-03-02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IPC: C12N15/82 , C12N15/113 , A01H6/46
Abstract: 一种利用人工合成MV6序列培育抗花叶病甘蔗品种的方法,包括MV6序列的人工合成、RNAi干扰载体构建、抗花叶病转基因甘蔗材料的培育和抗病转基因甘蔗的抗病性鉴定。本发明获得的植物表达载体采用了RNAi技术,使得甘蔗抗病毒育种摆脱了对抗源基因的依赖,可以有效地缩短甘蔗抗花叶病育种周期。本发明已获得的转基因植株,具有抗性广谱、抗病性好、抗性持久及生物安全性高等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06818478A
公开(公告)日:2017-06-13
申请号:CN201710039950.9
申请日:2017-01-18
Applicant: 福建农林大学
IPC: A01H4/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抑菌培养基培育割手密的组培方法,包括培养容器消毒、培养基配制、无菌水制备、诱导培养、分化及增殖培养、生根培养和瓶苗移栽。本发明的割手密抑菌组培过程中,培养容器和培养基都无需高温高压灭菌,减少了工作量和能源消耗,简化了割手密组培技术环节,降低了割手密组培成本;而且操作简单,只需按不同的培养基配方配制后即可使用,实用性强,推广性好。本发明的割手密抑菌组培方法与常规的割手密组培方法相比,可以降低成本10%以上。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