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794636A
公开(公告)日:2024-03-29
申请号:CN202280053268.4
申请日:2022-06-22
Applicant: 株式会社日本制钢所
IPC: B01J19/20 , B01F27/72 , B01F33/40 , B01F35/90 , C04B35/64 , H01M10/0562 , H01M10/058
Abstract: 在反应装置(10)中,反应炉(100)为筒状并包括在一端的配置为接收待供给的原料的供给口和在另一端的配置为排出反应产物的排出口。温度控制区域(110)包括加热装置或冷却装置,其配置为控制反应炉在供给口和排出口之间的中间部的预定位置处的温度。螺杆(120)从反应炉的一端延伸至其另一端,并且配置为能够通过旋转将从供给口供给的原料向排出口输送。第一流体控制区域(130)包括第一流体入口和第一流体出口,其配置为允许第一流体在中间部中的预定区域通过反应炉。第二流体控制区域(140)包括第二流体入口和第二流体出口,其配置为允许第二流体通过在中间部中不同于第一流体控制区域的区域。
-
公开(公告)号:CN117080676A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310575296.9
申请日:2018-08-02
Applicant: 株式会社日本制钢所
IPC: H01M50/403 , H01M50/449 , H01M50/443 , H01M50/434
Abstract: 提供一种多层膜的制造方法,具备如下的工序:从原料膜(22)去除多孔形成材料的工序;使第一辊(27、28)和第二辊(26)与原料膜抵接并使用第二辊涂布包含微粒子的涂敷液的工序;在涂敷液具有流动性的状态下沿着宽度方向拉伸原料膜的工序;及使涂敷液干燥而形成固定有微粒子层的多层膜的工序。在涂布时,将至少一个第一辊的旋转轴位置与第二辊的旋转轴位置连结的线段和第二辊按压原料膜的方向所成的角度为0°以上且150°以下。
-
公开(公告)号:CN115348919A
公开(公告)日:2022-11-15
申请号:CN202180023465.7
申请日:2021-04-26
Applicant: 株式会社日本制钢所 , 第一工业制药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提升多孔质膜的特性。根据本发明的多孔质膜具有多孔质基材S及设置在此基材S的表面上的涂膜CF,涂膜CF具有:氧化纤维素,其具有伯羟基氧化成羧基的结构;无机填料,且多孔质膜的热变形为5%以下。如上所述,通过在基材S的表面上设置所述涂膜CF,能够提升多孔质膜(隔膜)的机械强度、耐热性。也就是说,通过以此方式添加经氧化处理的纤维素,能够使氧化铝与纤维素混合,提升耐热性。此外,通过添加经氧化处理的纤维素,能够确保氧化铝与基材S之间的间隙,并且能够在不抑制电池中的Li离子的移动的情况下维持电池的特性且同时提升所述耐热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207887A
公开(公告)日:2022-03-18
申请号:CN202080030604.4
申请日:2020-04-23
Applicant: 株式会社日本制钢所 , 国立大学法人京都工艺纤维大学
IPC: H01M6/18 , H01M10/0562 , H01M10/0585
Abstract: 提供全固态电池的制造方法及其制造装置。全固态电池的制造方法具有:(a)形成具有由树脂所形成的纤维的不织布的步骤;(b)于所述不织布上涂覆含有固态电解质粒子的浆料的步骤;(c)借由加热器来干燥所述不织布上的浆料的步骤;(d)借由辊来对所述不织布上的浆料进行加压的步骤;(e)于所述固态电解质膜的一侧上形成正极组件的步骤;(f)于所述固态电解质膜的另一侧上形成正极组件的步骤。所述(a)步骤借由激光静电纺丝法来将含有极性填料的树脂形成为纤维状,以形成所述不织布的步骤。根据上述制造方法,可有效率地制造全固态电池(正极组件、固态电解质膜及负极组件的层叠体)。
-
公开(公告)号:CN107428977A
公开(公告)日:2017-12-01
申请号:CN201680012199.7
申请日:2016-02-25
Applicant: 株式会社日本制钢所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微多孔膜的制造方法以及微多孔膜,其中,制备以聚丙烯(PP)作为树脂成分且包含相对于该树脂成分100重量份为0.01~20重量份的化学修饰纤维素或化学修饰纤维素纳米纤维以及相对于该树脂成分100重量份为0.01~3重量份的β晶型成核剂的树脂组合物,熔融成形为该树脂组合物中的聚丙烯成分的晶相实质上为β晶相的膜状物,接着将该膜状物在60~160℃的温度下进行拉伸。
-
公开(公告)号:CN103429527B
公开(公告)日:2016-09-14
申请号:CN201280012913.4
申请日:2012-03-09
Applicant: 株式会社日本制钢所 , 国立大学法人北见工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J19/2445 , B01J7/00 , B01J23/745 , B01J23/755 , B01J23/78 , B01J23/80 , B01J23/94 , B01J38/04 , B01J2219/00103 , B01J2219/24 , B82Y30/00 , B82Y40/00 , C01B3/26 , C01B32/15 , C01B32/40 , C01B2203/0277 , C01B2203/043 , C01B2203/048 , C01B2203/0827 , C01B2203/1235 , C07C29/1516 , C10K3/026 , C10K3/06 , Y02P20/129 , Y02P20/584
Abstract: 一种合成气体与纳米碳制造方法,所述方法具有将低级烃分解以生成氢和纳米碳的低级烃分解步骤、使生成的所述纳米碳的一部分与二氧化碳反应以制造一氧化碳的二氧化碳还原步骤,以及将生成的氢和一氧化碳以预定比率混合的混合步骤,从而可以容易地同时制造纳米碳与具有期望的气体比率的合成气体。
-
公开(公告)号:CN103781831A
公开(公告)日:2014-05-07
申请号:CN201280043602.4
申请日:2012-09-06
Applicant: 株式会社日本制钢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1633 , B29C47/0057 , B82Y30/00 , C08J3/203 , C08J3/2053 , C08J5/18 , C08J2323/06 , H01M2/145 , H01M2/162 , H01M2/1653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具有高刺穿强度等的微多孔拉伸膜的制造方法等。该制造方法包括:第一工序,将纤维素纳米纤维和聚烯烃树脂熔融混炼,使该纳米纤维分散于该树脂中;第二工序,从该第一工序中得到的混炼物中除去水分;第三工序,将增塑剂混合到该纳米纤维和该树脂中,进行熔融混炼,得到聚烯烃树脂组合物;第四工序,对该聚烯烃树脂组合物进行挤压成形;第五工序,对该第四工序中得到的挤压成形体进行拉伸而膜化;以及第六工序,从该膜中提取出增塑剂。
-
公开(公告)号:CN103429527A
公开(公告)日:2013-12-04
申请号:CN201280012913.4
申请日:2012-03-09
Applicant: 株式会社日本制钢所 , 国立大学法人北见工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J19/2445 , B01J7/00 , B01J23/745 , B01J23/755 , B01J23/78 , B01J23/80 , B01J23/94 , B01J38/04 , B01J2219/00103 , B01J2219/24 , B82Y30/00 , B82Y40/00 , C01B3/26 , C01B32/15 , C01B32/40 , C01B2203/0277 , C01B2203/043 , C01B2203/048 , C01B2203/0827 , C01B2203/1235 , C07C29/1516 , C10K3/026 , C10K3/06 , Y02P20/129 , Y02P20/584
Abstract: 一种合成气体与纳米碳制造方法,所述方法具有将低级烃分解以生成氢和纳米碳的低级烃分解步骤、使生成的所述纳米碳的一部分与二氧化碳反应以制造一氧化碳的二氧化碳还原步骤,以及将生成的氢和一氧化碳以预定比率混合的混合步骤,从而可以容易地同时制造纳米碳与具有期望的气体比率的合成气体。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