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404463A
公开(公告)日:2017-02-15
申请号:CN201611093579.6
申请日:2016-12-01
Applicant: 暨南大学
IPC: G01N1/1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1/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水器及采水方法,属于水样采集技术领域,该采水器包括本体和采水管。本体内开设有采水腔,采水管于本体底部和采水腔连通。本体的顶部设置有连通阀,本体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开闭采水管的采水阀。该采水器具备结构简单易、使用方便,采水速度快、精确度高、工作强度低及使用寿命长等优点,适于工业化生产。该采水方法将上述采水器没入水下,并将采水管的远离本体的一端的端部沉至目标水层,依次打开采水阀和连通阀。待目标水层的水样在压力差作用下沿采水管自动流入采水腔后,关闭连通阀及采水阀,将采水器提出水面。该方法能够简便、快速、精确地采集目标水样。
-
公开(公告)号:CN106186229A
公开(公告)日:2016-12-07
申请号:CN201610663993.X
申请日:2016-08-12
Applicant: 暨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33 , C02F1/5245 , C02F1/5263 , C02F1/5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除藻剂及其制备方法、除藻方法。除藻剂的原料包含质量比为1.2~10:1的红土和絮凝剂。本发明的除藻剂中,絮凝剂对红土起到改性的作用,避免了单纯使用絮凝剂所造成的沉淀较差及不稳的问题,提高了除藻的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2487808B
公开(公告)日:2014-07-02
申请号:CN201110386700.5
申请日:2011-11-28
Applicant: 暨南大学
IPC: A01G33/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88
Abstract: 一种多底质河流着生藻类监测装置,属于环境监测领域。其目的在于克服在河流里不便于着生藻类采样及对样品定量研究及相互比较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方便简单、安全可靠的河流着生藻类采样方法。采用两个半圆柱或半圆台形带底网罩紧固结合后,其上方加盖上盖,或者一个圆柱或者圆台形带底网罩和在其上加盖一个上盖,形成一个中空封闭网罩结构。将基质用细绳垂直悬挂放置在多底质河流着生藻类监测装置内,将该装置放置于河流水系中进行监测。本装置可以同时放置多个或多种标准化基质,进行连续多次采样,便于控制采样面积和相互间的比较。
-
公开(公告)号:CN101643261B
公开(公告)日:2011-06-29
申请号:CN200910042069.X
申请日:2009-08-24
Applicant: 暨南大学
IPC: C02F1/5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控藻红土复合絮凝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本发明通过将64.52~86.42%的红土、7.41~19.35%的聚合氯化铝和6.17~16.13%的三氯化铁混合,研磨,得到控藻红土复合絮凝剂。本发明所述的控藻红土复合絮凝剂,较单独加入三氯化铁或聚合氯化铝,可得到更高的浊度以及叶绿素a去除率,即除藻和净水的效果好。而且,相近的浊度及叶绿素去除率下,控藻红土复合絮凝剂中所含有的聚合氯化铝和三氯化铁的量,较聚合氯化铝和三氯化铁单独使用的投加量少,可节约成本,增加絮凝剂使用的安全性。本发明的控藻红土复合絮凝剂制备工序简单、成本适中、除藻净水效果均好,尤其适用于水华应急处理。
-
公开(公告)号:CN215654099U
公开(公告)日:2022-01-28
申请号:CN202122449993.9
申请日:2021-10-11
Applicant: 暨南大学 , 南京普拉尔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蓝藻过滤脱水装置,涉及蓝藻脱水干化的技术领域,包括外壳体、过滤机构和进液结构;过滤机构安装于外壳体内,过滤机构具有蓝藻液过滤通道和排水腔;蓝藻液过滤通道的一端与进液结构连通,另一端形成开口朝上的排藻口,排藻口用于将蓝藻液过滤通道过滤后的蓝藻渣排出;排水腔与蓝藻液过滤通道之间通过过滤机构上的过滤孔连通,排水腔用于将蓝藻液脱出的水体转排至外界;进液结构与所述外壳体连接,进液结构的进液口的高度高于排藻口。本实用新型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蓝藻的过滤脱水效率低和耗能大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209964889U
公开(公告)日:2020-01-21
申请号:CN201920214433.5
申请日:2019-02-20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能够抑制附着藻类生长的实验,包括:实验桶、不透光罩和透光孔柱;所述不透光罩覆盖实验桶,所述透光孔柱设置在所述不透光罩顶部,所述实验桶的桶壁含有附着藻类,所述实验桶的内部含有浮游藻类。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不透光罩,实现围隔或对实验桶上方光源的控制,解决光照充足条件下附着藻类生长过剩的技术问题,即让实验桶四周的桶壁无光线射入,抑制附着藻类的正常生长,有效地降低附着藻类的生物量,提高对浮游藻类野外实验测定的误差和不良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207959163U
公开(公告)日:2018-10-12
申请号:CN201820105117.X
申请日:2018-01-19
Applicant: 暨南大学 , 常州市清水碧波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蓝藻水华收集处理器,属于蓝藻水华处理领域。处理器包括:浮动单元,浮动单元设有推进器。设置于浮动单元的收集处理单元,收集处理单元包括收集器及干化组件。收集器位于浮动单元的前进方向的前端处设有蓝藻收集口,收集器的内部设有用于将水排入水体的排水泵以及与干化组件连通的藻浆提升泵。进一步地,浮动单元包括设置于收集处理单元两侧的第一船体及第二船体,第一船体和第二船体均沿浮动单元的前进方向延伸。浮动单元设有用于升降收集器的升降组件。其蓝藻收集效率高,且蓝藻干化后处理方便。(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06142876U
公开(公告)日:2017-05-03
申请号:CN201621143801.4
申请日:2016-10-21
Applicant: 暨南大学
IPC: C02F1/3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控藻设备和控藻系统,其中,该控藻设备包括:浮台、动力装置、太阳能电池板、超声波探头、控制装置、通信模块,遥控装置,定位模块;其中,所述动力装置、所述太阳能电池板、所述超声波探头、所述控制装置、所述通信模块、所述定位模块分别固定在所述浮台上;所述超声波探头指向待控藻的水面;所述太阳能电池板分别连接所述动力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所述超声波探头、所述通信模块以及所述定位模块;所述超声波探头连接所述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连接所述通信模块;所述通信模块电性连接所述遥控装置。以此,实现了自动化控藻,有效抑制了藻类的扩散。
-
公开(公告)号:CN210247844U
公开(公告)日:2020-04-07
申请号:CN201920214434.X
申请日:2019-02-20
Applicant: 暨南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能够抑制附着藻类生长的实验桶。装置包括:实验桶、刷子、支架、连杆和电机;所述支架和所述连杆分别与所述电机通过连接轴连接,所述连杆连接所述刷子的刷头,所述电机带动所述连杆转动,所述连杆带动所述刷子转动,所述实验桶的桶壁上包含有附着藻类。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电机带动支架和刷子转动,对实验桶内壁进行洗刷,破坏附着藻类的正常生长,有效地降低附着藻类的生物量,提高对浮游藻类野外实验测定的误差和不良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207295668U
公开(公告)日:2018-05-01
申请号:CN201720986356.6
申请日:2017-08-08
Applicant: 暨南大学 , 常州市清水碧波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多功能应急除藻船,包括船体,船体上设置有水藻收集装置、加药装置、混合器、藻水分离器、过滤机、压滤机和电控柜;水藻收集装置设置在船体的边缘,水藻收集装置包括用于从水面提取藻水混合物的藻水提升机构和用于吸取水藻并以藻浆的形式输送到混合器的泵送装置;加药装置用于往混合器中添加含有絮凝剂的药水,藻水分离器的入口对接混合器的出口,藻水分离器的漂浮物出口对接过滤机的入口,过滤机的固体物出口对接压滤机的入口。由此,当水藻被打捞到船体上后,直接在船体中进行藻水分离、过滤、压滤后形成藻泥,便于后续对藻泥回收利用,而不再需要将水藻打捞上岸后再进行处理。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