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银杏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GbF3′H1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0592111B

    公开(公告)日:2022-04-12

    申请号:CN201910903596.9

    申请日:2019-09-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银杏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GbF3′H1及其应用,属于分子生物学技术领域。基因GbF3′H1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其表达的蛋白产物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本发明通过构建基因GbF3′H1载体转化山新杨,并对转化的山新杨和非转基因型进行过量表达分析和差异代谢物分析,结果显示,与非转基因植株相比,转基因植株生长相对较慢,叶片容易沉积红色素,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的下游产物浓度明显高于非转基因植株,表明过量表达基因GbF3′H1能够提高植物类黄酮产量,可以作为促进植物体内积累黄酮类化合物的重要参考和科学依据。

    一种日本红枫高位芽接育苗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631030A

    公开(公告)日:2020-09-08

    申请号:CN202010478218.3

    申请日:2020-05-29

    Inventor: 荣浩 徐立安 武凯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日本红枫秋季高位芽接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实生青枫苗作为砧木,时间为8月下旬至9月下旬;采用‘T’字形芽接法嫁接,在砧木1.2m~1.5m处,横切一刀,长约1cm,深度以切断砧木皮层为宜,再从横切口中间向下垂直切一刀,长约1.7cm~1.9cm,形成“T”字形,然后用芽接刀挑开砧木皮层,以便接穗的插入,砧木削口比接穗稍长0.2cm~0.4cm;将削好的接穗迅速插入T形砧木上,将砧木和接穗的形成层对齐,迅速用塑料薄膜带绑缚,注意露出芽眼。本发明提供的日本红枫秋季高位芽接方法,保证嫁接苗的成活率达到95%以上,其过程操作简单,大大缩短了苗木出圃时间,保证苗木的市场供给。

    一种用于对不同银杏进行基因分型的SNP引物及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164530B

    公开(公告)日:2019-10-15

    申请号:CN201710531477.6

    申请日:2017-07-0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对不同银杏进行基因分型的SNP引物及检测方法。本发明的引物共22对,其中11对SNP引物组合可以用于构建银杏古树名木的指纹图谱。本发明利用银杏转录组数据开发的SNP引物能够对银杏不同个体进行基因分型,并且本发明操作方法简单,通量高,成本低。此外,本发明开发的11对SNP引物构建了不同群体中银杏古树名木的指纹图谱,验证的22个SNP位点还可以用来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遗传多样性研究,基于SNP的关联分析,以及用于种质资源鉴定与分类等。

    一种马尾松嫩茎原生质体分离纯化及瞬时高效转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055296A

    公开(公告)日:2018-12-21

    申请号:CN201810782286.1

    申请日:2018-07-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马尾松嫩茎原生质体分离纯化及瞬时高效转化方法,首先使用组合酶将马尾松嫩茎酶解成原生质体,得到的原生质体经分离、纯化和预处理后,利用PEG法将携带GFP标签的空载体转入马尾松原生质体中,经过培养,使得空载体在原生质体中表达。本发明构建得到马尾松原生质体瞬时表达系统,易于操作和实现,该方法的转化效率可达50%。本发明适用于马尾松实生苗,利用嫩茎可得到较高质量的原生质体,原生质体活力可达80%以上,对于野外的成熟茎段组织也适用,为马尾松功能基因研究提供了快速便捷的研究平台。

    一种柳杉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860260B

    公开(公告)日:2013-10-23

    申请号:CN201210383383.6

    申请日:2012-10-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柳杉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方法,包括:取柳杉外植体茎段,接种于诱导不定芽培养基DCR+0.1~2.0mg/L6-BA+0.1~2.0mg/LIBA+0.5~5.0g/LAC+0.001~0.01mg/LTDZ+30g/L蔗糖,诱导培养产生不定芽;生根培养采用两阶段发根,即先放入生根培养基1为:1/2DCR+0.1~2.0mg/LNAA+0.1~2.0mg/LIBA+0.1~1.0mg/L6-BA+1.0~10.0g/LAC+10.0~30.0g/L蔗糖,先进行2~15d暗培养后,放入光照下培养5~30d后,转接于生根培养基2为:DCR+0.1~1.0mg/LNAA+0.1~1.0mg/L6-BA+0.5~5.0g/LAC+30.0g/L蔗糖。通过本方法,嫩芽增殖系数达到5.7以上,生根率为80%以上。培养周期短,繁殖量大,有利于规模化生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