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920718A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2211479110.1
申请日:2022-11-23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IPC: B01F31/00 , B01F35/40 , B01F35/91 , B01F101/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医用粉剂针剂药快速混匀装置,包括底座、转动升降混匀机构、稳定机构、辅助加热机构、夹持晃动机构和防护机构,所述底座上侧设有转盘,本发明中,电机启动时,也会通过皮带轮组件带动转轴二转动,转轴二带动偏心轮转动,使得偏心轮向上挤压转盘,转盘带动方形伸缩杆向上伸出,拉伸弹簧一,当偏心轮转动一圈时,转盘和方形伸缩杆则在弹簧一的作用下复位,如此反复上述操作,即可实现转盘转动时,也会上下往复抖动,进一步确保了夹持槽内剂药瓶的粉剂针剂药液能够充分的混合均匀,再次提高了药液的混合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15887828A
公开(公告)日:2023-04-04
申请号:CN202211353760.1
申请日:2022-11-01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类器官球体体内培养专用注射器,包括:主机和针管;针管前端设置有针头;针头包括前端带有尖部的外针和滑动套接在外针内部的内针;针管内设置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内设置第一活塞,第二腔体内设置第二活塞;针管的管体侧壁内部设置有液道和气道;液道通过输液管路与带有盐水或凝胶的针管连接;气道通过第一气管与主机内部安装的负压气泵和正压气泵连接;第二腔体后端通过第二气管与主机内部安装的负压气泵和正压气泵连接;负压气泵和正压气泵、第一电磁阀与设置在主机内的控制组件连接。该注射器通过内外针配合,不仅使注射器容易插入皮下组织,同时在注射和吸取类器官球体时不会对其造成损伤。
-
公开(公告)号:CN115670540A
公开(公告)日:2023-02-03
申请号:CN202211453723.8
申请日:2022-11-21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植发器及其控制方法,该植发器包括:针头以及针头后端手柄内部的控制机构;所述的针头包括:空心针及位于空心针内部的推针;空心针后端固定在圆筒形腔体前端;推针后端与设置在圆筒形腔体内的活塞一端连接;所述的控制机构包括:主控制板以及与主控制板电连接的舵机和用于控制推针的气压装置构成;所述的圆筒形腔体后端通过摆臂与舵机连接;通过舵机带动摆臂来控制针头的角度,位于圆筒形腔体后端气孔通过软管与气压装置连接;该植发器可自动控制针头角度,在医护人员经验不足的情况下也能使同一片区上植入的毛囊角度尽可能保持一致,植发后不影响整体美观。
-
公开(公告)号:CN113304111A
公开(公告)日:2021-08-27
申请号:CN202110529291.3
申请日:2021-05-14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将脂肪组织制备成纳米囊泡的方法及该纳米囊泡的应用。所述方法具体是将临床获取的新鲜脂肪组织依次经过漂洗、剪碎后装入两个通过螺纹连接器连接的螺口注射器中,在两分钟内快速来回推挤形成均一黄色的悬混液态,转入无菌离心管内离心去掉上层油脂后吹打均匀,然后超声获得乳白色产物,再次离心去除上层油脂后,使用多重过滤膜推挤装置的注射器吸取上述离心后下层的水质层,并挤压过滤得到直径为60~400nm纳米囊泡产物;本发明制备的纳米囊泡具有促进脂肪再生功能,将其与真皮微颗粒混合成组织移植物用于软组织缺损填充,减轻了脂肪中油滴引起的炎症反应,提高了软组织填充后的体积保留率,同时也降低了真皮直接填充的硬度。
-
公开(公告)号:CN112358628A
公开(公告)日:2021-02-12
申请号:CN202011238101.4
申请日:2020-11-09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Inventor: 谢昕芳 , 汪振星 , 孙家明 , 陈雳风 , 周牧冉 , 齐钰涵 , 牟珊 , 刘绍恺 , 罗超 , 曾宇阳 , 侯金飞 , 方慧敏 , 慈海 , 刘剑 , 张郭 , 王冰倩 , 倪若飘 , 孙谛
IPC: C08J3/075 , C08L71/02 , C08K5/37 , C09D171/02 , C09D7/6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使用牺牲材料为水凝胶及生物材料进行脱模的方法,基于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EGDA),二硫苏糖醇(DTT)和硼砂的反应,生成一种可溶解于高糖环境且生物相容性好的可牺牲水凝胶,将模具使用前,先浸泡在0.28mol/LPEGDA和DTT混合溶液中5s,拿出后再浸泡0.1mol/L硼砂溶液中5s,使模具表面快速形成一层凝胶膜,然后灌入需要成型的生物材料,待材料交联后,泡入高糖培养基10‑20分钟,模具即可自行脱落,留下塑形好的材料,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此方法方便快捷,不会对需要塑形的材料有任何改性,不会粘连,可以在对细胞友好的环境下脱模。
-
公开(公告)号:CN107789668A
公开(公告)日:2018-03-13
申请号:CN201711066879.X
申请日:2017-11-03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多层结构的仿生胶原蛋白骨修复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骨修复材料由上至下依次由骨密质层、中间层和骨松质层三层结构组成,所述骨密质层是采用含有2~3wt%的I型胶原蛋白、2~3wt%氧化石墨烯以及0.2~0.3wt%纳米羟基磷灰石的乙酸溶液浇筑到模具后冻干形成;所述中间层是采用含有1~2wt%I型胶原蛋白、1~2wt%氧化石墨烯以及0.1~0.2wt%纳米羟基磷灰石的乙酸溶液浇筑到模具后冻干形成;骨松质层是由含有0.5~1wt%I型胶原蛋白、0.5~1wt%纳米羟基磷的乙酸溶液浇筑到模具后冻干形成。本发明具有多层结构,可应用于不同深度的骨缺损上,可以使骨修复过程加快,并可依据临床上骨缺损的深度和范围个性化定制。
-
公开(公告)号:CN107669372A
公开(公告)日:2018-02-09
申请号:CN201711000071.1
申请日:2017-10-24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IPC: A61F2/02 , A61L27/58 , A61L27/24 , A61L27/22 , A61L27/08 , A61L27/12 , A61L27/20 , A61L27/50 , A61L27/5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61L27/58 , A61F2/02 , A61L27/08 , A61L27/12 , A61L27/20 , A61L27/222 , A61L27/24 , A61L27/50 , A61L27/56 , A61L2430/00 , C08L5/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可降解性的生物体内组织工程室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工程室包括管型腔体和置于管型腔体两端口的左、右圆形挡盖,在管型腔体沿着轴向剪开形成一个血管嵌入口,两个圆饼型挡盖通过缝合的方式与管型腔体连接,缝合好之后,在两个圆饼型挡盖上对应开设有血管穿出口。所述管型腔体材料和圆形挡盖材料是由浓度为2-4wt%的胶原蛋白溶液与0.1-0.4wt%的氧化石墨烯溶液按照质量比1:1-2混合配制而成。本发明的结构简单,在置入生物体内后不需要二次剥离取出室壁,可形成一体化的组织工程移植物。
-
公开(公告)号:CN212650448U
公开(公告)日:2021-03-05
申请号:CN202021164224.3
申请日:2020-06-22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Inventor: 谢昕芳 , 汪振星 , 孙家明 , 牟珊 , 齐钰涵 , 陈雳风 , 周牧冉 , 刘绍恺 , 罗超 , 曾宇阳 , 侯金飞 , 方慧敏 , 刘剑 , 张郭 , 王冰倩 , 倪若飘 , 孙谛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医用口罩,包括口罩主体;第一固定带;第二固定带;鼻梁条通道设置在口罩主体上部外表面上;条状鼻梁条轴向贯穿鼻梁条通道;条状鼻托固定条平行设置在鼻梁条通道外表面上,并与鼻梁条通道固定一体连接;周边贴合条通道设置在口罩主体周边内表面上;条状吸湿层轴向设置在周边贴合条通道中,并与周边贴合条通道上表面固定一体连接;条状周边贴合条轴向设置在周边贴合条通道中,并与周边贴合条下表面固定一体连接。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医护人员在使用现有医用口罩时,呼出的含有水蒸气的空气从口罩的上部边缘排出,导致镜片起雾,严重影响医护人员的视线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208371963U
公开(公告)日:2019-01-15
申请号:CN201721384601.2
申请日:2017-10-24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IPC: A61F2/02 , A61L27/58 , A61L27/24 , A61L27/22 , A61L27/08 , A61L27/12 , A61L27/20 , A61L27/50 , A61L27/56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可降解性的生物体内组织工程室。所述工程室包括管型腔体和左、右圆形挡盖,所述左、右圆形挡盖嵌入管型腔体的两端口,并通过缝合的方式连接;在管型腔体的腔壁上沿轴向开设有血管嵌入口,在左、右圆形挡盖对应血管嵌入口的位置分别开设有血管穿出口;在工程室置于生物体时,生物体内的在体血管通过血管嵌入口嵌入管型腔体内,两端通过左、右圆形挡盖上的血管穿出口穿出,并通过缝合的方式将血管嵌入口封闭将在体血管完全包绕在管型腔体内;所述管型腔体和左、右圆形挡盖采用同一种可降解生物材料制成。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在置入生物体内后不需要二次剥离取出室壁,可形成一体化的组织工程移植物。(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07987246U
公开(公告)日:2018-10-19
申请号:CN201820268751.5
申请日:2018-02-24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Inventor: 罗超 , 侯金飞 , 汪振星 , 孙家明 , 吴顺 , 陈雳风 , 李嘉伦 , 周楚超 , 周牧冉 , 刘绍恺 , 曾宇阳 , 张馨月 , 牟珊 , 黎媛 , 方慧敏 , 刘健 , 钱贝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用于骨组织工程微组织培养的生物灌流反应系统。所述反应系统包括蠕动泵、营养液储液瓶和反应瓶,在反应瓶内设有一个或多个组织灌流室,并在每个组织灌流室上开设有多个营养液灌流孔,每个组织培养室内并排设置一个或多个组织培养室,多个营养液灌流孔分布在对应每个组织培养室的位置,并贯穿所对应的组织培养室;所述蠕动泵分别通过灌流管道与营养液储液瓶的进液管和反应瓶上部的进液口密封连通,反应瓶底部设有出液口通过灌流管道与营养液储液瓶的出液管密封连通。本实用新型能够确保微组织在培养过程中周围的营养和氧气处于不断更新过程,有利于细胞外基质的形成,从而促进微组织间形成牢固的连接。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