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测方法和装置
    3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9681181B

    公开(公告)日:2021-10-12

    申请号:CN201811437018.2

    申请日:2018-11-28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预测方法和装置,所述预测方法包括:获取添加支撑剂段塞前的人工裂缝的形态特征、规模和延伸方向;获取添加支撑剂段塞后的人工裂缝的形态特征、规模和延伸方向;根据添加支撑剂段塞前的人工裂缝的形态特征、规模和延伸方向,以及添加支撑剂段塞后的人工裂缝的形态特征、规模和延伸方向预测人工裂缝的最终形态特征和最终延伸方向,以及预测发生压裂砂堵的可能性。本发明实施例基于压裂施工早期所形成的人工裂缝来预测人工裂缝的最终形态特征和最终延伸方向,以及预测发生压裂砂堵的可能性,为压裂工艺的调整及优化和提高致密油气储层的开发效果提供依据。

    一种低渗气井压裂产水能力判断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564006B

    公开(公告)日:2017-06-13

    申请号:CN201510059710.6

    申请日:2015-02-04

    Abstract: 一种低渗气井压裂产水能力判断方法,涉及低渗气井压裂产水能力评价领域,包括:测量待压裂低渗气井不同深度的自然伽马值,并获得所述自然伽马值随深度的变化曲线;根据自然伽马值曲线的变化形态,确定所述待压裂低渗气井的地层水产状类型;测量待压裂低渗气井不同深度的录井全烃检测数值,并获得录井全烃检测数值随深度的变化曲线;根据所述自然伽马曲线随深度的变化形态和所述录井全烃检测数值随深度的变化曲线,确定所述待压裂低渗气井的产水能力类型。本发明根据待压裂层位的测井曲线与录井全烃曲线确定其所属的分类,并判断其压裂后的产水能力,依靠最原始的测井资料和录井资料进行判断,准确率高。

    一种基于岩心实验资料分析致密气井产能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777515A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611042573.6

    申请日:2016-11-23

    Abstract: 本文公布了一种基于岩心实验资料分析致密气井产能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A:分析预设区域内的不同物性的岩心,通过实验数据建立物性分别与束缚水饱和度、难动气饱和度、残余气饱和度、难动水饱和度的计算关系;步骤B:基于建立的物性与束缚水饱和度、难动气饱和度、残余气饱和度、难动水饱和度的计算关系,确定产气能力图版,并根据图中的不同位置标注相应的产气能力;步骤C:分析实验数据并确定待测压裂井在产气能力图版的位置,以及待测压裂井的产气能力;本申请涉及但不限于致密气井产能评价领域,应用本申请能够基于岩心资料建立产气能力与物性和含气性关系,并根据测井解释实现致密气井压裂产能的定性判断和定量判断。

    一种油气藏水锁伤害半径的确定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3266870B

    公开(公告)日:2016-03-02

    申请号:CN201310206671.9

    申请日:2013-05-29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油气藏水锁伤害半径的确定方法,该确定方法包括:根据毛管力Pc以及井筒内液相压力与地层压力的压差ΔP对水相的驱替作用,确定水相运动速度;根据所述水相运动速度和水相与储层的接触截面积,确定水相进入储层的水量;根据所述水相进入储层的水量、储层的孔道截面积,孔隙度计算出水相侵入储层的半径。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油气藏水锁伤害半径的确定系统。本申请实施例的确定方法不需要进行岩心实验和试井的方法,即能够准确预测气井水锁侵入的半径,而且还能计算各种作业时的动态侵入半径,该系统操作简单、计算误差小。能够准确描述周期长的作业措施的水锁伤害半径,弥补了常规实验方法不能得出水锁伤害半径的缺陷。

    一种用于定向化学反应的地面发生装置及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17905428A

    公开(公告)日:2024-04-19

    申请号:CN202311850946.2

    申请日:2023-12-29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稠油开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能够降低稠油开采能耗并提高稠油开采效率的用于定向化学反应的地面发生装置及工艺。该装置包括填充有催化剂的化学反应发生装置壳体,其上形成有注水口和注气口;与该壳体相连的成有流体出口的混合室;设置在该壳体内的水流通道,水流通道的始端与注水口相连通,末端与混合室相连通,以及设置在该壳体内的用于对催化剂进行加热的加热管。其中,原料气经该壳体的内部并与其中的催化剂反应,反应产生的热量用于对经注水口进入水流通道的水进行加热以产生水蒸汽,原料气与催化剂反应后产生的反应产物和未发生反应的原料气以及水蒸汽一同进入混合室内混合形成高温热流体并通过流体出口排出以用于井下注气。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