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238873A
公开(公告)日:2021-01-19
申请号:CN201910638809.X
申请日:2019-07-16
Applicant: 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然液冷导热管及具有其的自然液冷式分体真空管道结构,该自然液冷导热管包括冷却段和吸热段,冷却段与吸热段首尾相连接以形成封闭管路,封闭管路具有液体空腔,液体空腔内充满冷却液体,吸热段设置在真空管道结构内且靠近位于真空管道结构内的电气线圈,冷却段设置在真空管道结构的外部;自然液冷导热管通过吸热段内的冷却液体吸收电气线圈散发的热量,吸收热量后的冷却液体由于密度变小而上移至冷却段以将所吸收的热量散失到空气中进行冷却并驱动冷却段内的冷却液体进入吸热段进行吸热以完成自然循环液冷过程。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气线圈温升过高、线路建设成本高、占地面积大以及施工难度大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2172840A
公开(公告)日:2021-01-05
申请号:CN201910583115.0
申请日:2019-07-01
Applicant: 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高速磁悬浮列车真空管道系统。该系统包括列车部分和轨道梁部分,列车部分包括磁悬浮车体和设置在磁悬浮车体内两侧壁上的车载超导磁体,轨道梁部分包括轨道梁、推进悬浮单元、半包围状管道支撑圈和密封层,推进悬浮单元通过嵌入方式设置在轨道梁的侧壁上,密封层设置在推进悬浮单元外表面以及轨道梁的侧壁和上表面上,半包围管道支撑圈的两端通过与设置在轨道梁的上表面的密封层部分连接在半包围状管道支撑圈与轨道梁之间形成密封管道空间,通过对密封空间抽真空形成真空密封管道,列车部分设置在真空密封管道内。由此,能够在为高速磁悬浮列车提供真空运行环境的同时减小真空管道体积。
-
公开(公告)号:CN111824189A
公开(公告)日:2020-10-27
申请号:CN201910315788.8
申请日:2019-04-19
Applicant: 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管道悬浮运输工具的复合管道结构,包括半圆形管道、U型轨道、绝缘密封连接件、轨道支座和主承载结构,半圆形管道下部和U型轨道上部通过绝缘密封连接件密封连接,使半圆形管道和U型轨道内部形成封闭空间,U型轨道下部通过轨道支座与主承载结构固连。本发明采用半圆形管道,在管道悬浮运输工具在管道运行通过时,管道自身不形成闭合回路,即不产生涡流,不会对悬浮运输工具的超导磁体和正常运行产生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1377067A
公开(公告)日:2020-07-07
申请号:CN201811624178.8
申请日:2018-12-28
Applicant: 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
IPC: B64G1/4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真空环境下密封舱体循环供气的系统,该系统包括高压氧气罐、第一减压阀、高压氮气罐、第二减压阀、废气处理单元、空气调节装置和第一动力单元,第一减压阀与高压氧气罐连接,第二减压阀与高压氮气罐连接,废气处理单元用于对密封舱体内的废气进行处理并输出剩余的氧气和氮气,空气调节装置分别与第一减压阀、第二减压阀以及废气处理单元连接,空气调节装置用于对调压后的氧气与氮气以及剩余的氧气和氮气进行压力和流量调节,第一动力单元用于将压力和流量调节后的氧气和氮气送至密封舱体。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压气机增压比较小无法满足增压比较大应用场合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1377066A
公开(公告)日:2020-07-07
申请号:CN201811624137.9
申请日:2018-12-28
Applicant: 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
IPC: B64G1/4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真空环境下密封舱体循环供气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高压氧气罐输出高压氧气,高压氧气经第一减压阀调节至第一设定压力范围;高压氮气罐输出高压氮气,高压氮气经第二减压阀调节至第二设定压力范围,调压后的氧气与氮气进入空气调节装置;对密封舱体内的废气进行处理,将废气处理后剩余的氧气和氮气送至空气调节装置;空气调节装置对调压后的氧气与氮气以及剩余的氧气和氮气进行压力和流量调节;将压力和流量调节后的氧气和氮气送至密封舱体;重复上述步骤,实现真空环境下密封舱体的循环供气。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压气机增压比较小无法满足增压比较大应用场合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0414016A
公开(公告)日:2019-11-05
申请号:CN201810391880.8
申请日:2018-04-27
Applicant: 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高速管道运输工具的乘波体外形参数化设计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根据超高速管道运输工具的性能指标确定基准流场;根据所述基准流场的气动构型计算用于确定乘波体外形参数化模型的前缘曲线的几何参数;根据几何参数构建超高速管道运输工具头部的乘波体外形参数化模型;当对乘波体外形参数化模型对应的几何参数进行调整时,通过VB程序调用三维设计软件的API函数对所述乘波体外形参数化模型进行更新,并进行三维建模。本发明能够迅速的生成超高速管道运输工具头部部分的乘波体三维外形,为多学科设计优化集成提供了参数化几何外形模型,是实现该超高速管道运输工具多学科设计优化中的气动分析模块的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20020895A
公开(公告)日:2025-05-20
申请号:CN202311548064.0
申请日:2023-11-20
Applicant: 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
IPC: G06V10/26 , G06V20/70 , G06V10/42 , G06V10/44 , G06V10/762 , G06V10/82 , G06T7/80 , G06N3/045 , G06N3/0464 , G06N3/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智能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语义分割的轨道线路检测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利用激光摄像机采集轨道线图像,并利用预处理模块对采集的轨道线图像进行预处理得到预处理后图像;通过骨干网络根据预处理后图像提取轨道线特征;利用二值分割模块对提取的轨道线特征进行二值化分割,利用轨道嵌入模块对提取的轨道线特征进行轨道区域划分,并利用对分割结果和划分结果将属于同一条轨道线的所有像素进行聚类;利用最小二乘法后处理模块将聚类后的像素进行拟合,输出完整的可视化的轨道线。由此,能够提高轨道线检测的鲁棒性能、检测精度和实时性。
-
公开(公告)号:CN120020810A
公开(公告)日:2025-05-20
申请号:CN202311550285.1
申请日:2023-11-20
Applicant: 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
IPC: G06F30/27 , G06Q10/101 , G06N3/0442 , G06N3/08 , G06F111/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协同建模仿真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多用户协同建模的设计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根据用户信息进行用户识别,所述用户信息包括用户唯一身份标识;收集用户编辑历史数据,用户编辑历史数据包括操作序列和每个操作的意图标签;对用户编辑历史数据进行转换;建立循环神经网络RNN模型;使用转换后的用户编辑历史数据训练循环神经网络模型,以最小化意图标签的预测误差;接收多用户执行的操作;利用训练后的循环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每个操作的意图标签;在操作存在冲突的情况下,根据预测的意图标签消除冲突,以确定保留的操作。由此,可以实现多用户协同编辑,解决了多用户协同操作易冲突的问题,提供了协作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20020735A
公开(公告)日:2025-05-20
申请号:CN202311552585.3
申请日:2023-11-20
Applicant: 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系统软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实时数据库的桌面应用软件重启续连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S100,桌面程序启动并自动加载初始化,执行数据和事件的绑定;S102,判断实时数据库中是否存在固定显示类数据,如果是,转至S106,否则转至S104;S104,将固定显示类数据存入实时数据库,转至S106;S106,周期性地从实时数据库中获取相关数据,将获取的相关数据与界面数据进行绑定,并刷新绑定结果;S108,接收界面显示控制指令,根据界面显示控制指令执行相应操作,根据执行的相应操作生成动态显示类信息;S110,将生成的动态显示类数据存入实时数据库。由此,在程序重启后可以确保显示画面不中断。
-
公开(公告)号:CN118376374A
公开(公告)日:2024-07-23
申请号:CN202410157300.4
申请日:2024-02-04
Applicant: 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 , 西北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声速近地双体分离风洞试验系统及方法,包括飞行器模型、助推器模型、轨道模型、地效试验台、飞行器模型支撑部、飞行器模型三自由度运动机构、助推器模型直线运动机构和地效试验台支撑部;地效试验台支撑部设置于风洞喷口及风洞收集器之间,地效试验台支撑部用于支撑地效试验台;地效试验台倒置安装于地效试验台支撑部上;轨道模型倒置安装于地效试验台的下方;助推器模型直线运动机构倒置安装于空腔内;助推器模型倒置安装于助推器模型直线运动机构上;飞行器模型设置于助推器模型的下方;飞行器模型三自由度运动机构固定于风洞试验段内。本发明能够解决现有技术难以满足超声速近地双体分离模拟需求的技术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