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氧化钇基透明陶瓷的烧结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698601B

    公开(公告)日:2012-05-30

    申请号:CN200910198283.4

    申请日:2009-11-0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陶瓷材料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氧化钇基透明陶瓷的烧结方法。本发明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混合粉体经冷等静压成型后升温至1200~1600℃之间,然后立即降温350~800℃,进行保温,最后将保温后的混合粉体真空烧结2~10小时。本发明的烧结方法利用纳米粉体特殊的烧结性能,首先在低温(熔点温度40%左右)处理,促使样品在致密化(达到约90%的理论密度)的同时,有效控制晶粒长大,进一步在真空环境中升温烧结得到微晶透明陶瓷。本发明的烧结方法可以有效控制烧结过程中的晶粒长大,有利于气孔排出,而且烧结样品无需退火处理即具有良好的透过性。本发明的烧结方法具有成本较低,易于操作的特点。

    一种对已成型的水基流延膜进行重新流延成型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0551874C

    公开(公告)日:2009-10-21

    申请号:CN200710040148.8

    申请日:2007-04-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已成型的水基流延膜进行二次成型的方法,属于流延工艺领域。其工艺步骤是:①将已成型的水基流延膜置于容器中,添加去离子水,在90-100℃强烈搅拌下使流延膜溶解,形成重新流延成型的浆料;去离子水的添加量应以二次浆料的粘度η1,在室温下接近或等于已成型的水基流延使用的初始浆料的粘度η0为准;②将步骤①制得的浆料冷却到室温,并球磨后进行真空脱气,脱气时真空度为600-1000torr;③将步骤②得到的浆料进行流延,干燥后得到二次流延膜。通过对初次浆料组成的优化和对二次成型工艺的控制,二次流延膜的性能与初次流延膜相当。工艺简单易实现,条件易于控制,广泛适用于各种水基流延膜的回收再利用。避免资源的浪费。

    陶瓷材料凝胶浇注成型用的双组份单体体系和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348376A

    公开(公告)日:2009-01-21

    申请号:CN200810042304.9

    申请日:2008-08-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陶瓷材料凝胶浇注成型用的双组份单体体系及使用方法,旨在确保素坯性能的同时,尽可能减少表面阻聚,提高素坯的表面完整性。低成本制备出高性能、表面完整的陶瓷素坯。特征在于所述的双组份单体体系中组分A为丙烯酰胺体系,组分B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A和B的质量比为1∶10~10∶1。按照常规的凝胶浇注工艺,可能够制备得到固含量50~60vol%左右的浆料,粘度在300-600MPa·s左右。进一步固化后可以得到结构均匀、致密的凝胶浇注素坯。本发明提出的双组份体系,凝胶浇注工艺很易实现,可以低成本制备出高性能、复杂形状的氧化物和非氧化物陶瓷材料,适用于块体或者多孔陶瓷的制备。

    一种对已成型的水基流延膜进行重新流延成型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100390A

    公开(公告)日:2008-01-09

    申请号:CN200710040148.8

    申请日:2007-04-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了一种对已成型的水基流延膜进行二次成型的方法,属于流延工艺领域。其工艺步骤是:①将已成型的水基流延膜置于容器中,添加去离子水,在90-100℃强烈搅拌下使流延膜溶解,形成重新流延成型的浆料;去离子水的添加量应以二次浆料的粘度η1,在室温下接近或等于已成型的水基流延使用的初始浆料的粘度η0为准;②将步骤①制得的浆料冷却到室温,并球磨后进行真空脱气,脱气时真空度为600-1000torr;③将步骤②得到的浆料进行流延,干燥后得到二次流延膜。通过对初次浆料组成的优化和对二次成型工艺的控制,二次流延膜的性能与初次流延膜相当。工艺简单易实现,条件易于控制,广泛适用于各种水基流延膜的回收再利用。避免资源的浪费。

    一种非水基流延陶瓷浆料用的分散剂及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289440C

    公开(公告)日:2006-12-13

    申请号:CN200410017660.7

    申请日:2004-04-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非水基流延工艺中,具有良好分散的陶瓷料用的分散剂,属于流延工艺领域。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一种结构为见右式的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高分子,x值在27-33之间,和一种非水基流延工艺中常用的分散剂构成双组分分散剂。其中,常用分散剂为鲱鱼油、蓖麻油、三油酸甘油酯、磷酸酯、聚胺和聚酯的共聚物或小分子量的脂肪酸中的一种,在双组分分散剂中的质量百分含量在10-50%之间。这种双组分分散剂适用于陶瓷粉体在醇-酮双组分溶剂中的分散。PVP的使用量与陶瓷粉体的质量比为1∶100-5∶100。

    一种反应烧结SiC陶瓷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180674B

    公开(公告)日:2014-06-18

    申请号:CN201110036749.8

    申请日:2011-01-3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反应烧结SiC陶瓷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流延成型和叠层工艺制备出多孔的含碳素坯,并应用于反应烧结碳化硅陶瓷的制备。包含如下步骤:不同比例C/SiC混合粉体在加入适量溶剂、分散剂与粘结剂混合均匀后,将所得到的浆料流延成型得到薄膜。室温干燥后将流延膜剪裁成所需要的尺寸,叠加并在1-30MPa压力下干压成具有一定厚度的多层结构,然后在真空炉中脱粘,最后将脱粘后的素坯在真空炉中反应渗硅,反应温度在1420-1650℃之间,保温时间为5-60分钟。有利于素坯中SiC与C粉的分散以及孔径分布和孔隙率的控制,而且还具有可叠层设计的特点。

    凝胶注模成型工艺制备碳化硅反射镜素坯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342084B

    公开(公告)日:2014-01-15

    申请号:CN200910123905.7

    申请日:2009-11-30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采用凝胶注模成型工艺低成本制备高性能、复杂形状碳化硅反射镜素坯。主要通过控制凝胶注模工艺配方以及工艺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制备出具有复杂形状的碳化硅素坯。引入聚乙二醇(PEG)来消除素坯中的应力,防止烧结过程中的变形。素坯干燥后结构均匀、密度和强度高,可以通过常规的脱粘和无压烧结工艺得到大尺寸、复杂形状的碳化硅反射镜镜坯。本发明提出的凝胶注模成型工艺,工艺简单可靠、成本低,适合于大尺寸、复杂形状、高性能碳化硅反射镜素坯的制备。

    一种钙-氟-磷-氧复合空心球及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086033B

    公开(公告)日:2014-01-01

    申请号:CN200910200060.7

    申请日:2009-12-0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Ca-F-P-O复合空心球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Ca-F-P-O复合空心球Ca的质量百分含量为40-65%,P的质量百分含量为4-15wt%,F的质量百分含量为20-35%,余量为氧。所述的空心球尺寸为100-1500内米之间。所述的制备方法采用表面活性剂或嵌段聚合物作为模板,以去离子水为反应介质,通过自组装工艺,一步反应制备出Ca-F-P-O复合空心球。提出的工艺过程简单可靠,易于控制。可以制备出结构和形貌可控的复合空心球,在生物医学、催化等多方面有重要的应用。

    采用改进流延成型工艺制备反应烧结碳化硅陶瓷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503430B

    公开(公告)日:2013-10-16

    申请号:CN201110302416.5

    申请日:2011-09-23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改进流延成型工艺制备反应烧结碳化硅陶瓷的方法,涉及将由流延膜脱粘后的多孔素坯中真空浸渍酚醛树脂溶液,干燥、碳化后再经反应渗硅得到致密的反应烧结碳化硅陶瓷。本发明包含如下步骤:先用流延成型的方法制备得到多孔的含碳素坯;再将多孔素坯,真空浸渍到酚醛树脂溶液中,浸渍完全后将素坯干燥、碳化,最后将碳化后的素坯在真空炉中反应渗硅,得到致密的反应烧结碳化硅陶瓷。本发明以流延成型工艺用于反应烧结碳化硅素坯的制备为基础,对该工艺中存在的游离硅含量高的不足进行改进,不仅保持了流延工艺可叠层设计的优点,而且有效地降低了反应烧结陶瓷中残留Si的含量以及显著提高烧结体的抗弯强度。

    一种自由基体系凝胶注模成型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242046A

    公开(公告)日:2013-08-14

    申请号:CN201310190594.2

    申请日:2013-05-2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由基体系凝胶注模成型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配制含有水、分散剂、有机单体、交联剂、陶瓷粉体的浆料;将所述浆料添加引发剂后搅拌脱泡并注入模具,然后在所述浆料的表面覆盖抗表面阻聚试剂再进行固化,其中所述抗表面阻聚试剂是C5~C11的醇。在浆料固化之前,所述抗表面阻聚试剂可以直接覆盖在浆料表面形成保护层,从而能够有效隔离浆料和空气中的氧气,确保表面层浆料的固化。而且,该抗表面阻聚试剂对于自由基固化过程无明显影响,对浆料以及素坯无明显作用,有利于凝胶注模成型工艺的控制,并对于后续的脱粘和烧结也无明显影响。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