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109710A
公开(公告)日:2018-06-01
申请号:CN201711276155.8
申请日:2017-12-0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IPC: G21C21/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熔盐反应堆燃料盐的装置,包括与反应系统连接的供气系统和尾气处理系统,该反应系统包括容置有还原性金属的反应釜和用于对反应釜进行加热的反应加热炉,该供气系统包括向反应釜中提供惰性气体和/或UF6气体的供气设备,该尾气处理系统包括用于吸附反应釜中过量的UF6气体和尾气的处理设备。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利用上述装置制备熔盐反应堆燃料盐的方法。本发明直接在熔盐中还原UF6制备UF3和/或UF4来获得燃料盐,简化燃料盐的生产流程,具有工艺流程短、操作简单灵活、无放射性粉末操作、节约原料成本、节约能源等诸多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3816749B
公开(公告)日:2023-02-17
申请号:CN202111227221.9
申请日:2021-10-2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IPC: C04B35/58 , C04B35/622 , C04B35/645 , G21C21/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密度U3Si2燃料的制备方法,其包括提供铀粉和硅粉;将铀粉和硅粉混合后通过研磨形成微米级以下尺寸的第一粉料;将第一粉料压制成第一坯体,升温烧结制得第二坯体;将第二坯体进行表面除杂,通过破碎、研磨制成微米级以下尺寸的第二粉料,随后将该粉料压制成第三坯体;将第三坯体放入烧结模具中,升温烧结制得高密度的高相纯度的U3Si2燃料。本发明采用多元两相加压反应,采用快速升温高温加压反应操作,不仅解决了传统液相反应产物杂相多的问题,还克服了传统多元两相反应热处理时间长、易引入杂质以及产物孔隙率大等不足,提高了U3Si2燃料的密度和纯度,有利于提升U3Si2燃料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9321210B
公开(公告)日:2021-03-12
申请号:CN201811197058.4
申请日:2018-10-1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IPC: C09K5/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金属包壳高温相变储热微胶囊的方法,包括:提供直径为20‑2000μm的金属相变材料微球;将所述金属相变材料微球装入高温流化床化学气相沉积装置的反应管中,通入惰性气体以使得所述金属相变材料微球形成稳定的喷动状态,调节温度至第一裂解温度;切换氢气和第一金属前驱体的混合气体,使得所述第一金属前驱体在所述第一裂解温度下裂解以形成第一金属,且该第一金属沉积包覆在金属相变材料微球的外表面以形成第一金属包壳微球;切换惰性气体并降低温度至室温,得到金属包壳高温相变储热微胶囊。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由此制备的金属包壳高温相变储热微胶囊。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工艺简单、成品率高,适合大规模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11739665A
公开(公告)日:2020-10-02
申请号:CN202010644915.1
申请日:2020-07-0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石墨球慢化熔盐堆,其包括容纳于包壳中的反射层,该反射层限定活性区,活性区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液态燃料熔盐自下而上流动充满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起到慢化作用的多个石墨球仅堆积在第一区域中。根据本发明的石墨球慢化熔盐堆,使用液态熔盐作为燃料,石墨球作为慢化剂,其一方面继承了熔盐堆的优点,降低了换料成本和技术难度,另一方面简化了制作过程,因为石墨球形状简单,制作设备小型化,入堆和出堆更加灵活,操作技术难度也大大下降。
-
公开(公告)号:CN106706201B
公开(公告)日:2019-09-10
申请号:CN201611246507.0
申请日:2016-12-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IPC: G01L13/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控制喷动床内颗粒喷动状态的装置和方法,该装置包括压差测量模块、喷动状态参数监测模块、信号采集模块、控制模块和喷动状态调整模块,压差测量模块测量喷动床的床层压差;喷动状态参数监测模块监测喷动床内的喷动状态参数;信号采集模块采样床层压差及喷动状态参数;控制模块对床层压差进行傅里叶变换以将其转换为频域信号,而后对频域信号进行归一化处理以得到其主峰的峰值和峰位,然后控制喷动状态调整模块对喷动床内的喷动状态进行调整,直至喷动状态参数为前后两个主峰的峰值和峰位较大的一个所对应的值。本发明能够使喷动床不断获得相对稳定的喷动状态,从而获得最大化的气固传热效率和气固接触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8179432B
公开(公告)日:2019-09-03
申请号:CN201711445518.6
申请日:2017-12-2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IPC: C25B1/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氟化铀的电沉积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提供熔融的含四氟化铀的氟化物熔盐作为电解液;S2,提供活性金属作为阳极,提供石墨或惰性金属作为阴极;S3,在阳极施加正向电流或在阳极和阴极间施加正向电压,使得阳极的活性金属发生氧化反应而溶解生成金属离子,四氟化铀在阴极发生还原反应而沉积生成三氟化铀。根据本发明的三氟化铀的电沉积方法,采用活性金属为阳极在氟化物熔盐中电沉积三氟化铀,具有制备条件温和、易于控制、操作简便和省时高产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9594060A
公开(公告)日:2019-04-09
申请号:CN201811222217.1
申请日:2018-10-1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IPC: C23C16/442 , C23C16/32 , C23C16/56 , C23C16/26 , G21C21/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细晶粒碳化硅包覆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提供基底;S2,在流化床化学气相沉积装置中,将温度设定为1150-1250℃,通入甲基三氯硅烷蒸汽,载带气体为氢气与氩气混合气,得到包覆在基底上的碳化硅层,其中,氢气在载带气体中的体积分数占比为12%-18%;S3,在氩气环境和1400-1600℃下高温退火,得到致密的细晶粒碳化硅包覆层。根据本发明的细晶粒碳化硅包覆层的制备方法,不涉及反应气体丙烯,从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丙烯所引入的碳杂质。实际上,本发明通过降低温度并调整载带气体,也不会引入相应的硅杂质,从而得到细晶化的纯相β-SiC包覆层。
-
公开(公告)号:CN107833645A
公开(公告)日:2018-03-23
申请号:CN201711021039.1
申请日:2017-10-2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IPC: G21C21/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钍基混合氧化物陶瓷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在加热搅拌的情况下将硝酸铈胺或硝酸铀酰和硝酸钚固体加入到硝酸钍溶液中形成混合溶液,用氨水调节pH值形成水解溶液,水解溶液中加入增稠剂聚乙烯醇溶液并进行搅拌形成钍基混合溶胶溶液;将钍基混合溶胶溶液通过激振器分散成液滴后依次通过空气段、氨气段、最后落入氨水中形成凝胶微球;将凝胶微球置于浓氨水中加热陈化,用乙醇和稀氨水交替洗涤后再用去离子水洗涤,将洗涤后的凝胶微球单层平铺于干燥炉中,通入水蒸气升温干燥,制得干燥后的凝胶微球;将凝胶微球置于烧结炉中,在空气气氛中升温烧结得到混合氧化物陶瓷微球。本发明的制备方法能够制备元素含量分布均匀的燃料。
-
公开(公告)号:CN106631112A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611245248.X
申请日:2016-12-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IPC: C04B38/04 , C04B38/06 , C04B35/565 , C04B35/563 , C04B35/5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4B38/009 , C04B35/5622 , C04B35/563 , C04B35/571 , C04B38/068 , C04B38/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心陶瓷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提供金属球或金属氧化物球作为核芯;在高温流化床化学气相沉积装置中,在核芯上沉积形成热解碳层;在热解碳层上沉积形成碳化硅层和/或碳化硼层和/或碳化锆层,形成实心陶瓷颗粒;通过激光打孔设备,在实心陶瓷颗粒上开孔得到开孔微球,孔至少贯穿碳化硅层和/或碳化硼层和/或碳化锆层;高温氧化热处理开孔微球,除去其中的热解碳层形成无热解碳层微球;真空浸渍无热解碳层微球,除去其中的核芯形成空心陶瓷微球。根据本发明的空心陶瓷微球的制备方法,工艺简单,所得的空心陶瓷微球的粒径分布均匀、成品率高,适合大规模连续化工业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01565691A
公开(公告)日:2009-10-28
申请号:CN200810036428.6
申请日:2008-04-2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IPC: C12N7/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单个病毒的分离与纯化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①将病毒样品放置于平整的基底表面;②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病毒进行成像,获取病毒的物理性质;③在适当的区域根据物理性质选定单个病毒;④用原子力显微镜针尖在含有单个病毒的区域内扫描,当针尖快扫描到病毒时,根据物理性质确定降低针尖的高度,使针尖与病毒接触,并进行“推”的纳米操纵,通过改变探针针尖的减低的高度来调节针尖与病毒之间的作用力,使病毒吸附在针尖上,从而实现单个病毒的分离。本发明能够对单个病毒进行分离,且能进行定位分离,即根据病毒的形貌、大小、弹性等物理性质的不同有目标性的分离特定的病毒颗粒。此外,本发明使得可以对RNA或DNA进行后续生化分析,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