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372608B
公开(公告)日:2020-10-23
申请号:CN201410635744.0
申请日:2014-11-12
Applicant: 江南大学
IPC: D06M11/74 , D06M13/513 , D06M101/06 , D06M101/12 , D06M101/32 , D06M101/34 , C25D1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溶胶‑凝胶电化学沉积制备超疏水织物的方法,属于纺织化工技术领域。首先制备含疏水长链的硅烷改性杂化溶胶液,然后以铜片为反应电极,铂片为反电极,对两电极间的织物沉积,使得疏水组分在织物上定向排列,织物接触角可达160°以上,实现超疏水。该方法解决了溶胶前驱体自反应驱动力有限导致沉积膜附着力差、有裂痕等缺点,而且沉积膜厚度可调,残液通电后可循环利用,无废水排放,同时添加纳米金刚石组分,可显著降低沉积膜表面的摩擦系数,提高其耐外力性,而且电化学过程中无需添加KNO3等电解质,适用于功能纺织品开发。
-
公开(公告)号:CN108774460B
公开(公告)日:2020-04-21
申请号:CN201810392507.4
申请日:2018-04-27
Applicant: 江南大学
IPC: C09D183/04 , C09D133/04 , C09D127/12 , C09D151/08 , C09D5/16 , C08F283/12 , C08F212/08 , C08F220/34 , C08F220/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草莓型微胶囊的芳香缓释自清洁涂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涂层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所制成:草莓型微胶囊5~40份、水性树脂20~60份、助剂0.5~5份、去离子水5~30份。本发明的基于草莓型微胶囊的芳香缓释自清洁涂层具有草莓型微胶囊的表面结构和微胶囊包覆的香精赋予微胶囊疏水和香味缓释性,同时本发明制备工艺简单,制备过程绿色环保,可通过多种方式涂覆于不同物体表面上应用。本发明基于草莓型微胶囊的芳香缓释自清洁涂层涂覆在织物或家纺产品上既具有超疏水性有具有持久的香味缓释功能,在纺织产业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8774460A
公开(公告)日:2018-11-09
申请号:CN201810392507.4
申请日:2018-04-27
Applicant: 江南大学
IPC: C09D183/04 , C09D133/04 , C09D127/12 , C09D151/08 , C09D5/16 , C08F283/12 , C08F212/08 , C08F220/34 , C08F220/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草莓型微胶囊的芳香缓释自清洁涂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涂层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所制成:草莓型微胶囊5~40份、水性树脂20~60份、助剂0.5~5份、去离子水5~30份。本发明的基于草莓型微胶囊的芳香缓释自清洁涂层具有草莓型微胶囊的表面结构和微胶囊包覆的香精赋予微胶囊疏水和香味缓释性,同时本发明制备工艺简单,制备过程绿色环保,可通过多种方式涂覆于不同物体表面上应用。本发明基于草莓型微胶囊的芳香缓释自清洁涂层涂覆在织物或家纺产品上既具有超疏水性有具有持久的香味缓释功能,在纺织产业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4372608A
公开(公告)日:2015-02-25
申请号:CN201410635744.0
申请日:2014-11-12
Applicant: 江南大学
IPC: D06M11/74 , D06M13/513 , D06M101/06 , D06M101/12 , D06M101/32 , D06M101/34 , C25D15/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D06M11/74 , C25D15/00 , D06M13/5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溶胶-凝胶电化学沉积制备超疏水织物的方法,属于纺织化工技术领域。首先制备含疏水长链的硅烷改性杂化溶胶液,然后以铜片为反应电极,铂片为反电极,对两电极间的织物沉积,使得疏水组分在织物上定向排列,织物接触角可达160°以上,实现超疏水。该方法解决了溶胶前驱体自反应驱动力有限导致沉积膜附着力差、有裂痕等缺点,而且沉积膜厚度可调,残液通电后可循环利用,无废水排放,同时添加纳米金刚石组分,可显著降低沉积膜表面的摩擦系数,提高其耐外力性,而且电化学过程中无需添加KNO3等电解质,适用于功能纺织品开发。
-
公开(公告)号:CN112662394A
公开(公告)日:2021-04-16
申请号:CN202011515869.1
申请日:2020-12-21
Applicant: 江南大学
IPC: C09K11/06 , C09K11/02 , D06M23/12 , D06M13/144 , D06M13/188 , D06M13/368 , D06M101/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刺激荧光/可见光颜色双响应胶囊及其合成方法,属于化学合成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特定分子结构设计,使得4‑二甲氨基水杨醛与丙二酸二甲酯发生接枝反应,制备出具有多个不饱和官能团的发色分子,将其与相变材料混合实现溶剂相态调控的光学双响应可逆输出,相对于常规的三组分有机热响应材料,本产品只需要两组分,即发色体分子和相变溶剂,因此其制备过程更简化,性能稳定性也更强。通过微胶囊包覆后,材料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性能得以稳定保持,从而实现长期稳定的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08547010B
公开(公告)日:2020-09-22
申请号:CN201810478727.9
申请日:2018-05-18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热双致变色纤维的制备方法及其所得材料和应用,所述的变色纤维由二炔化合物和作为纺丝基材的高分子聚合物/热固型聚氨酯混合聚合物,采用静电纺丝方法复合而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方法所需设备简单,成本低,工艺可控,且所制得的光/热双致变色纤维,性能稳定且具有较高的响应灵敏度,具有两种不同的变色效果,可用于纺织服装、化学防伪、传感器等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8547010A
公开(公告)日:2018-09-18
申请号:CN201810478727.9
申请日:2018-05-18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热双致变色纤维的制备方法及其所得材料和应用,所述的变色纤维由二炔化合物和作为纺丝基材的高分子聚合物/热固型聚氨酯混合聚合物,采用静电纺丝方法复合而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方法所需设备简单,成本低,工艺可控,且所制得的光/热双致变色纤维,性能稳定且具有较高的响应灵敏度,具有两种不同的变色效果,可用于纺织服装、化学防伪、传感器等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4313873B
公开(公告)日:2016-07-06
申请号:CN201410554356.X
申请日:2014-10-11
Applicant: 江南大学
IPC: D06M11/74 , D06M15/61 , C08G73/02 , D06M101/10 , D06M101/06 , D06M101/32 , D06M101/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石墨烯/聚苯胺自组装柔性导电织物的制备方法,属于纺织化学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先使织物表面覆盖一层还原氧化石墨烯(rGO)或其衍生物,再使上述织物吸附苯胺后进行原位聚合,在石墨烯整理织物上覆盖一层导电高分子聚合物,重复上述步骤,获得效果优良的导电织物。该方法弥补了单一石墨烯及其衍生物整理织物需织物吸附足够多的石墨烯方能获得好的导电效果,单一聚苯胺整理织物的稳定性不佳的缺点,制得的导电织物导电性、耐热稳定性提高,该织物可应用于医疗保健、智能传感器、移动发电、军事等领域。该方法适用于常用织物如棉、羊毛、蚕丝等天然纤维,涤纶、锦纶、腈纶等合成纤维,以及上述织物的混纺或交织物的导电整理。
-
公开(公告)号:CN109575911B
公开(公告)日:2022-02-11
申请号:CN201811635267.2
申请日:2018-12-29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草莓形热致变色储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苯乙烯、二乙烯基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聚乙烯吡咯烷酮和石蜡混合,加入乳化剂和引发剂,冷却,离心,得到纯净的相变微球;(2)将隐色体染料、电子受体化合物和溶剂进行混合形成混合物,再将该混合物加热并充分搅拌形成溶液,加入去离子水、正硅酸四乙酯、硅烷偶联剂和乳化剂,在超声下加入氨水反应,离心、低温烘干得到热致变色硅胶囊颗粒;(3)将相变微球及热致变色硅胶囊混合形成混合物,加入乳化剂及催化剂反应,离心、干燥即可获得所述的草莓形热致变色储能材料。本发明的草莓形热致变色储能材料具有高热焓,温敏响应速度快,变色可逆,可循环反复变色,性质稳定等优点,可以作为新型智能材料,在建筑、节能、环保、服装、医疗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8587597B
公开(公告)日:2020-08-11
申请号:CN201810478607.9
申请日:2018-05-18
Applicant: 江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荧光/可见光热致变色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材料是由罗丹明B和烷基胺化合物在耦合试剂和活化剂作用下形成改性罗丹明B化合物,然后再与电子受体化合物和增效剂结合所得的荧光/可见光热致变色材料本发明所得荧光/可见光热致变色材料具有热致荧光变色及热致变色双重功能,且还具有温敏响应速度快,变色可逆,可循环反复变色,性质稳定等优点,可以作为新型智能材料,在防伪、加密、服装、医疗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