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需求响应的中深层地热能耦合储能装置供热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4087642A

    公开(公告)日:2022-02-25

    申请号:CN202111374513.5

    申请日:2021-11-19

    Abstract: 一种基于需求响应的中深层地热能耦合储能装置供热系统,包括中深层地热能取热装置、热泵机组、储热水箱、储能装置、电加热辅助装置和用户端;通过管道连接,上述部件分别构成储热水箱储热回路Ⅰ、热源侧–不混水回路Ⅱ、热源侧–混水回路Ⅲ、中间换热回路Ⅳ、储能装置储热回路Ⅴ、储能装置放热回路Ⅵ以及用户侧供热回路Ⅶ,本发明利用自动控制系统,获取需求响应电价以及回路中的温度,将可再生的中深层地热能、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和储能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中深层地热能资源为建筑用户供暖及供生活热水,并基于电力需求响应电价提出运行控制策略,不仅能实现对中深层地热能资源的高效梯级利用,而且能达到高效节能及减少电网损耗的目的。

    一种均匀掺混吸附剂建材的VOC源头抑制方法及其抑制效果预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002916B

    公开(公告)日:2021-07-27

    申请号:CN201810770251.6

    申请日:2018-07-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均匀掺混吸附剂建材的VOC源头抑制方法。该方法通过向建材中均匀掺混吸附剂颗粒对VOC散发进行源头控制;通过建立掺混吸附剂后建材VOC散发关键参数的理论模型,可对其VOC散发抑制效果进行预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建材内掺混不同种类及比例吸附剂后的VOC散发浓度发现,吸附剂分离系数越高,其抑制效果越显著。本发明可有效预测掺混吸附剂后建材VOC散发特性,为指导低散发建材的开发应用及室内空气质量控制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一种基于空气源热泵的除霜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8759210B

    公开(公告)日:2021-06-18

    申请号:CN201810644654.6

    申请日:2018-06-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空气源热泵的除霜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储液气液分离器、膨胀阀和蒸发器等。压缩机的出口分为两条支路,一路连接四通阀,一路连接储液器液分离器的热气进管;冷凝器的第二端口一路连接第一单向阀,一路经连接储液气液分离器的热气进管;压缩机的入口与储液气液分离器的吸气出管连接;四通阀分别连接蒸发器、储液气液分离器的吸气进管、压缩机的出口和冷凝器的第一端口。本发明通过储液器液分离器以及压缩机热气旁通这两种方式,控制制冷剂迁移,增大系统运行时制冷剂有效流量,从而改善空气源热泵系统性能,提高运行效率,防止压缩机液击,减缓压缩机停机时制冷剂迁移对系统的影响,延缓室外盘管结霜并缩短除霜时间。

    一种测定建材VOC散发特性参数的优化通风法

    公开(公告)号:CN108375650B

    公开(公告)日:2020-02-18

    申请号:CN201810052002.3

    申请日:2018-01-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测定建材VOC散发特性参数的优化通风法,该方法通过对建材样品执行密闭、直流两种散发模式的多次切换,测定多个密闭状态下的VOC平衡浓度及直流状态下排出环境舱的VOC质量情况,建立了求解散发特性参数的数学方程;为提高方程的拟合优度,本发明提出了各平衡浓度间差值的合理区间;为控制平衡浓度间的差值位于规定区间内,对各通风周期排出的VOC质量进行了优化选择。通过本发明所述的通风量优化选择方法,可提高对散发特性参数的测定精度。

    一种基于空气源热泵的除霜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8759210A

    公开(公告)日:2018-11-06

    申请号:CN201810644654.6

    申请日:2018-06-2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25B47/022 F25B47/02 F25B2347/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空气源热泵的除霜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储液气液分离器、膨胀阀和蒸发器等。压缩机的出口分为两条支路,一路连接四通阀,一路连接储液器液分离器的热气进管;冷凝器的第二端口一路连接第一单向阀,一路经连接储液气液分离器的热气进管;压缩机的入口与储液气液分离器的吸气出管连接;四通阀分别连接蒸发器、储液气液分离器的吸气进管、压缩机的出口和冷凝器的第一端口。本发明通过储液器液分离器以及压缩机热气旁通这两种方式,控制制冷剂迁移,增大系统运行时制冷剂有效流量,从而改善空气源热泵系统性能,提高运行效率,防止压缩机液击,减缓压缩机停机时制冷剂迁移对系统的影响,延缓室外盘管结霜并缩短除霜时间。

    一种用于二氧化碳热泵的蜂窝式气体冷却器

    公开(公告)号:CN107449309A

    公开(公告)日:2017-12-08

    申请号:CN201710640796.0

    申请日:2017-07-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二氧化碳热泵的蜂窝式气体冷却器,包括横截面为蜂窝式的换热单体本体以及套装在该换热单体本体中心处的二氧化碳套管;其中,换热单体本体的一端为冷却剂进口,另一端为冷却剂出口,二氧化碳套管的一端为二氧化碳气体进口,另一端为二氧化碳气体出口。本发明提供的蜂窝式换热单体本体结合微通道换热器与套管式换热器的优点,克服传统换热器与二氧化碳热泵匹配不良的弊病。所述的冷热流体分流器和汇流器位于冷热流体进出口与换热单体本体之间,使流体均匀快速通过换热器单元本体。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进传统换热器的不足,充分利用二氧化碳工质超临界区的性质,强化换热器的换热,提高二氧化碳热泵效率。

    一种利用回路热管调节车内温度的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6183719A

    公开(公告)日:2016-12-07

    申请号:CN201610561494.X

    申请日:2016-07-1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88 B60H1/3202 F28D15/043

    Abstract: 一种利用回路热管调节车内温度的系统,包括蒸发器以及通过蒸汽管路以及安装在该蒸汽管路上的电磁阀与蒸发器出口端相连的冷凝器,在蒸发器入口安装有液体补偿器,蒸发器及液体补偿器内安装有能够产生毛细吸力使工质在蒸发器与液体补偿器内流动的吸液芯,冷凝器的出口端通过液体管路与液体补偿器的入口相连;该回路热管系统在夏季能够高效地吸收和转移停放室外车辆内的热量,降低车内温度,提高座驾舒适度、减少车自燃和其他意外现象;同时汽车高速运行时,关闭空调系统,开启电磁阀运行回路热管,实现车内热量转移、提高温度舒适,实现节能。

    一种回收利用压缩机余热的空气源热泵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4110920A

    公开(公告)日:2014-10-22

    申请号:CN201410317096.4

    申请日:2014-07-04

    Inventor: 王沣浩 王志华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30/27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回收利用压缩机余热的空气源热泵系统,通过在压缩机外壁设置蓄热介质,对压缩机余热进行存储,根据蓄热介质温度的变化判断第五电磁阀的开启与关闭,当蓄热介质内的温度较低时,第五电磁阀关闭,系统按照传统的制热循环方式运行。故该系统能够高效回收利用压缩机余热,对压缩机进行良好的冷却,延长制冷压缩机的使用寿命。在室外换热器结霜情况利用压缩机余热进行融霜,系统融霜时,以填充在压缩机发热腔外壁的蓄热介质中储存的热量为低温热源,在蓄热介质内蒸发吸热,经压缩机压缩在室外换热器放热融霜,减少了传统空气源热泵系统除霜时的能耗,提高了低温环境下空气源热泵的效率和稳定性。

    一种具有除湿功能的壁挂辐射板及使用该辐射板的辐射空调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3743017A

    公开(公告)日:2014-04-23

    申请号:CN201310744906.X

    申请日:2013-12-30

    Inventor: 吴小舟 王沣浩

    Abstract: 一种具有除湿功能的壁挂辐射板及使用该辐射板的辐射空调系统。现有技术中为了保证冷辐射面不结露,辐射空调房间一般严格要求用户不能随意开窗,如此不符合住宅用户的生活习惯,因此目前的辐射空调系统不适合应用于居住建筑。本发明在内部有铜管的外壳上设置疏水材料层,并在底部连接有冷凝接水盘。当外壳表面温度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时,外壳表面会出现结露现象,由于疏水材料层的作用凝结成水进入冷凝接水盘,从而降低室内空气含湿量,如此用户不受约束可以随意开窗。本发明结构简单,效果显著,广泛适用于居住建筑。

    一种地源热泵地埋管换热器管群的布置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445028B

    公开(公告)日:2013-07-31

    申请号:CN201110365901.7

    申请日:2011-11-17

    Abstract: 为了减少地源热泵地下土壤的热量累积效应,本发明提出一种非等间距的地埋管换热器管群的布置方法,以消除或削弱钻孔间的热影响,提高地埋管换热效率。《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50366-2005)中规定钻孔间距宜为3.0-6.0m,但是并没有明确的指出在什么情况下采用3.0m,在什么情况下采用6.0m。本发明对处于管群中心热积聚效应较明显的埋管间距取6m,而对于处于管群边缘热积聚效应较弱的埋管间距取3m,令长宽方向上由外向内的钻井间距均按等比数列递增,利用等比数列的性质,通过数学计算得到了矩形区域内各钻井位置的确定方法,从而合理布置地埋管,消除或减弱管群中心埋管的热积聚效应,提高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