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710478A
公开(公告)日:2018-02-16
申请号:CN201680034709.0
申请日:2016-07-05
Applicant: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IPC: H01M4/86 , H01M4/90 , H01M8/1253
Abstract: 燃料电池(10)包括燃料极(20)、空气极(50)、以及配置在燃料极(20)与空气极(50)之间的固体电解质层(30)。作为空气极(50)的主成分含有以通式ABO3表示且在A位点包含La及Sr的钙钛矿型氧化物。空气极(50)具有与固体电解质层(30)相反一侧的第一表面(50S)。第一表面(50S)中的由X射线光电子分光分析检测出的Sr浓度相对于La浓度的第一比值(R1)为:对第一表面(50S)实施表面处理而暴露出来的露出面(51S)中的由X射线光电子分光分析检测出的Sr浓度相对于La浓度的第二比值(R2)的4倍以下。露出面(51S)位于:在厚度方向上距第一表面(50S)5nm的内部。
-
公开(公告)号:CN106507691A
公开(公告)日:2017-03-15
申请号:CN201680001908.1
申请日:2016-06-29
Applicant: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IPC: H01M8/2465 , H01M8/0271 , H01M8/2484 , H01M8/2425
Abstract: 燃料电池堆(100)包括第一支撑基板(5a)、第一发电元件部、第二发电元件部、第二支撑基板(5b)及连通部件(3)。第一支撑基板(5a)具有第一基板主体部、第一致密层及第一气体流路。第一致密层覆盖第一基板主体部。第一气体流路从近端部(501a)延伸至远端部(502a)。第一发电元件部被支撑在第一支撑基板的第一主表面,第二发电元件部被支撑在第二支撑基板的第一主表面。第二支撑基板(5b)具有第二基板主体部、第二致密层及第二气体流路。第二致密层覆盖第二基板主体部。第二气体流路从近端部(501b)延伸至远端部(502b)。连通部件(3)在第一支撑基板(5a)的远端部(502a)与第二支撑基板(5b)的远端部(502b)之间延伸,使第一气体流路和第二气体流路连通。
-
公开(公告)号:CN102986075B
公开(公告)日:2015-08-26
申请号:CN201180004636.8
申请日:2011-07-08
Applicant: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273 , H01M8/1286 , H01M8/2425 , H01M8/2428 , H01M8/2457 , H01M2008/1293 , Y02E60/521 , Y02E60/525
Abstract: 内部形成有燃料气体流路(11)的、具有长度方向的平板状的支承基板(10)的上下表面,分别在长度方向、相距规定的间隔设置电气串联连接的多个发电元件部(A)。支承基板(10)的上下表面,在长度方向相距规定的间隔分别形成多个凹部(12)。各凹部(12)为周向封闭的四个侧壁和底壁所划分的长方体状凹陷。即,支承基板(10)中分别形成包围各凹部(12)的框体。在各凹部(12)埋设有对应的发电元件部(A)的燃料极(20)。这样,提供一种“横条型”的燃料电池的结构体,当支承基板受到外力时支承基板不容易变形。
-
公开(公告)号:CN103081199B
公开(公告)日:2015-01-07
申请号:CN201180004686.6
申请日:2011-07-08
Applicant: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1213 , H01M8/0273 , H01M8/1286 , H01M8/2425 , H01M8/2428 , H01M8/2457 , H01M2008/1293
Abstract: 内部形成有燃料气体流路(11)的、具有长度方向的平板状的支承基板(10)的上下表面,分别在长度方向、相距规定的间隔设置电气串联连接的多个发电元件部(A)。支承基板(10)的上下表面,在长度方向相距规定的间隔分别形成多个凹部(12)。各凹部(12)为周向封闭的四个侧壁和底壁所划分的长方体状凹陷。即,支承基板(10)中分别形成包围各凹部(12)的框体。在各凹部(12)埋设有对应的发电元件部(A)的燃料极(20),在各燃料极(20)的外侧面所形成的凹部(21b)埋设有对应的连接体(30)这样,提供一种“横条型”的燃料电池的结构体,当支承基板受到外力时支承基板不容易变形、且燃料极和电连接部之间的电子传导性较高。
-
公开(公告)号:CN103081199A
公开(公告)日:2013-05-01
申请号:CN201180004686.6
申请日:2011-07-08
Applicant: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1213 , H01M8/0273 , H01M8/1286 , H01M8/2425 , H01M8/2428 , H01M8/2457 , H01M2008/1293
Abstract: 内部形成有燃料气体流路(11)的、具有长度方向的平板状的支承基板(10)的上下表面,分别在长度方向、相距规定的间隔设置电气串联连接的多个发电元件部(A)。支承基板(10)的上下表面,在长度方向相距规定的间隔分别形成多个凹部(12)。各凹部(12)为周向封闭的四个侧壁和底壁所划分的长方体状凹陷。即,支承基板(10)中分别形成包围各凹部(12)的框体。在各凹部(12)埋设有对应的发电元件部(A)的燃料极(20),在各燃料极(20)的外侧面所形成的凹部(21b)埋设有对应的连接体(30)这样,提供一种“横条型”的燃料电池的结构体,当支承基板受到外力时支承基板不容易变形、且燃料极和电连接部之间的电子传导性较高。
-
公开(公告)号:CN112368866B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1980001996.9
申请日:2019-05-30
Applicant: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IPC: H01M8/026 , H01M8/243 , H01M8/0263 , H01M8/1226 , H01M8/241 , H01M8/2418 , H01M8/2484 , H01M8/0265
Abstract: 电化学单电池(10)具备:多孔质的支撑基板(4)、以及发电元件部(5)。支撑基板(4)具有:至少1个第一气体流路(43)以及至少1个第二气体流路(44)。第一气体流路(43)从第一端部(41)朝向第二端部(42)延伸,且与气体供给室(21)连通。第二气体流路(44)在第二端部(42)侧与第一气体流路(43)连通。第二气体流路(44)从第二端部(42)朝向第一端部(41)延伸,且与气体回收室(22)连通。相邻的第一气体流路(43)与第二气体流路(44)之间的间距p0相对于支撑基板(4)的第一端部(41)侧的第一端面(411)与发电元件部(5)之间的距离L的比例(p0/L)为3.3以下。
-
公开(公告)号:CN113594470A
公开(公告)日:2021-11-02
申请号:CN202110853580.9
申请日:2017-07-27
Applicant: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IPC: H01M4/86 , H01M4/90 , H01M8/1213 , H01M8/124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化学电池。燃料电池(10)中,空气极活性层(50)以用通式ABO3表示且在A位点包含La及Sr中的至少一方的钙钛矿型氧化物为主成分。空气极活性层(50)具有设置在固体电解质层侧的第一区域(51)和设置在第一区域(51)上的第二区域(52)。构成第一区域(51)的第一构成粒子(G1)的平均粒径小于构成第二区域(52)的第二构成粒子(G2)的平均粒径。
-
公开(公告)号:CN113330613A
公开(公告)日:2021-08-31
申请号:CN202080000975.8
申请日:2020-01-10
Applicant: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Abstract: 提供一种燃料电池(100),其具备:燃料极(110);空气极(130),其含有由通式ABO3表示、并且在A位点包含La及Sr的钙钛矿型氧化物作为主成分;以及固体电解质层(120),其配置在燃料极(120)与空气极(130)之间。空气极(130)具有:位于与固体电解质层(120)相反一侧的第一部分(130a)、和位于固体电解质层(120)侧的第二部分(130b)。第一部分(130a)中的由俄歇电子能谱分析检测得到的La浓度相对于Sr浓度的第一比(Qa)为:第二部分(130b)中的由俄歇电子能谱分析检测得到的La浓度相对于Sr浓度的第二比(Qb)的1.1倍以上。
-
公开(公告)号:CN112368866A
公开(公告)日:2021-02-12
申请号:CN201980001996.9
申请日:2019-05-30
Applicant: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IPC: H01M8/026 , H01M8/243 , H01M8/0263 , H01M8/1226 , H01M8/241 , H01M8/2418 , H01M8/2484 , H01M8/0265
Abstract: 电化学单电池(10)具备:多孔质的支撑基板(4)、以及发电元件部(5)。支撑基板(4)具有:至少1个第一气体流路(43)以及至少1个第二气体流路(44)。第一气体流路(43)从第一端部(41)朝向第二端部(42)延伸,且与气体供给室(21)连通。第二气体流路(44)在第二端部(42)侧与第一气体流路(43)连通。第二气体流路(44)从第二端部(42)朝向第一端部(41)延伸,且与气体回收室(22)连通。相邻的第一气体流路(43)与第二气体流路(44)之间的间距p0相对于支撑基板(4)的第一端部(41)侧的第一端面(411)与发电元件部(5)之间的距离L的比例(p0/L)为3.3以下。
-
公开(公告)号:CN112352338A
公开(公告)日:2021-02-09
申请号:CN201980001447.1
申请日:2019-03-01
Applicant: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IPC: H01M8/2457 , H01M8/1226 , H01M8/2483 , H01M8/2484 , H01M8/12
Abstract: 电池堆装置(100)具备:分流器(2)、燃料电池单电池(10)、以及含氧气体吹出部(12)。分流器(2)具有:燃料气体供给室(21)及燃料气体回收室(22)。燃料电池单电池(10)自分流器(2)开始向上方延伸。含氧气体吹出部(12)配置于比燃料电池单电池(10)的中央更靠上方的位置。含氧气体吹出部(12)朝向燃料电池单电池(10)吹出含氧气体。燃料电池单电池(10)的支撑基板(4)具有:第一气体流路(43)及第二气体流路(44)。第一气体流路(43)与燃料气体供给室(21)连通,第二气体流路(44)与燃料气体回收室(22)连通。第一气体流路(43)和第二气体流路(44)在燃料电池单电池(10)的上端部彼此连通。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