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423040A
公开(公告)日:2017-02-22
申请号:CN201610852915.4
申请日:2016-09-27
Applicant: 厦门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01J20/08 , B01J20/0203 , B01J23/44 , B01J23/58 , B01J23/63
Abstract: 一种贵金属微区镶嵌型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涉及无机复合材料。配制金属氧化物载体的组分阳离子锆、铝的水溶液,或金属氧化物载体的组分阳离子锆、铝的水溶液与其它碱土或稀土修饰离子的混合金属盐的水溶液,调节pH形成凝胶;分去水层,以乙酰丙酮对凝胶中的羟基进行置换并分去置换反应生成的水,反应后得表面乙酰丙酮化的氢氧化物凝胶载体,再转移至正辛醚溶剂中,将现场或离线合成的单组分贵金属或贵金属合金纳米颗粒引入,升温反应至纳米颗粒在载体表面落位完成,降温并沉降后,分去溶剂层得悬浮液;将悬浮液沉降后分去辛醚溶剂,煅烧除去复合材料中的各类有机助剂,再将煅烧产物还原,制得贵金属微区镶嵌型氧化物复合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04646006A
公开(公告)日:2015-05-27
申请号:CN201310597078.1
申请日:2013-11-22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厦门大学
Inventor: 方维平 , 赵愉生 , 赖伟坤 , 赵元生 , 许颖睿 , 张志国 , 伊晓东 , 周志远 , 王燕 , 于双林 , 张春光 , 程涛 , 谭青峰 , 崔瑞利 , 范建光 , 刘佳澎 , 任春晓 , 魏静
IPC: B01J23/883 , B01J35/10 , C10G45/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负载型加氢脱氮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由活性组分Mo、Ni及复合型载体SiO2-Al2O3组成,各组分相对重量含量为:Mo 10%~20%,Ni 2%~8%,SiO2 20%~50%,余为Al2O3;将铝源、硅源与尿素溶解搅拌,加入淀粉混合搅拌均匀,再将镍钼前驱体直接引入混合体系,最后经干燥焙烧制成催化剂;所制催化剂比表面积220-340m2/g,孔体积0.4-0.6cm3/g,且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及可调变的酸性,本方法的优点在于催化剂制备工艺简单,载体及催化剂一步形成,制备周期短,制备过程节省大量用水,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且所制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加氢脱氮活性。
-
公开(公告)号:CN104591205A
公开(公告)日:2015-05-06
申请号:CN201510061404.6
申请日:2015-02-06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一种具有复合孔道催化材料的制备方法,涉及复合孔道催化材料。将铝源、硅源、模板剂、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混合,经老化、热处理后降至室温,再经离心、洗涤、干燥、焙烧,即得具有复合孔道催化材料。提高了所得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增加了材料的表面酸性位,使得催化材料具有较强的酸性,适用于烃类物质加氢裂化和异构化反应,可以得到粒径均一且可控的分子筛晶粒,且在合成过程中氧化铝材料的微观棒状结构得到很好地维持,确保了材料中微孔和介孔的同时存在,提升了材料的通透性;在氧化铝材料中原位合成分子筛,降低制备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2309990A
公开(公告)日:2012-01-11
申请号:CN201110198384.9
申请日:2011-07-15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一种加氢裂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涉及一种固体催化剂。提供一种高含硫的反应气氛下具有高稳定高活性的加氢裂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催化剂的组成为杂多酸、加氢组分和载体,所述杂多酸为具有keggin结构的H3PW12O40·n H2O或H4SiW12O40·n H2O,n为水的个数;所述加氢组分为Ni和W化合物的混合物,所述载体为氧化铝。将镍盐、钨盐水溶液分别加入到载体中浸渍,将液固分离后的固体物干燥,焙烧;将杂多酸水溶液浸渍焙烧后的固体物静置,干燥,即得加氢裂化催化剂。
-
公开(公告)号:CN101797512A
公开(公告)日:2010-08-11
申请号:CN201010127018.X
申请日:2010-03-15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B01J27/188 , C10G47/12
Abstract: 一种高活性加氢裂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涉及一种多孔性固体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提供一种以正硅酸乙酯为氧化硅硅源,柠檬酸为络合剂的高活性加氢裂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催化剂包括酸性组分、加氢组分及载体,酸性组分为磷钨酸铯盐,加氢组分为镍,载体为氧化硅;催化剂各组分按质量百分比含量为酸性组分10%~50%,加氢组分5%~10%,余量为载体。将按催化剂设定组分含量配制的水溶性镍盐、水溶性铯盐溶液分别加到络合剂水溶液中得溶液A;将按催化剂中氧化硅的设定含量计算所得的硅源加入到溶液A中得溶液B;将按催化剂的设定组分含量配制的杂多酸水溶液加入到溶液B中,蒸干溶液,干燥,将所得的固体焙烧,得催化剂。
-
公开(公告)号:CN100591415C
公开(公告)日:2010-02-24
申请号:CN200810070751.5
申请日:2008-03-14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活性氧化铝载体的制备方法,涉及一种活性氧化铝的制备方法,提供一种制备工序简单、成本低、对环境友好的具有较强酸性的活性氧化铝载体的制备方法。将氯化铝和柠檬酸混合,搅拌至物料熔化混合得液体混合物,按质量百分比,柠檬酸添加量为氯化铝的5%~20%;将液体混合物添加淀粉搅拌,所得物料干燥,焙烧,研磨,压片成型。所制活性氧化铝具有适宜且可调节的比表面积和孔分布,通过控制不同焙烧温度可得到不同晶相的氧化铝产品。所制氧化铝具有较强的酸性,负载镍金属组分后,表现出较高的芳烃加氢和加氢裂化活性,适合作为芳烃加氢饱和以及加氢裂解催化剂的载体。
-
公开(公告)号:CN101612596A
公开(公告)日:2009-12-30
申请号:CN200910112191.X
申请日:2009-07-14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B01J37/16 , B01J37/18 , B01J23/755 , C07C5/10 , C07C13/50
Abstract: 一种固体催化剂前驱体的还原方法,涉及一种还原态负载型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提供一种固体催化剂前驱体在无焙烧情况下的还原方法,其可减少金属组分与载体强作用的机会,抑制了还原后金属粒子的迁移和聚结,所得催化剂具有较高加氢活性。首先将金属盐在水中充分溶解后,加入载体,反应5~8h后过滤,将固体于140~160℃下干燥8~10h后得催化剂前驱体;然后将所制备的催化剂前驱体置于耐高温的容器中,持续通入还原气体,于300~1000℃下还原处理5~50min,然后将容器从高温环境移到室温环境中快速降温,完成还原过程。该还原方法适用于催化加氢反应催化剂的还原,特别是芳烃加氢催化反应催化剂的还原。
-
公开(公告)号:CN101602644A
公开(公告)日:2009-12-16
申请号:CN200910112216.6
申请日:2009-07-16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C07C13/50 , C07C5/10 , B01J23/755 , B01J37/18
Abstract: 一种十氢萘的合成方法,涉及一种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提供一种采用以低含量、小尺寸纳米金属为活性相的负载型催化剂,在较低反应温度、压力下由萘一步合成的十氢萘的合成方法。将萘与环己烷混合后置于高压釜中;在高压釜中加入催化剂;将高压釜中空气排尽后,将高压釜内氢气压力稳定在2~5MPa下进行反应,得十氢萘。萘的转化率达100%,十氢萘的收率最高达99%。催化剂Ni/γ-Al2O3的制备方法:将镍的金属盐在水中溶解后,加入γ-Al2O3,倒出清液,干燥,得催化剂前驱体;将催化剂前驱体还原。
-
公开(公告)号:CN100494322C
公开(公告)日:2009-06-03
申请号:CN200610135432.9
申请日:2006-12-31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C10G49/24
Abstract: 一种氧化态加氢裂化催化剂的开工方法,涉及一种催化剂,尤其是涉及一种在炼油工艺中有关氧化态加氢裂化催化剂。提供一种在采用现有的加氢裂化催化剂条件下,无需进行催化剂的预硫化的氧化态加氢裂化催化剂的开工方法。将氧化态加氢裂化催化剂装入反应器;通氮气置换反应器中及反应器管线中的空气,反应系统提升压力至加氢裂化反应所需压力;气流稳定后切换氢气,氢气流量稳定后再提升催化剂床层的温度至所需催化剂还原温度,恒温,将床层温度调整至加氢裂化反应所需温度,将氢气调至加氢裂化反应所需流量;切入反应烃原料。无需再外加硫化剂对氧化态的催化剂进行预硫化,避免由预硫化带来的问题,且部分还原的催化剂具有更高的加氢裂化活性。
-
公开(公告)号:CN101015807A
公开(公告)日:2007-08-15
申请号:CN200710008640.7
申请日:2007-02-15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PC: B01J27/055 , B01J21/08 , C07C45/33 , C07C47/22
Abstract: 丙烷选择氧化制丙烯醛负载型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涉及一种催化剂。提供一种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的丙烷选择氧化制丙烯醛负载型催化剂和方法。催化剂通式为MoVTeNbO/SiO2,Mo为0.61%~3.68%,V为0.18%~1.10%,Te为0.14%~0.85%,Nb为0~0.37%,Si为94%~99%。将正硅酸乙酯、低级醇和水配制成溶液I,将偏钒酸铵,钼酸铵,碲酸配制成溶液II;将草酸铌配制成溶液III;将II和III加入I中,调节pH值,在水浴中加热至形成溶胶,陈化至形成凝胶,干燥,焙烧,即得所需催化剂。方法简单,重复性、稳定性和机械强度好,比表面积大,催化性能高,丙烯醛收率达18.3%。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