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984214A
公开(公告)日:2022-09-02
申请号:CN202210610942.6
申请日:2022-05-31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羊奶源性细胞外囊泡的诊疗性纳米探针、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属于生物与医药技术领域。本发明用GMV负载ICG,并将N3基团修饰到GMV表面,成功获得N3‑GMV@ICG纳米探针。该纳米探针水合直径约为200nm,稳定性高,可通过肿瘤的高通透性和滞留效应聚集于肿瘤位置。该纳米探针与肿瘤细胞有良好的结合能力,可向肿瘤组织递送药物,增加药物的递送效率。且在激光辐照下,该纳米探针具备良好的肿瘤光热治疗效能,此外,由于GMV固有的抗炎作用,本发明的纳米探针可减轻光热治疗后炎症反应,降低肿瘤的复发及转移,为肿瘤的光热治疗以及减轻光热治疗后的毒副反应提供了良好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2274178A
公开(公告)日:2021-01-29
申请号:CN202011330308.4
申请日:2020-11-24
Applicant: 武汉库柏特科技有限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遥操作的机器人超声诊断装置及方法,包括机器人、定位机构和用于检测的超声探头,超声探头固定安装在机器人的机械臂的末端,定位机构通过网线与机器人的控制器连接,并用于对病人待检测部位进行初步定位。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利用机器人控制系统所具有的精度高、可操作性强且灵巧性高的特性,医生可以通过遥操作技术控制机器人,将其应用到超声扫描中,从而获取高分辨率的超声图像,诊断效果较佳。
-
公开(公告)号:CN111084889A
公开(公告)日:2020-05-01
申请号:CN202010040264.5
申请日:2020-01-15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IPC: A61K51/10 , A61K103/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靶向CD4受体的核素分子探针的制备方法及其作为心脏移植排斥反应显像剂的应用;将白细胞分化抗原4单抗与6-肼基烟酰琥珀酰亚胺酯盐酸盐溶液混合,提取反应所得6-肼基烟酰胺-白细胞分化抗原4单抗,将6-肼基烟酰胺-白细胞分化抗原4单抗与N-三(羟甲基)甲基甘氨酸、氯化亚锡、锝混合,振荡反应;有益效果是:具有较高的标记率和放化纯,对CD4+T淋巴细胞具有良好的亲和力;作为移植排斥反应显像剂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特点,能够实现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
-
公开(公告)号:CN110772649A
公开(公告)日:2020-02-11
申请号:CN201911148180.7
申请日:2019-11-21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IPC: A61K49/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孔高分子超声造影剂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溶于二氯甲烷;S2:取樟脑加入溶有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的二氯甲烷溶液中;S3:初乳化,在S2所得溶液中加入碳酸氢铵溶液,破碎处理;S4:复乳化,将S3所得溶液与聚乙烯醇溶液互溶,均质处理;S5:将S4所得溶液与异丙醇溶液互溶,均质处理;S6:离心收集样品,冷冻;S7:细胞膜包膜:将细胞膜混悬液与S6成品互混,超声清洗机处理,得成品。有益效果是:所得造影剂更坚固,抗压性和稳定性高,在常规超声检查的机械指数下,相对不容易被破坏,造影持续时间长,细胞膜包被使其具有靶向性,可作为超声分子成像造影剂。
-
公开(公告)号:CN118236521A
公开(公告)日:2024-06-25
申请号:CN202410113916.1
申请日:2024-01-27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 深圳华中科技大学研究院
IPC: A61K49/22 , A61K39/395 , A61K47/66 , A61K47/69 , A61P37/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靶向抗体介导排斥反应的超声造影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医学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中的超声造影剂以脂质为壳膜材料,壳膜内部包裹有气态氟碳,壳膜材料表面结合有链霉亲和素,链霉亲和素与生物素修饰的CD16a抗体偶联。本发明首次以CD16a分子为靶点制备特征性靶向抗体介导排斥反应的分子探针,与传统的分子探针相比,提高分子探针对AMR的靶向准确性,实现了AMR的便携、实时评估。本发明在抗体介导排斥反应的预防或治疗中,尤其在器官移植术后移植物存活率的提高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5073726B
公开(公告)日:2023-09-26
申请号:CN202210786178.8
申请日:2022-07-04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IPC: C08G65/334 , C08G65/335 , C08J5/18 , C08L71/02 , A61K49/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靶向M2型巨噬细胞甘露糖受体的超声分子探针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属于医学诊断技术领域。该超声分子探针的制备过程包括以下步骤:(1)合成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甘露糖;(2)选用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甘露糖与二硬脂酰基磷脂酰胆碱、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制备超声分子探针。该探针对M2型巨噬细胞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可将其应用于心脏移植慢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且具有高敏感性、无创、无辐射、实时动态监测的优点,能够实现慢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
-
公开(公告)号:CN113057673B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2110263196.3
申请日:2021-03-11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 武汉库柏特科技有限公司
IPC: A61B8/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器人超声扫描控制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机器人超声扫描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根据预先设置的期望超声图像特征Sd和超声成像仪实时显示的实际超声图像的实际超声图像特征Si,计算出超声探头的期望速度S2,根据期望速度计算出协作机器人的期望关节速度S3,将期望关节速度反馈给工控机,利用工控机控制协作机器人运动,使协作机器人以期望关节速度驱动超声探头扫描,并返回至S1,且循环执行S1至S3,直至超声探头完成扫描任务。本发明基于超声图像伺服的机器人扫描控制能利用自身的高准确性、高灵敏度、可操作性,能获取高清晰的超声图像,为患者提供精准的诊断结果。
-
公开(公告)号:CN115475183A
公开(公告)日:2022-12-16
申请号:CN202211357976.5
申请日:2022-11-01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IPC: A61K35/747 , A61K47/46 , A61P9/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益生菌囊泡在制备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中的应用,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本发明证实了益生菌囊泡具备良好的泡沫巨噬细胞靶向能力及调节能力,并进一步阐述了调节巨噬细胞的机制:①上调转录因子NR1H3,促进ABCA1表达,促进脂质流出;②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总之,益生菌囊泡所提供的泡沫巨噬细胞靶向能力与巨噬细胞功能调控相结合,对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本发明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理想的纳米载体和新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1825634B
公开(公告)日:2022-04-01
申请号:CN202010764255.0
申请日:2020-08-02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IPC: C07D277/66 , C07D417/10 , C07D417/14 , C09K11/06 , G01N21/6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新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具体地说,本发明提供通式Ⅰ骨架结构的具有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和聚集诱导发光特性的2‑(2’‑羟基苯基)苯并唑类化合物:式Ⅰ中,R2独立选自氢、醛基或与苯环通过双键共轭的吸电子单元;本发明提供了2‑(2’‑羟基苯基)苯并唑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含有氮正离子结构的2‑(2’‑羟基苯基)苯并唑类化合物在活细胞线粒体成像中的应用;本发明的具有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和聚集诱导发光效应的2‑(2’‑羟基苯基)苯并唑类化合物在光电、传感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2402628A
公开(公告)日:2021-02-26
申请号:CN202011275823.7
申请日:2020-11-16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IPC: A61K49/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生物材料合成及应用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仿生靶向巨噬细胞光学成像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巨噬细胞相关疾病诊断的应用,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合成聚集诱导发光效应的2‑(2’‑羟基苯基)苯并唑类化合物(AIEgen);步骤b:提取主要成分为β‑1,3‑D的酵母微囊(GPs);步骤c:将步骤a中的AIEgen溶于无水乙醇中配置1mM母液,4℃保存,将步骤b中GPs溶于PBS配置成10mg/mL的混悬液,孵育1h,随后,以体积比1:10的比例将AIEgen与GPs混匀,孵育24h,离心,洗涤,收集样品。该系统通过模拟真菌感染途径可被体内巨噬细胞特异性吞噬,受病变部位急剧增多趋化因子的招募,携载酵母微囊光学成像剂的巨噬细胞会大量迁移至病变部位,实现巨噬细胞相关疾病的无创诊断。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