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隔震结构的双层地铁车站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606972A

    公开(公告)日:2022-06-10

    申请号:CN202210412384.2

    申请日:2022-04-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隔震结构的双层地铁车站及其施工方法,该双层地铁车站中柱、纵梁、中板、顶板均为预制件,且所述中柱、纵梁、中板、顶板的衔接处,以及中板、顶板和挡墙的衔接处,均通过隔震结构柔性连接。所述隔震结构包括铅芯橡胶隔震支座、橡胶隔震环和橡胶保护垫,其分别设置在中柱、纵梁、中板、顶板的衔接处,以及中板、顶板和挡墙的衔接处,充分发挥自身的延展性,地震作用下通过拉伸、压缩等变形过程吸收和消耗部分冲击波能量,实现隔震效果。且在震后,本发明地铁车站也可通过对其内部损坏构件更换或加固,短时间内复通地铁线路,极大的减轻地震等类似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具有重要的经济及实用价值与意义。

    一种模拟盾构隧道环缝接头的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0608053A

    公开(公告)日:2019-12-24

    申请号:CN201911042041.6

    申请日:2019-10-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模拟盾构隧道环缝接头的结构,涉及相邻的模型管片环之间的环缝,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包括沿所述环缝间隔设置的若干环间接头弹簧组,所述环间接头弹簧组由固定于所述环缝两侧的纵向肋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纵向肋板之间的环间接头组成;其中,所述纵向肋板固定于所述模型管片环的内壁上,所述环间接头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纵向肋板的端面上。本发明的优点是:模型盾构隧道的环缝接头力学性能可根据原型盾构隧道环缝接头的拉压刚度与剪切刚度需要进行设计,且其弹性性能良好,且不影响盾构隧道的横向刚度,适用于室内模型试验。

    一种盾构隧道施工的同步注浆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0608042A

    公开(公告)日:2019-12-24

    申请号:CN201911042042.0

    申请日:2019-10-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盾构隧道施工的同步注浆装置,该同步注浆装置包括均压管环以及至少四根供浆管,均压管环固定于盾壳的尾端面上,各供浆管在尾部的盾壳中均匀间隔分布并沿纵向布置,供浆管的一端同均压管环相连通、另一端同供浆装置相连通,其中,均压管环的外端面上具有环缝,环缝上设置有可开合式封板。本发明的优点是:同步注浆装置结构简单,在盾构机开挖施工过程中,通过均压管环可实现向管片与周围土体之间的均压稳定同步注浆,减小盾构隧道施工对周围土体的扰动,从而避免周围土体发生过大变形、地表发生过大沉降。

    抗拔的三维隔振支座
    2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122122A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411107679.4

    申请日:2024-08-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拔的三维隔振支座,属于土木工程减震结构技术领域。该抗拔的三维隔振支座包括顶板、中心铅芯橡胶支座、中间板和底板,还包括:多个斜支座组,顶端通过中间板与中心铅芯橡胶支座连接,多个斜支座组的底端与底板连接,多个斜支座组结构相同,均包括楔体、上斜铅芯橡胶支座和上连接块;上连接块顶端与中间板连接,上连接块底端设有第一斜面;楔体上端设有第二斜面,楔体底端与底板连接;上斜铅芯橡胶支座设于楔体与上连接块之间,上斜铅芯橡胶支座顶端与第一斜面连接。本发明的抗拔的三维隔振支座,具备优良的水平和竖向隔振性能,有效隔离地振带来的水平振动和列车运行产生的竖向振动,确保上部的建筑结构的安全与稳定。

    一种震振双控的三维隔振支座

    公开(公告)号:CN116145822A

    公开(公告)日:2023-05-23

    申请号:CN202310284731.2

    申请日:2023-03-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震振双控的三维隔振支座,属于土木工程减震结构技术领域。该震振双控的三维隔振支座包括:水平隔震结构,顶部与建筑结构立柱连接,用于缓解上方结构在水平方向的震动;竖向隔振结构,包括支座底板和多个上连接块,所述多个上连接块连接于水平隔震结构下端,多个上连接块环绕水平隔震结构的轴心布置,支座底板的上端面设有多个下连接块,每个下连接块的上端面均为与上连接块的下端面相配合的楔形结构,每个上连接块和下连接块之间设有一个高阻尼橡胶支座。本发明的震振双控的三维隔振支座,既能满足建筑的抗震要求,又能减少竖向振动传递至上盖建筑,使上方居民在保证居住安全的同时也能享受到舒适的居住环境。

    大直径桩或竖井成孔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160754B

    公开(公告)日:2022-12-30

    申请号:CN202011058821.2

    申请日:2020-09-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直径桩或竖井成孔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将一开挖装置的各配件运输至现场,并在待开挖位置完成安装,开启锥形刀盘旋转,对地层土体进行从上至下的开挖;b、每当开挖地层土体的成孔深度达到单个护壁管片的高度时,暂停锥形刀盘的向下开挖,并将护壁管片吊装至盾壳内壁面上固定设置的千斤顶上,通过调节千斤顶来调整护壁管片的位置;c、对护壁管片进行拼装,从而形成管片环;d、通过千斤顶向下顶推,继续控制锥形刀盘向下开挖;e、重复上述步骤b至步骤d,从上至下依次安装各管片环,直至施工到设计深度,最后将开挖装置进行拆卸并吊至地面。本发明的优点是:施工效率高、对地层的扰动小,可靠度高。

    一种盾构隧道内部装配式隔震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517692A

    公开(公告)日:2022-05-20

    申请号:CN202210166576.X

    申请日:2022-02-2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盾构隧道内部装配式隔震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属于盾构隧道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为:一种盾构隧道内部装配式隔震结构体系,包括由一块中跨预制车道板、两块边跨预制车道组成的预制车道板、立柱、两侧预制圆弧板、管线通道地板和检修通道底座;中跨预制车道板设置在立柱上,两侧预制圆弧板、检修通道底座安装于隧道管片上,边跨预制车道板、两个中跨预制车道、两侧预制圆弧板和检修通道底座围合成密闭、稳定的半圆形结构。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的所有构件均为装配式,极大的提高了构件质量和施工速度,同时,在个别构件之间设置隔震支座,有效地提高内部支撑结构体系的整体抗震性能。

    大直径桩或竖井成孔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160754A

    公开(公告)日:2021-01-01

    申请号:CN202011058821.2

    申请日:2020-09-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直径桩或竖井成孔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将一开挖装置的各配件运输至现场,并在待开挖位置完成安装,开启锥形刀盘旋转,对地层土体进行从上至下的开挖;b、每当开挖地层土体的成孔深度达到单个护壁管片的高度时,暂停锥形刀盘的向下开挖,并将护壁管片吊装至盾壳内壁面上固定设置的千斤顶上,通过调节千斤顶来调整护壁管片的位置;c、对护壁管片进行拼装,从而形成管片环;d、通过千斤顶向下顶推,继续控制锥形刀盘向下开挖;e、重复上述步骤b至步骤d,从上至下依次安装各管片环,直至施工到设计深度,最后将开挖装置进行拆卸并吊至地面。本发明的优点是:施工效率高、对地层的扰动小,可靠度高。

    一种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试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1272370A

    公开(公告)日:2020-06-12

    申请号:CN202010181172.9

    申请日:2020-03-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试验装置,包括检测箱体,地壳移动装置,位移传感器,重量传感器,速度检测传感器;处理器,通过加速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加速度和重量传感器检测到土木结构模型的重量计算出在发生地震时,土木结构模型的惯性力,根据该计算出的惯性力与位移传感器检测到土木结构模型顶部在发生地震时偏移的位置计算出该土木结构模型在模拟地震时的自振周期;处理器根据自振周期计算出土木结构模型在发生破坏时所承受的最大地震等级;该装置检测到的数据更加准确,为地震实验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基础。

    一种输送带出渣盾构机
    3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8442936A

    公开(公告)日:2018-08-24

    申请号:CN201810467134.2

    申请日:2018-05-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输送带出渣盾构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盾构机的盾壳内设置有渣土输送管道以及渣土容器,所述渣土输送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盾构机的土舱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渣土容器相连通,所述渣土输送管道内沿其轴向通长设置有一输送带。本发明的优点是:相比土压平衡盾构机采用螺旋输送机进行出渣而言,可防止盾构施工过程中发生喷涌,渣土的最大粒径可达20-50cm,且无须考虑渣土的塑性情况,因此任何地层均不用进行渣土改良;相比泥水平衡盾构机采用泥浆循环进行出渣而言,其出渣效率高,泥浆的利用率高,且不用在地表建泥浆沉淀池,节省施工场地,也避免了大量泥浆对环境的污染。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