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热能转换循环生产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1240713A

    公开(公告)日:2008-08-13

    申请号:CN200810057109.3

    申请日:2008-01-29

    Applicant: 何满潮

    Inventor: 何满潮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矿井热能转换循环生产系统,属于深井开采高温热害控制及资源化利用领域,该系统包括:制冷工作站、压力转换工作站、降温工作站、地面工作站和矿井涌水系统构成;制冷工作站冷量提取端与矿井涌水系统的排水端连接,制冷工作站的回水输出端通过泵站与地面工作站连接,制冷工作站的冷冻水供水管及冷冻水回水管与压力转换工作站连接构成上循环子系统,压力转换工作站的冷冻水输出管及冷冻水回水管与降温工作站连接构成下循环子系统,降温工作站上设置风循环子系统,降温工作站的风循环子系统上设有冷风输出口。该系统结构简单,在实现深井开采高温热害控制的同时,又可以将热害资源化利用。

    深井模块化组装移动式降温器

    公开(公告)号:CN101220751A

    公开(公告)日:2008-07-16

    申请号:CN200810057087.0

    申请日:2008-01-29

    Applicant: 何满潮

    Inventor: 何满潮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深井模块化组装移动式降温器,涉及深井冷热能量交换领域。该降温器包括:总进水管、总回水管、机架和至少一个降温结构模块;降温结构模块设置在机架上,降温结构模块的进水管与总进水管连接,降温结构模块的出水管与总回水管连接;机架上与降温结构模块对应的位置设有进风口。该降温器的每一个降温结构模块均可提供固定的冷量,即可以通过降温结构模块的数量来匹配降温工作面冷负荷的要求,使得整个降温器的设计模块化、简单化。而且,该降温器可以根据降温工作面冷负荷需求的不断变化,通过降温结构模块的组装来控制其所提供的冷量,更有效地满足现场复杂多变的条件。

    双隔双控隧道结构及工程岩体大变形灾害防控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482663A

    公开(公告)日:2021-10-08

    申请号:CN202110894833.7

    申请日:2021-08-05

    Applicant: 何满潮

    Inventor: 何满潮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隔双控隧道结构及工程岩体大变形灾害防控方法,隧道结构包括:柔性支护系统,安装在围岩中;隧道结构体,设于所述围岩的内侧,隧道结构体内形成隧道空间;伺服轨道,设于所述隧道空间内。本发明中的柔性支护系统能将隧道工程岩体的米级变形量控制到厘米级变形量范围内,隧道结构体和伺服轨道能进一步将厘米级变形量控制到毫米级变形量范围,确保隧道结构保持稳定。

    采用瞬时胀裂器几何成型掘进隧道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927471B

    公开(公告)日:2021-07-30

    申请号:CN202010797172.1

    申请日:2020-08-10

    Applicant: 何满潮

    Inventor: 何满潮 张权 王炯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采用瞬时胀裂器几何成型掘进隧道的方法,包括:去除位于第二区域的岩石;在各第一子区域中均设置多个切缝孔;在位于第一中间部分的切缝孔中设置第一瞬时胀裂器,第一瞬时胀裂器具有第一聚能管,第一聚能管上形成有多排第一聚能孔;在位于第一边缘部分的切缝孔中设置第二瞬时胀裂器,第二瞬时胀裂器具有第二聚能管,第二聚能管上形成有两排第二聚能孔,两排第二聚能孔均朝向其所在的第一边缘部分的延伸方向;在位于连接部分的切缝孔中设置第三瞬时胀裂器,第三瞬时胀裂器具有第三聚能管,第三聚能管上形成有两排第三聚能孔,两排第三聚能孔分别朝向相邻的第一边缘部分的方向;引发第一瞬时胀裂器、第二瞬时胀裂器和第三瞬时胀裂器。

    地下中子能电站选址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0197440B

    公开(公告)日:2021-07-02

    申请号:CN201910395858.5

    申请日:2019-05-13

    Applicant: 何满潮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地下中子能电站选址方法及系统。该地下中子能电站选址方法包括:获取每项相关地质因素的每个排名对应的评价值和每项相关地质因素的每个排名对应的人数;根据每项相关地质因素的每个排名对应的评价值和每项相关地质因素的每个排名对应的人数,计算每项相关地质因素的权重;根据每个待选厂址的每项相关地质因素对应的多个评价条件,获得每个待选厂址的每项相关地质因素的评价值;根据每项相关地质因素的权重和每个待选厂址的每项相关地质因素的评价值,计算每个待选厂址的综合评价值;从多个待选厂址的综合评价值中选取最大值,将最大值对应的待选厂址作为地下中子能电站地址,以提高选址评估效率,推进清洁能源的安全发展。

    NPR锚杆或锚索新材料转炉及连铸小方坯的生产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647027A

    公开(公告)日:2021-04-13

    申请号:CN202011280202.8

    申请日:2020-11-16

    Applicant: 何满潮 夏敏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NPR锚杆或锚索新材料转炉及连铸小方坯的生产方法,NPR锚杆或锚索的元素及其质量百分含量分别为C:0.4~0.9%,Mn:14~22%,Al:0~4%,Cr:0.1~10%,Si:0.1~3%,NPR晶体0~2%,Ca:0.01~0.25%,Cu:≤0.09%,Ni:≤0.09%,S:≤0.001%,P:≤0.001%,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生产方法包括以下工序:转炉炼钢工序;LF精炼工序;VD精炼工序;小方坯连铸工序;轧钢的加热工序;轧钢的轧制工序。本发明提供的NPR锚杆或锚索新材料转炉及连铸小方坯的生产方法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NPR锚杆或锚索钢材料的生产方法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NPR锚杆或锚索新材料转炉及连铸大方坯的生产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481554A

    公开(公告)日:2021-03-12

    申请号:CN202011262795.5

    申请日:2020-11-12

    Applicant: 何满潮 夏敏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NPR锚杆或锚索新材料转炉及连铸大方坯的生产方法,NPR锚杆或锚索的元素及其质量百分含量分别为C:0.4~0.9%,Mn:14~22%,Al:0~4%,Cr:0.1~10%,Si:0.1~3%,NPR晶体0~2%,Ca:0.01~0.25%,Cu:≤0.09%,Ni:≤0.09%,S:≤0.001%,P:≤0.001%,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生产方法包括以下工序:转炉炼钢工序;LF精炼工序;大方坯连铸工序;轧钢的加热工序;轧钢的轧制工序。本发明提供的NPR锚杆或锚索新材料转炉及连铸大方坯的生产方法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采用瞬时胀裂器掘进巷道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302673A

    公开(公告)日:2021-02-02

    申请号:CN202011188669.X

    申请日:2020-10-30

    Applicant: 何满潮

    Inventor: 张权 何满潮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采用瞬时胀裂器掘进巷道的方法,包括:采用采掘装置将中间区域的岩石清除;在第一周边区域和第二周边区域中设置多个切缝孔;在位于边缘部分的切缝孔中设置第一瞬时胀裂器,第一瞬时胀裂器具有第一聚能管,第一聚能管具有两排第一聚能孔,第一聚能孔朝向其所在的边缘部分的延伸方向;在位于连接部分的切缝孔中设置第二瞬时胀裂器,第二瞬时胀裂器具有第二聚能管,第二聚能管具有两排第二聚能孔,两排第二聚能孔分别朝向相邻的边缘部分;在位于第二周边区域的切缝孔中设置第三瞬时胀裂器,第三瞬时胀裂器具有第三聚能管;引发第一瞬时胀裂器、第二瞬时胀裂器和第三瞬时胀裂器。该方法能够完全替代炸药来进行巷道的掘进。

    受采矿沉陷影响的场地规划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085248A

    公开(公告)日:2020-12-15

    申请号:CN202010712017.5

    申请日:2020-07-22

    Applicant: 何满潮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受采矿沉陷影响的场地规划设计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待规划场地的地质条件;根据地质条件对待规划场地进行区域划分,确定具有不同稳定性的多个分区;根据分区的稳定性确定分区对应的适建方案。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规划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场地实际情况的问题,结合场地的具体地质条件合理设计规划方案,从而达到最优的建设效果。

    采用瞬时胀裂器几何成型掘进隧道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927471A

    公开(公告)日:2020-11-13

    申请号:CN202010797172.1

    申请日:2020-08-10

    Applicant: 何满潮

    Inventor: 何满潮 张权 王炯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采用瞬时胀裂器几何成型掘进隧道的方法,包括:去除位于第二区域的岩石;在各第一子区域中均设置多个切缝孔;在位于第一中间部分的切缝孔中设置第一瞬时胀裂器,第一瞬时胀裂器具有第一聚能管,第一聚能管上形成有多排第一聚能孔;在位于第一边缘部分的切缝孔中设置第二瞬时胀裂器,第二瞬时胀裂器具有第二聚能管,第二聚能管上形成有两排第二聚能孔,两排第二聚能孔均朝向其所在的第一边缘部分的延伸方向;在位于连接部分的切缝孔中设置第三瞬时胀裂器,第三瞬时胀裂器具有第三聚能管,第三聚能管上形成有两排第三聚能孔,两排第三聚能孔分别朝向相邻的第一边缘部分的方向;引发第一瞬时胀裂器、第二瞬时胀裂器和第三瞬时胀裂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