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003556B
公开(公告)日:2018-12-25
申请号:CN201610178416.1
申请日:2016-03-25
Applicant: 大和化成工业株式会社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省略捆扎成为线束的布线束的作业地进行制造的以往没有的布线束保持部件、具有该保持部件的线束、该线束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该线束的制造方法为了制造具有用于安装于车体的卡合部和保持布线束的保持部的保持部件,而使用模具,该模具具备:贯穿配置布线束的通孔;将贯穿配置的布线束的外周包围的环状的保持部成形空间;和与保持部成形空间连通的卡合部成形空间,在通孔中贯穿配置布线束的状态下使熔化树脂从卡合部成形空间流入保持部成形空间后,进行冷却固化,从而以与布线束的外周面紧贴的状态成形与卡合部成为一体的保持部。
-
公开(公告)号:CN107127928A
公开(公告)日:2017-09-05
申请号:CN201611160021.5
申请日:2016-12-15
Applicant: 大和化成工业株式会社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16/0215 , H01B13/01209 , H01R43/24 , H02G3/30 , H02G3/32 , B29C45/14065 , B29C45/2602 , B29C45/2669 , B29C45/53 , B29C45/73 , B29L2031/3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高效地制造具有布线束、保持该布线束的保持部及组装到车体的卡合部的线束、且能应对形状不同的卡合部的线束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装置,以及由此制造的线束及保持部件。为了制造具有用于安装到车体的卡合部和保持布线束的保持部的线束而使用模具,该模具具有贯穿配置布线束的布线束配置孔、将配置的布线束的外周包围的环状的保持部成形空间、和与保持部成形空间连通的卡合部配置空间。在卡合部配置空间中配置之后成为卡合部的预先准备的镶嵌部件。使熔融树脂从镶嵌部件的贯穿孔流入,而将保持部成形空间填充,并冷却固化。
-
公开(公告)号:CN101180462B
公开(公告)日:2011-03-09
申请号:CN200680017638.X
申请日:2006-04-07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121 , Y02T10/123 , Y02T10/32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改善液体碳氢燃料和氢气的可混合性并减少供应两种燃料的燃料供应装置所需的部件数量。公开了使用液体碳氢燃料和氢气作为燃料的氢燃料内燃机(1)。该氢燃料内燃机包括:用于喷射碳氢燃料的燃料喷射装置(12);用于向燃料喷射装置供应碳氢燃料的燃料供应装置;和用于产生氢气微气泡并将所产生的氢气微气泡混合到燃料供应装置内的液体碳氢燃料中的微气泡产生装置(16)。氢气微气泡被供应到例如构成燃料供应装置的燃料供应通路(第二燃料供应通路)和燃料箱。
-
公开(公告)号:CN100494649C
公开(公告)日:2009-06-03
申请号:CN200410038401.2
申请日:2001-07-26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N19/10 , B60H1/00492 , F01P11/20 , F01P2011/205 , F01P2037/02
Abstract: 在本发明的内燃机中,选择防盗装置的解除动作作为在发动机起动前必然发生的事件,根据所选择事件的发生时刻开始预热。防盗装置解除动作的开始时刻,作为在发动机起动之前发生的事件,不仅必然性高,而且从所述开始时刻至发动机的任意起动时刻的时间长度的再现性也高。通过与所述时刻同期或根据该时刻以规定时刻开始预热,在以任意时刻起动发动机的情况下,确保了发动机起动时的预热结束状态。从而能够在起动时使发动机的温度分布达到最佳,并提高排气特性及燃料经济性。
-
公开(公告)号:CN100470904C
公开(公告)日:2009-03-18
申请号:CN200580029096.3
申请日:2005-09-05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铃木诚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4022 , H01M8/04097 , H01M8/0612 , H01M2008/1095 , H01M2250/20 , Y02T90/32
Abstract: 一种燃料电池系统,包括:燃料电池、重整器、燃料供应部分、氧供应部分、动力输出部分、重整气体供应部分、判定部分和控制器。燃料电池通过氢和氧的反应产生电能。重整器通过水蒸气重整反应和部分氧化反应从燃料电池的排气以及碳氢燃料中产生含氢的重整气体。燃料电池的排气包括水蒸气并且重整器将重整气体提供给燃料电池。燃料供应部分将碳氢燃料提供给重整器。氧供应部分将含氧气体提供给重整器。动力输出部分由重整气体和碳氢燃料中的至少其中之一的至少一部分所驱动。重整气体供应部分将重整气体提供给动力输出部分。判定部分判定排气中是否包含水蒸气重整反应所需的水蒸气量。控制器控制氧供应部分和燃料供应部分,使得如果判定部分判定排气中没有包含水蒸气重整反应所需的水蒸气量,则与重整气体没有提供给动力输出部分的情况相比,增大提供给动力输出部分的氧的比率。
-
公开(公告)号:CN101228389A
公开(公告)日:2008-07-23
申请号:CN200680026394.1
申请日:2006-06-05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1M5/02 , F01P9/00 , F16H57/0412 , F16N39/00
Abstract: 一种机油的介质循环设备(1-1),所述机油是经过内燃机(100)循环的介质,所述介质循环设备包括产生微气泡并将所述微气泡混入所述循环机油的微气泡发生器(4)。此外,所述介质循环设备(1-1)包括获取所述机油的温度的介质温度获取单元(74)。当所述机油的温度低于或等于预定值时,所述微气泡发生器(4)产生微气泡,以减小混有所述微气泡的机油的粘度、热导率和热容量。
-
公开(公告)号:CN101228348A
公开(公告)日:2008-07-23
申请号:CN200680026735.5
申请日:2006-06-28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M27/08 , F02D2200/0606 , F02M53/02 , F02M69/041 , F02M69/042 , F02M69/08
Abstract: 一种通过从燃料喷射阀(6)向进油口(101)喷射液体燃料来给内燃机(100)供给燃料的燃料供给装置(1)由产生微泡的微泡发生器(4)和依据该微泡发生器(4)产生的微泡中的气体产生超声波的超声波发生器(5)构成。在此燃料供给装置(1)中,依据内燃机(100)的运转状态将所产生的微泡混入被供应给燃料喷射阀(6)的液体燃料中且利用超声波照射混入该微泡的液体燃料。当利用超声波照射混入微泡的液体燃料时,由于该微泡的收缩,液体燃料的温度瞬时上升。
-
公开(公告)号:CN1153895C
公开(公告)日:2004-06-16
申请号:CN01137180.3
申请日:2001-07-26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F01P11/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N19/10 , B60H1/00492 , F01P11/20 , F01P2011/205 , F01P2037/02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内燃机,包括:使热媒体循环的循环通路(B);存储热量的蓄热装置(21);将该蓄热装置存储的热量通过所述热媒体供应到所述循环通路(B)的供热装置(EP);及根据与该内燃机起动相关的特定定时因素设定的,在内燃机起动之前,通过所述供热装置(EP)开始向所述循环通路(B)供热的控制装置(30,S3,S103)。从而能够在起动时使发动机的温度分布达到最佳,并提高排气特性及燃料经济性。
-
公开(公告)号:CN1104551C
公开(公告)日:2003-04-02
申请号:CN99102426.5
申请日:1999-02-26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铃木诚
IPC: F02B47/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D41/005 , F01P3/20 , F01P2037/02 , F01P2060/08 , F01P2060/18 , F02B47/08 , F02M31/042 , Y02T10/126 , Y02T10/47
Abstract: 带有把燃烧气体引入进气系统型燃烧加热器的内燃机,即使当内燃机与EGR装置相组合时,也防止空燃比变浓并减少氮氧化物和颗粒物。内燃机有设在进气系统中的燃烧加热器,通过把从加热器所发出的燃烧气体引导到主流管并用燃烧气体的燃烧热加热冷却水来加快内燃机预热并提高车室内取暖装置性能。内燃机包括EGR装置和再循环废气数量控制装置,根据燃烧气体进入主流管的数量来控制由EGR装置再循环的EGR气体数量。加热器运行时,EGR装置停止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151471A
公开(公告)日:1997-06-11
申请号:CN96113364.3
申请日:1996-09-25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M35/04 , B60K11/04 , B60K13/02 , B60K13/04 , F01P5/02 , F01P2001/005 , F02B29/0481 , F04D25/166
Abstract: 发动机舱室的结构,进气口配置在发动机舱室中的第一前灯的后面,进气口的开口位于发动机舱室的前方,一对冷却风扇安装在散热器的后侧并基本上位于相同高度,其中第一冷却风扇的转动方向这样确定,使得第一风扇排出的空气偏离发动机的进气口,一对冷却风扇中的第二冷却风扇的转动方向与第一冷却风扇的转动方向相反,其中第一冷却风扇比第二冷却风扇更靠近进气口。在一对冷却风扇中更靠近进气口的第一冷却风扇排出的空气体积被设置为大于第二冷却风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