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836367A
公开(公告)日:2021-05-25
申请号:CN202110121911.X
申请日:2021-01-2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6F30/20 , G06F30/13 , E21D9/06 , G06F111/1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盾构法施工隧道穿越复合地层的地层损失率确定法,包括如下步骤:划分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损失;包括盾前地层失、盾中地层损失和盾尾地层损失三部分;加权累积计算盾构隧道穿越合地层时引起的盾前地层损失率:考虑盾壳与管片之间存在必要的建筑隙情况下,计算盾构隧道穿越复合地层时引起的盾尾地层损失;计算盾隧道穿越复合地层时引起的总地层损失率;本发明可快速获取盾构法施隧道穿越复合地层引起的地层损失率,方法简便且适用性较强;考虑多因素获取盾构法施工隧道穿越复合地层引起的地层损失率,提高了地表降的预测准确度。
-
公开(公告)号:CN111398019B
公开(公告)日:2021-03-02
申请号:CN202010321639.5
申请日:2020-04-2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快速判断不同应变率荷载下岩石损伤相对大小的方法,基于单轴应力应变曲线,获得动态荷载和静态荷载下的动态荷载峰值应力、动态荷载峰值应力对应的动态荷载应变、动态荷载弹性模量;建立动态荷载峰值应力与动态荷载应变的关系式;建立静态荷载峰值应力与静态荷载应变的关系式;建立动态增强因子模型,建立应变率、动态荷载损伤变量和静态荷载损伤变量的关系表达式,本发明首次准确描述不同应变率动态荷载和静态荷载下应变率和损伤的关系;仅仅根据不同应变率荷载下岩石的单轴应力应变曲线,快速判断不同应变率动态荷载和静态荷载下损伤的相对大小。
-
公开(公告)号:CN110926944B
公开(公告)日:2020-12-08
申请号:CN201911231456.8
申请日:2019-12-0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循环荷载下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基于次加载面理论和修正CWFS模型,求解弹塑性矩阵;建立适用于循环荷载下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的方程。本发明为准确描述岩石材料在循环荷载下的非线性力学行为,包括滞回圈和累积塑性应变以及损伤效应,次加载面理论已经成功地运用到了金属、土和混凝土中,因此,基于次加载面理论,结合Drucker‑Prager屈服准则,采用修正的CWFS模型,为建立循环荷载下岩石损伤本构模型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
公开(公告)号:CN110926944A
公开(公告)日:2020-03-27
申请号:CN201911231456.8
申请日:2019-12-0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循环荷载下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基于次加载面理论和修正CWFS模型,求解弹塑性矩阵;建立适用于循环荷载下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的方程。本发明为准确描述岩石材料在循环荷载下的非线性力学行为,包括滞回圈和累积塑性应变以及损伤效应,次加载面理论已经成功地运用到了金属、土和混凝土中,因此,基于次加载面理论,结合Drucker-Prager屈服准则,采用修正的CWFS模型,为建立循环荷载下岩石损伤本构模型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
公开(公告)号:CN107133414B
公开(公告)日:2019-06-21
申请号:CN201710353791.X
申请日:2017-05-1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块体地震动力响应的分析方法,步骤是:A、输入地震加速度时程数据与分析参数;B、选定块体任意坐标点为块体动参考点;C、针对第i个计算时间步,获得该时刻地震加速度分量;D、计算该时刻动参考点到块体各结构面的距离;E、块体预设接触状态为塌落,试算块体运动参数;F、块体预设接触状态为接触,进行块体运动方式判识与受力分析;G:计算块体加速度,试算块体运动参数;H:更新动参考点空间坐标;J:取嵌入量的结构面,将块体速度与加速度投影至该结构面法向;K:将嵌入的临界时间作为该计算时间步的时间间隔;L:进入第i+1个时间步分析;M:结束分析。方法易行,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计算精度高。
-
公开(公告)号:CN107133414A
公开(公告)日:2017-09-05
申请号:CN201710353791.X
申请日:2017-05-1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IPC: G06F17/5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7/5004 , G06F17/5009 , G06F2217/78 , G06F2217/8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块体地震动力响应的分析方法,步骤是:A、输入地震加速度时程数据与分析参数;B、选定块体任意坐标点为块体动参考点;C、针对第i个计算时间步,获得该时刻地震加速度分量;D、计算该时刻动参考点到块体各结构面的距离;E、块体预设接触状态为塌落,试算块体运动参数;F、块体预设接触状态为接触,进行块体运动方式判识与受力分析;G:计算块体加速度,试算块体运动参数;H:更新动参考点空间坐标;J:取嵌入量的结构面,将块体速度与加速度投影至该结构面法向;K:将嵌入的临界时间作为该计算时间步的时间间隔;L:进入第i+1个时间步分析;M:结束分析。方法易行,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计算精度高。
-
公开(公告)号:CN114492140B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210149136.3
申请日:2022-02-1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攀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
IPC: G06F30/23 , E02D1/00 , E02D17/20 , G06F111/1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陡节理边坡开挖危险性分区的划分方法,包括:A.建立边坡的地质概化模型;B.采用连续介质力学分析方法建立边坡数值模型,分析边坡在分步开挖作用下的动态稳定性,如果发生失稳,则停止开挖转向步骤C,否则转向步骤F;C.根据边坡塑性区分布和位移云图沉降情况判断获取边坡潜在滑动面;D.根据步骤C中获取的边坡潜在滑动面,采用不连续介质力学分析方法建立边坡数值模型,分析边坡的潜在失稳过程;E.根据边坡失稳后岩体的堆积范围,对边坡进行危险性分区;F:结束危险性分区;本方法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干扰,分区结果更为精确,为开挖作用下高陡边坡的危险性分区提供了方法与技术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4216795B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111328786.6
申请日:2021-11-1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岩体结构破坏模式的快速识别方法,包括:通过地应力测量确定岩体所处环境的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通过岩石直剪试验确定岩石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取岩体中典型结构面进行结构面回弹试验和剪切试验,确定结构面的回弹强度和基本摩擦角;统计结构面分布形式,确定结构面粗糙度和结构面法线方向与最大主应力方向的夹角β;假定结构面满足Barton‑Bandis屈服准则,获得结构面破坏判据;假定岩石满足Mohr‑Colomb屈服准则,获得岩石破坏判据;将岩石抗剪强度参数代入岩石破坏判据,将结构面物理力学性质参数代入结构面破坏判据,综合判断岩体结构破坏模式;避免了复杂的有限元计算和室内试验,具有操作简便、计算精度高、工程适用性强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6465732A
公开(公告)日:2023-07-21
申请号:CN202310338475.0
申请日:2023-03-3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岩土力学技术领域,并具体公开了一种岩体节理单元力学参数的取值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基于室内岩石基本力学试验,获取完整岩石的宏观力学参数;根据岩体质量分级标准对工程岩体进行岩体等级划分,获取等效岩体力学参数;根据Mohr‑Coulomb准则和关联流动法则,推导节理单元的弹塑性刚度矩阵;根据均匀化理论、极限应变理论,计算节理单元力学参数,并验证节理单元力学参数的合理性。本发明基于等效连续模型的思想,把结构面处理成有一定厚度的软弱夹层,将岩体划分为弹性的岩石单元和弹塑性的节理单元,通过对整个节理岩体单元的分析,综合得到节理单元的力学特性,既能满足工程计算精度,又便于直接应用室内试验测试数据。
-
公开(公告)号:CN114250743B
公开(公告)日:2023-03-17
申请号:CN202111254902.4
申请日:2021-10-2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滑坡涌浪灾害防御系统,包括浮于水面的数量不少于个的浮托条组及位于水底的多个块桩;每个浮托条组由多个沿山体岸坡水体边缘呈链状布置的浮托组成,浮托条组内的多个浮托之间通过水平柔性系固定结构连接,浮托条组两端的浮托通过柔性系固定结构固定于岸坡;水下块桩用于阻挡滑坡体向库区中央的滑动,对滑坡体的水下运动起到制动作用;浮托通过多节的垂向柔性系固定结构与水下块桩进行连接;还公开对应布置方法;本发明的水下块桩链式结构能够有效控制滑坡体的水下滑动距离,起到吸收滑坡体动能的作用,费用经济,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