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066509A
公开(公告)日:2007-11-07
申请号:CN200710041620.X
申请日:2007-06-0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B01D11/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了一种液-液萃取装置及萃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由圆盘部件和驱动马达构成;其中圆盘部件(1)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微管道网络单元;所述的微管道网络单元在圆盘上以圆盘圆心为基点呈圆形阵列排布;每个微管道网络单元靠近圆心的一端连接至少两个微池;每个微管道网络单元远离圆心的一端连接一个微池;每个微管道网络单元远离圆心端所连接小池的体积大于其靠近圆心端所连接所有小池的体积之和;每个微管道网络单元包含至少一个T型分叉结构。本发明提供的方法系利用离心方式进行乳化和破乳,具有萃取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其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实现自动化。本发明可应用于分析化学、食品工业、生物医药等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1850231B
公开(公告)日:2012-08-29
申请号:CN200910054339.9
申请日:2009-07-0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了一种自动化、高通量的微流体反应器、使用方法及其应用,所述的微流体反应器为基于表面亲水性材料和表面疏水性材料构建的复合式微流控芯片,其中包含多组辐射状排列的微管道和微腔;该微流体反应器通过毛细作用力实现微量液相样品在微管道中的自动化进样,同时结合毛细疏水阀和离心力实现微量样品的定量分配和混合。所述微流体反应器可应用于化学合成条件和生化反应条件的高通量筛选,大大节省人力和成本。本发明与现有的微流体反应器相比,结构简单,无需复杂驱动设备和器件,简化了微流体反应器的操作流程,有利于微流体反应器的广泛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1158694B
公开(公告)日:2011-11-16
申请号:CN200710046238.8
申请日:2007-09-2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G01N35/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了一种集成微孔膜的微流控芯片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首先在一基片上制作微流体管道或腔体,并在另一基片上制作可以与该基片微管道或腔体嵌合的模具,然后在嵌合了模具的微流体管道或腔体中浇注凝胶溶液,利用模具图形的限定,使得凝胶聚合后在微流体管道或腔体中特定区域形成集成的微孔膜结构,最后除去模具,并将微流体管道或腔体基片与一平整基片键合制得集成微孔膜的微流控芯片。本发明具有制作过程简单、成本低廉的特点,所制作的微流控芯片可实现芯片上样品制备功能的集成,尤其适于于微量生物样品的过滤、富集和透析等在片操作,可应用于复杂样品的在线、快速、高灵敏度分析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01968131A
公开(公告)日:2011-02-09
申请号:CN201010289621.8
申请日:2010-09-2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相替换触发的毛细微阀及其应用,所述微阀为一种单向被动阀,由进样微管道上一段横截面突变的微管道或微腔体和一条与其相连的油相填充微管道构成。当水相样品流经管道横截面突变处时,表面张力作用其前端水相/气相界面的曲率发生变化,导致水相流体所受反向压强增加,当此反向压强与水相样品驱动压达到平衡时,即可实现对水相样品的控制限流作用,发挥阀的关闭功能;若通过油相填充管道导入油样,以油相替代处于限流平衡状态水相样品前界面的气相,则水相前界面的表面张力将降低,从而降低水相前界面所受反向压力,实现阀的开启功能。提供的毛细微阀,可应用于微生化反应器和芯片实验室。
-
公开(公告)号:CN101850231A
公开(公告)日:2010-10-06
申请号:CN200910054339.9
申请日:2009-07-0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了一种自动化、高通量的微流体反应器、使用方法及其应用,所述的微流体反应器为基于表面亲水性材料和表面疏水性材料构建的复合式微流控芯片,其中包含多组辐射状排列的微管道和微腔;该微流体反应器通过毛细作用力实现微量液相样品在微管道中的自动化进样,同时结合毛细疏水阀和离心力实现微量样品的定量分配和混合。所述微流体反应器可应用于化学合成条件和生化反应条件的高通量筛选,大大节省人力和成本。本发明与现有的微流体反应器相比,结构简单,无需复杂驱动设备和器件,简化了微流体反应器的操作流程,有利于微流体反应器的广泛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0528276C
公开(公告)日:2009-08-19
申请号:CN200710041620.X
申请日:2007-06-0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B01D11/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了一种液-液萃取装置及萃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由圆盘部件和驱动马达构成;其中圆盘部件(1)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微管道网络单元;所述的微管道网络单元在圆盘上以圆盘圆心为基点呈圆形阵列排布;每个微管道网络单元靠近圆心的一端连接至少两个微池;每个微管道网络单元远离圆心的一端连接一个微池;每个微管道网络单元远离圆心端所连接小池的体积大于其靠近圆心端所连接所有小池的体积之和;每个微管道网络单元包含至少一个T型分叉结构。本发明提供的方法系利用离心方式进行乳化和破乳,具有萃取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其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实现自动化。本发明可应用于分析化学、食品工业、生物医药等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2418684A
公开(公告)日:2012-04-18
申请号:CN201110238664.8
申请日:2011-08-1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IPC: F04B19/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块化组装式微泵、使用方法及应用,所述的微泵为一种单向、一次性、气压驱动泵,它是由集成微管道网络或微孔结构的脱气PDMS(聚二甲基硅氧烷)块体组成。该微泵利用脱气后PDMS材料对气体的高溶解特性,将脱气的PDMS泵体贴附于微流体芯片出口,同时在微流体芯片进样口滴加液样,使微流体芯片管道形成封闭空间,由于脱气的PDMS块体吸收此封闭空间中的空气,导致微管道中,形成负压,从而驱动进样口液样进入微流体芯片管道。该微泵无需外接能源和特殊接口,无机械运动部件,同时可根据微流体驱动的压强需求灵活组装和更换,适用于便携式微生化反应器和芯片实验室。
-
公开(公告)号:CN102278293A
公开(公告)日:2011-12-14
申请号:CN201110095562.5
申请日:2011-04-1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毛细作用的微泵其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泵由毛细泵腔、分隔阀、进样微管道和储液微腔组成,其中毛细泵腔为一个微管道网络;分隔阀为一段连接毛细泵腔和进样微管道的微管道或微腔;进样微管道为一段处于进样口和储液微腔之间的微管道,储液微腔为一个培养腔或反应腔,位于进样微管道终端。微泵使用方法:1)在进样口中加入样品或试剂,使之在毛细作用力驱动下充满进样微管道,并因毛细微阀作用停止于储液微腔入口处;2)在毛细泵腔入口加入驱动液体,驱动液体将在毛细作用力下填充毛细泵腔并压缩其中空气产生驱动压强,从而分割并推动进样微管道样品或试剂进入储液微腔。提供的微泵还可双体联用实现定量的微混合、反应或细胞培养。
-
公开(公告)号:CN101067621B
公开(公告)日:2010-07-21
申请号:CN200710041619.7
申请日:2007-06-0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微加工方法制作的微型固相萃取芯片及使用方法。该芯片包括至少一个盖层和一个管道层,所述管道层通过微加工形成至少一段固相萃取填料填充管道和一段过滤管道,其中固相萃取填料填充管道通过坝型结构或栅栏结构与相邻管道部分分隔,但保持与相邻管道部分气相和液相的连通性,过滤管道部分由光引发聚合物形成的微孔结构构成;同时所述管道层对应固相萃取填料填充管道区域背面加工有微型加热电极和温度感应电极,用于加热控温。本发明可应用于分析化学和生物化学领域的微量样品快速萃取。
-
公开(公告)号:CN101585507A
公开(公告)日:2009-11-25
申请号:CN200910053593.7
申请日:2009-06-2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PDMS微流控芯片中通孔结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磁性力的辅助,将微柱或微管固定于芯片模具上拟制作通孔结构的位置,然后通过整体浇注PDMS预聚物,并固化键合,制作出具有高深宽比通孔结构的PDMS微流控芯片。本发明提供的微流控芯片成形与通孔制作一次完成,简化了微流控芯片制作工艺,而且通过微柱或微管与芯片模具固定,实施整体浇注,提高了通孔制作的精确度,保证了通孔形状的规整性,避免了形成通孔孔形不规则、损坏微管道结构等问题。另外,微磁柱排布利用预制模具镶嵌固定,还可以提高通孔制作密度,实现批量化加工制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