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778925A
公开(公告)日:2016-07-20
申请号:CN201610073206.6
申请日:2016-02-02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IPC: C09K17/4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9K17/4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林地土壤生态修复材料,它由粘土矿物、植物源材料、矿质渣料和有机废弃物组成;林地土壤生态修复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备料、混合、成型和烧结。本发明的林地土壤修复材料具有多孔性,孔隙度可达30~60%,同时,含有较高的有机质,具有很好的保水保肥功能,对土壤微生物的保存和繁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烧结后复合体中的有机材料变成半炭化的有机材料,不易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能够在土壤中保存较长时间,有利于土壤固碳;本发明将废弃物同土壤生态修复紧密结合,达到废弃资源的高效和绿色利用;且本发明方法操作简单、制备方便、成本低、适用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05613205A
公开(公告)日:2016-06-01
申请号:CN201610072877.0
申请日:2016-02-02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01G23/00 , A01G17/00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保留木促进川西亚高山天然次生林恢复的抚育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S1.次生林恢复的目标树种选择岷江冷杉、云杉、铁杉、红桦和白桦;S2.选择保留木,目标树种为岷江冷杉、云杉或铁杉时,保留木胸径≥25 cm;目标树种为红桦或白桦时,保留木胸径≥30 cm;S3.天然次生林的恢复阶段按群落优势种的重要值进行划分,划分为灌丛阶段、桦木阔叶林阶段和针阔混交林阶段;S4.灌丛阶段的抚育、桦木阔叶林阶段的抚育和针阔混交林阶段的抚育。在川西亚高山天然次生林的恢复过程中,本发明充分利用保留木对次生林进行抚育和经营,减缓了采伐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不利影响,促进了更新和缩短了采伐后次生林恢复成林的时间。
-
公开(公告)号:CN113632707A
公开(公告)日:2021-11-12
申请号:CN202110542600.0
申请日:2021-05-18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川西亚高山采伐迹地或宜林灌丛地的带状造林技术,具体包括如下步骤:S01宽带清林:沿等高线方向进行在前一年秋季带状清林,砍除箭竹、悬钩子等杂灌草;清林带宽度4‑5m,灌草保留带4‑5m,二者相间分布;S02植苗造林:每穴1株苗木,栽苗时要做到苗正根伸,栽后用手适当按压,灌水定根;栽苗后立即用苔藓、杂灌小枝杈或杂草覆盖穴面,覆盖度半阳坡不少于80%,阴坡不少于60%;S03幼林抚育。通过宽带清林、带状造林,在大幅度降低抚育工作量的同时,有效提高林地水土保持功能,提高云杉人工更新成活率和保存率,促进林木生长。
-
公开(公告)号:CN110122252A
公开(公告)日:2019-08-16
申请号:CN201910369846.5
申请日:2019-05-06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提高川西阔叶次生林水源涵养功能的改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类型划分;2)乔木树分级;3)划分后的林分改造,根的调查结果,确认伐林的林窗大小、林窗数量、最佳组合与布局;4)补植抚育、调整,带状、块状,确定并标记疏伐对象;5)保留幼苗。本发明对人工林的生态系统干扰极小,可削减冠层乔木间的竞争自耗,提高乔木的净生产力,促进森林更新,增加森林的结构复杂性,推动林下环境与土壤多样性组成及其食物网关系的自然恢复。本发明通过多层立体的环境资源的高效的利用,实现森林光合碳利用效率最大化,在碳减排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碳积存。
-
公开(公告)号:CN109837913A
公开(公告)日:2019-06-04
申请号:CN201910129551.0
申请日:2019-02-21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IPC: E02D17/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川西地震灾区坡体土壤和植被的恢复方法,川西地震灾区坡体滑坡后土壤层按照堆积物划分结构类型分为:泥沙堆积型:分布于堆积坡面上部,与创面坡体下部相连,土壤以泥土、泥沙为主,含有一定石砾,石砾含量小于50%,土壤结构松散,易发生水土流失;砾石泥沙型:分布于堆积坡面中部或中上部,堆积物以石砾、岩石为主,有一定的泥沙、泥土,其含量低于50%,造林立地条件差;砾石型:分布于堆积坡面下部或中下部,堆积物全部为崩塌、坍塌的大岩石和石砾,无泥沙、泥土,无法栽植植物;按照区域分别处理,针对退化土壤养分贫瘠性、肥力低下,植物长势差的特点,在川西地震灾区通过坡体改造,减少水土流失,满足植被生长对水肥条件的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09729900A
公开(公告)日:2019-05-10
申请号:CN201910129540.2
申请日:2019-02-21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川西干旱河谷植被恢复重建方法,包括步骤一:立地类型划分;步骤二:种植苗木选择与处理;步骤三:植被的重建技术的应用。以土壤水分和养分状况以及过渡带植被状况进行划分,为岷江上游困难立地植被的快速恢复提供技术支撑。按照造林立地划分原则进行植被恢复,植被快速恢复与重建,提高林地保水能力,研究成果在生产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岷江上游困难立地植被的快速恢复提供技术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07711242A
公开(公告)日:2018-02-23
申请号:CN201710933187.4
申请日:2017-10-09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IPC: A01G17/00 , A01G24/30 , A01G24/28 , A01G24/22 , A01G24/15 , A01G24/12 , C08G18/66 , C08G18/32 , C08G18/48 , C08J9/08 , C08G101/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01G17/005 , C08G18/3855 , C08G18/48 , C08G18/6666 , C08G2101/008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困难立地的植被恢复方法,先将植物种子或幼苗种植在聚氨酯-植物生长基质复合体中,待种子或者幼苗生长到高20厘米以上后再将该复合体连同栽种的植物直接放入困难立地土壤的种植孔中。本发明具有如下优势:在困难立地造林中,避免了裸根苗造林,可有效提高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可根据困难立地的土壤环境条件,在聚氨酯-植物生长基质复合体中调节植物生长基质的比例,达到改善土壤条件的作用。如对酸化土壤可增加生物炭的比例,可有效改善土壤酸化条件;在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粘粒缺乏的土壤可提高土壤粘粒的比例。
-
公开(公告)号:CN101685009A
公开(公告)日:2010-03-31
申请号:CN200810166822.1
申请日:2008-09-26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IPC: G01B21/28
Abstract: 本方法涉及落叶林的重要生态结构参数叶面积指数的快速有效测定,克服使用落叶收集法很费时间和人力的缺点,在保证调查精度的同时,能够大大缩短测定的所需要的时间。在一个Landsat TM像元大小(30m×30m)的样地,仅仅5m×5m的取样精度是不够的,只有至少取100m 2 (即4个相邻的5m×5m小样)才能在>90%的概率水平上保证LAI的误差<10%。在这相邻的4个5m×5m样地上,对每个25m 2 的样地人为地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1m 2 取样或随机布设不少于4个1m 2 的取样。利用本发明方法,可以保证在95%以上的概率水平上保证LAI的观测误差<10%。
-
公开(公告)号:CN111280014A
公开(公告)日:2020-06-16
申请号:CN202010257470.1
申请日:2020-04-03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IPC: A01G2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将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a)人工纯林改造为粗枝云杉与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针叶复层混交林的方法,通过在川西地区40年林龄以上的粗枝云杉人工纯林内创建林窗、人工栽植5年生岷江冷杉幼苗、抚育幼苗、林分管理等方式,优化了林分结构和更新格局,降低了林分耗水量,提高了物种多样性水平。本发明提高了粗枝云杉人工纯林的混交度和稳定性,提升了林地水源涵养效应,在川西亚高山粗枝云杉人工纯林改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8633369B
公开(公告)日:2020-06-16
申请号:CN201810367529.5
申请日:2018-04-23
Applicant: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固氮树种旱冬瓜修复西南亚高山地区退化土壤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育苗:于10~12月采种,于12月~翌年2月播种,当幼苗高4~5cm时,移植到轻基质无纺布网袋中盛于塑料托盆中,培育成轻基质无纺布网袋苗;移植后通过切根和空气修根诱发侧根生长以及诱发二级、三级须根生长;视天气情况适时每日补水2‑3次,轻基质湿度控制在45‑55%;当幼苗高度≥20cm时用于造林;(2)整地和挖穴;(3)植树造林:成活率在85%以下时,应及时在相应位置进行补植;(4)抚育和管理:造林后及时进行松土,与扶苗、填缝结合进行,对影响幼树生长的杂草及时清除。本发明方法可有效实现西南亚高山地区退化土壤修复。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