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329261A
公开(公告)日:2017-11-07
申请号:CN201710425748.X
申请日:2017-06-0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G02B27/0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2B27/0172 , G02B2027/0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全息波导的头戴式显示器件,该器件包括入耦合光栅(1)、左视场偏折光栅(2)、右视场偏折光栅(3)、出耦合光栅(4)、矩形波导(5);入耦合光栅(1)、左视场偏折光栅(2)、右视场偏折光栅(3)、出耦合光栅(4)、贴附于矩形波导(5)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入耦合光栅(1)、左视场偏折光栅(2)、右视场偏折光栅(3)、出耦合光栅(4)、矩形波导(5)贴于上表面或下表面由出入瞳光线设计方向决定。本发明利用光瞳重塑方式解决了传统二维扩瞳方式产生的大视场角情况下的视场分离。
-
公开(公告)号:CN107167925A
公开(公告)日:2017-09-15
申请号:CN201710425746.0
申请日:2017-06-0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息光栅背光结构的场序三维显示器,该显示器包括光源(1)、入耦合光栅(2)、波导层(3)、出耦合全息光栅层(4)、液晶层(5)、偏振层(6);所述光源(1)位于波导层(3)的上端,所述入耦合光栅(2)位于波导层(3)的对应光源输入区域,所述出耦合全息光栅层(4)位于波导层(3)的上表面,对应于液晶的像素点分布;所述液晶层(5)位于耦合全息光栅层(4)的上表面;偏振层(6)位于液晶层(5)的上表面。该结构可以省去液晶显示中的滤色片结构,提高光效。
-
公开(公告)号:CN102927473B
公开(公告)日:2016-03-02
申请号:CN201210438899.6
申请日:2012-11-06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束光斑可控的照明装置,它包括阵列光源单元(1)、集成透镜单元(2)、目标照明效果输入装置(3)、照明效果与光源驱动映射转换装置(4)和阵列光源驱动装置(5);所述集成透镜单元(2)设于所述阵列光源单元(1)的一侧;所述目标照明效果输入装置(3)用于接收外部输入的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发送至所述照明效果与光源驱动映射转换装置(4);所述照明效果与光源驱动映射转换装置(4)根据控制信号与照明效果的关系将所述控制信号转化成阵列光源驱动信号,所述阵列光源驱动信号送至所述阵列光源驱动装置(5)。本发明的光束光斑可控的照明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性能稳定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3781259A
公开(公告)日:2014-05-07
申请号:CN201410065432.0
申请日:2014-02-26
Applicant: 东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B20/4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线照明控制系统及智能照明装置,包括初始化控制器、智能照明网桥和智能照明装置;在智能照明网桥内设置一个TCP/IP?Webserver微控制单元并连接至路由器,将智能照明网桥作为TCP/IP的网络服务器;同时将ZigBee协调器微控制单元置于智能照明网桥内,集成度高;更为关键的是增加一个初始化控制器,此设备可在ZigBee信号覆盖范围内以优先级高于智能照明网桥的方式控制该ZigBee无线模块所属的智能装置,配合智能网桥上ZigBee网络设备功能按键和TCP/IP网络设备功能按键,通过特殊的系统网络处理机制巧妙地解决了当智能照明网桥失效后智能照明设备无法选择性地加入新网络的缺陷。
-
公开(公告)号:CN102927473A
公开(公告)日:2013-02-13
申请号:CN201210438899.6
申请日:2012-11-06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F21S2/00 , F21V5/04 , H05B37/02 , F21Y101/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束光斑可控的照明装置,它包括阵列光源单元(1)、集成透镜单元(2)、目标照明效果输入装置(3)、照明效果与光源驱动映射转换装置(4)和阵列光源驱动装置(5);所述集成透镜单元(2)设于所述阵列光源单元(1)的一侧;所述目标照明效果输入装置(3)用于接收外部输入的控制信号,所述控制信号发送至所述照明效果与光源驱动映射转换装置(4);所述照明效果与光源驱动映射转换装置(4)根据控制信号与照明效果的关系将所述控制信号转化成阵列光源驱动信号,所述阵列光源驱动信号送至所述阵列光源驱动装置(5)。本发明的光束光斑可控的照明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性能稳定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02682684A
公开(公告)日:2012-09-19
申请号:CN201210171046.0
申请日:2012-05-29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G09G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晶显示器动态图像质量的测量方法,包括上位机控制流程和下位机图像发生及数据采集运行流程;所述上位机控制流程用于定义显示图像格式、选择时钟更新方案、设定图形驱动配置、确定数据采集模式、计算动态图像质量参数;所述下位机图像发生及数据采集运行流程用于运行数据接收与转换、同步信号产生与控制、测试图形生成与配置、显示驱动选择与设定、特性数据采集与传输;所述上位机控制流程和下位机图像发生及数据采集运行流程之间通过I2C总线方式传输测量数据、USB接口传输瞬态响应特性数据。本发明方法,是一种全面验证液晶显示器动态特性的方法,能够满足不同种类液晶显示器的测量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01806656A
公开(公告)日:2010-08-18
申请号:CN201010119979.6
申请日:2010-03-0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笔记本电脑液晶显示屏亮度响应特性的测量仪是一种测量笔记本电脑液晶屏亮度瞬态响应特性的专用设备。笔记本电脑(1)中含有测试图形模块和数据计算模块;笔记本电脑(1)中的测试图形模块向液晶屏传送图像数据、经USB接口向USB模块(5)传送测量命令,可编程光电放大器模块(2)采集笔记本电脑液晶显示屏亮度信号转变为电压信号,经A/D转换模块(3)转换模拟电压信号为数字电压信号,FPGA模块(4)采集和缓存数字电压信号、控制可编程光电放大器模块(2)的满量程校正、触发A/D转换模块(3)的定时转换,USB模块(5)经USB接口传送数字电压信号至笔记本电脑(1),笔记本电脑(1)中的数据计算模块计算液晶响应上升/下降时间和模糊边缘上升/下降时间。
-
公开(公告)号:CN101587675A
公开(公告)日:2009-11-25
申请号:CN200910032748.9
申请日:2009-06-19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场致发射显示屏调制性能脉冲电流采集测量方法是一种适用于测量场致发射显示屏调制性能的全自动测控方法。该测控方法是由上位机PC控制流程1、串口总线USB传输方式2、下位机FPGA主控、D/A转换、采集放大器运行流程3和显示屏测量驱动采集方式4组成。上位机发送命令/数据和接收测量状态信息,串口总线实施握手通讯,下位机运行接收命令/数据和发送测量状态信息,显示屏测量驱动采集采用九个屏特征点并接电源、三路高压栅极脉冲顺行驱动、一路采集放大器按列采集。上位机测控执行测量选择、理论计算、电压搜索、精度设定和状态查询,下位机主控执行增益选择、数模转换、电压调整、电路切换、脉冲驱动、信号采集、波形处理、逻辑探测和反馈信息。
-
公开(公告)号:CN120010043A
公开(公告)日:2025-05-16
申请号:CN202510490977.4
申请日:2025-04-18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G02B5/18 , G02B6/00 , G02B27/01 , G02F1/133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偏振体积光栅技术的光栅波导装置及波导系统,属于增强现实显示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波导基体和光栅结构,光栅结构采用液晶材料通过光致取向与自组装工艺形成周期性折射率调制的PVG,能够对光束的偏振状态进行选择性调控,抑制环境光衍射引发的彩虹纹现象。通过优化光栅周期、布拉格倾角及波导基体参数,结合Zemax仿真优化光束传播路径,实现多波长光束的高效衍射和全内反射传输。本发明的波导系统可适配AR眼镜、头戴显示器等设备,在复杂环境光条件下显著降低彩虹纹强度,提供高清晰度、无失真的视觉体验。
-
公开(公告)号:CN119894180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510055109.3
申请日:2025-01-14
Applicant: 新型显示与视觉感知石城实验室 , 东南大学
IPC: H10H20/01 , H10H20/83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Micro‑LED器件中优化p‑GaN与ITO接触的快速退火热处理方法。该方法通过在特定气氛下进行快速热处理(RTP),在550℃下分别退火1分钟和5分钟,以提高p‑GaN与ITO之间的接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O2气氛下退火1分钟时,单个Micro‑LED像素的电流密度达到0.4624A/cm2,透光率为80.33%。在优化RTP退火条件下,蓝光Micro‑LED的单个像素具有前向开启电压约为3V,发射波长的峰值为449.87nm,主波长为455.11nm,半宽为17.75nm。单个像素的侧壁在RTP优化后显示良好的外观,未出现ITO碎屑附着,表明该方法有效降低了因ITO刻蚀引起的侧壁损伤和漏电通道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