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153943A
公开(公告)日:2024-06-07
申请号:CN202410161652.7
申请日:2024-02-05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IPC: G06Q10/0635 , G06Q50/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化的突发水污染三级防控方法及系统,涉及突发水污染防控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构建目标区域的三级防控布设拓扑网;提取一级企业防控子网的P个一级防控布设点;生成Q个一级污染点,触发一级企业防控;生成Q个水质实时监测数据集合;生成Q个一级防控风险系数,分析后调取Q个二级污染防控区域进行二级企业周边水体防控;生成Q个二级防控风险系数,根据Q个二级防控风险系数调取对应的Q个三级污染防控区域进行三级河道闸坝防控。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突发水污染防控响应速度慢,对水污染发展程度无法进行快速准确分析,导致防控可靠性低的技术问题,达到了对突发性水污染进行快速响应,提升防控质量的技术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7253343A
公开(公告)日:2023-12-19
申请号:CN202310958721.2
申请日:2023-08-01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预警设备和预警方法,涉及环境治理技术领域,包括预警设备本体、泄露检测机构、防堵回流结构和预警显示主机,本发明一种工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预警设备和预警方法,若排放通入管与检测管连接位置存在缝隙时,烟气会从该缝隙渗出在吸附棉圈表面,渗出的烟气中的二氧化碳与紫色石蕊溶液反应后会在吸附棉圈内形成红色区域,工作人员观察到吸附棉圈内有红色区域存在时表明排放通入管与检测管连接位置存在缝隙,吸附棉圈通过多个分隔片分隔为多个检测区域,当检测区域存在红色区域时则表明该位置的排放通入管与检测管连接位置存在缝隙,从而能够使工作人员准确的了解当前缝隙存在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7196205A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311151316.6
申请日:2023-09-07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IPC: G06Q10/0631 , G06Q10/0635 , G06Q10/0639 , G06Q50/02 , G06Q50/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干旱区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及快速评价方法,属于干旱区生态环境质量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S1:确定监测指标;S2:圈分时间段;S3:圈分监测范围;S4:监测信号传送;S5:无人航天器对绿植以及降水面积执行监测;S6:旱区生态环境质量失常监测。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在对旱情评价时采用的指标较为单一,单一的指标会导致对整体旱情评价的准确度降低,进而影响对旱情的评价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644884A
公开(公告)日:2023-08-25
申请号:CN202310469118.8
申请日:2023-04-27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IPC: G06Q10/063 , G06Q50/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区域化环境跟踪评价和排污许可衔接方法、装置,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针对目标区域内所有用户的排污监测数据,基于排污许可数据进行污染物核算,获得各用户污染物核算结果;基于各用户污染物核算结果、排污监测数据进行区域排污特征比对分析,建立排污特征列表,利用所述排污特征列表与所述排污许可数据进行特征分析,确定修正排污特征及修正特征变量,基于所述修正排污特征对用户污染物核算结果进行修正,利用所述修正特征变量对排污许可数据进行优化,解决环境监测评价与排污许可之间衔接紧密度不够,而影响区域环境管理水平的技术问题。达到将环境评价与排污许可紧密衔接,两种相互促进,提供了环境管理水平。
-
公开(公告)号:CN116485275A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310514481.7
申请日:2023-05-09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IPC: G06Q10/0639 , G06Q50/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评价城市生物多样性状态的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涉及生态学和生物学技术领域。本发明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确定生物多样性状态的评价周期和评价指标;获取被评价城市或市辖区的基础资料与数据,建立评价数据集;根据数据集并基于评价指标计算生物多样性状态。本发明能够掌握并了解城市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明确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的重点与方向,整体上提高我国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管理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2678964A
公开(公告)日:2021-04-20
申请号:CN202011214970.3
申请日:2020-11-04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IPC: C02F3/32 , A01B79/00 , A01B79/02 , A01G17/00 , A01G20/00 , A01G22/00 , A01K61/40 , A01K61/59 , A01K63/00 , A01K63/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荒漠区消纳地综合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消纳地区内及周边分别设置用于监测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土壤的监测点,并开展调查;(2)在消纳地区的废水排水口设置防渗蓄水区,在防渗蓄水区下游依次设置人工湿地区、生态养殖区以及生态种植区,各分区之间设置溢流坝跌水曝气,根据监测和调查结果设置人工湿地区、生态养殖区以及生态种植区内的面积、生物组成、生物分布。本发明能够对工业废水尾水进行处理,并实现循环利用;治理方式结合调查和监测结果,因地制宜地对该荒漠区消纳地进行综合治理,解决了消纳地的环境问题,能够使消纳地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改善、生物多样性逐步增多、生态系统趋于稳定。
-
公开(公告)号:CN119656797A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510056787.1
申请日:2025-01-14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碳吸附分离用变压吸附塔,属于废气处理技术领域,包括洗气装置,所述洗气装置的左侧下方连通有进气口,所述洗气装置的右侧上方连通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中部设有用于对连接管内气体加压的空压机一,连接管的末端连通有气体干燥机,所述气体干燥机的顶部连通有出气管一,所述出气管一的末端连通有两个出气支管一,所述出气支管一的中部设有控制阀一,所述出气支管一的末端连通有吸附塔A和吸附塔B,本发明增加的吸附塔C和吸附塔D能够对杂气进行进一步的分离,提高气体中各成分的回收利用效率,提高装置运行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8114867A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2410213086.X
申请日:2024-02-27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IPC: G06Q10/063 , G06Q50/26 , G06F18/27 , G16C20/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环境管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工业园区生态绩效评价系统及评价方法,系统包括生态绩效动态跟踪模块、因果分析模块、足迹计算模块、异常检测模块、生态网络分析模块、生命周期评估模块、绩效预测模块、策略优化模块;本发明中,通过生态绩效动态跟踪模块和因果分析模块能准确地识别环境指标的趋势和模式,通过足迹计算模块和异常检测模块的应用,系统能够全面分析水、碳、土地的使用足迹,并及时识别环境数据中的异常模式,生态网络分析模块和生命周期评估模块的融入为工业园区提供了更深入的环境影响分析,绩效预测模块和策略优化模块的结合不仅提高了对未来环境风险的预测能力,还能够基于数据驱动的洞察制定更有效的环境管理策略。
-
公开(公告)号:CN118108390A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2410492619.2
申请日:2024-04-23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IPC: C02F11/122 , C02F11/13 , C02F11/1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平原河网地区生态化治理用污泥处理装置及方法,装置包括外壳体、污泥调质组件、污泥压滤组件和固化组件;污泥调质组件包括设在外壳体内部的网筒、设在网筒内部的调质架和为调质架提供动力的调质电机;污泥压滤组件包括设在外壳体内部的压滤筒、卡接在压滤筒内部的活塞板、锥形滤网和为活塞板提供动力的压滤电机;固化组件通过布料管与压滤筒连接,且连接处设置有污泥泵;本发明的装置结构设计合理,实现了污泥的生态化、资源化和减量化处理,适宜推广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15456270B
公开(公告)日:2023-12-01
申请号:CN202211080082.6
申请日:2022-09-05
Applicant: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IPC: G06Q10/04 , G06Q10/0639 , G01H17/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机场噪音预测的检测布点方法及系统,涉及人工智能领域,包括:通过待检测机场上传预设时区的航班计划信息包括航机类型时序信息、起降跑道编号时序信息和飞行路径时序信息,提取第k时间节点航机类型集合、第k时间节点跑道编号集合和第k时间节点飞行路径集合;根据预设时区,获取气象预测信息包括风速参数、风向参数和气压参数;构建噪音预测通道,生成噪音预测结果包括噪音分布位置和噪音划分级别;判断噪音划分级别是否满足第一噪音级别阈值;若满足将噪音分布位置添加进待布点位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检测点的布设采用均匀部署方式,导致面对较大的机场时存在适用性较差的技术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