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537390A
公开(公告)日:2018-09-14
申请号:CN201810362353.4
申请日:2018-04-20
Applicant: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量水质联合调配模拟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介质,涉及水资源调配的技术领域,包括获取预设输入数据,预设输入数据包括模型输入数据和模型参数,模型输入数据包括:水文数据、用水户的需水数据和供水工程数据,模型参数为对当前待分析区域进行水量水质进行预测时通过率定得到的参数;获取预设预测模型,预设预测模型为水质平衡模型和水量平衡模型进行耦合之后得到的模型;将预设输入参数输入至预设预测模型中进行预测,得到预测结果,其中,预测结果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水量平衡模型的计算结果,水质平衡模型的计算结果,本发明缓解了由于现有技术中没有通过将水质和水量联合进行模拟的方式来对水质和水量进行同时模拟预测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4931292B
公开(公告)日:2018-01-02
申请号:CN201510386167.0
申请日:2015-06-30
Applicant: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IPC: G01N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深浅层过渡水域沉积物及浮游生物联合采集的装置与方法。该装置包括沉积物采集装置和浮游生物网;沉积物采集装置包括钢管、支架、实心钢柱;钢管和实心钢柱通过支架连接在一起;钢管顶部是一个斜切面,侧面有弹簧锁扣连接到调节钢片上,从而进行沉积物的采取。浮游生物网包括网体、网圈、调节阀和拉绳。沉积物采集装置与浮游生物网通过连接环连接,构成联合采集装置,同时同步完成两类样品的采集。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制作、操作方便、界面扰动小、采样成功率高、节约人力和采样时间等优点,适用于河道、湖泊、水库和海洋等水域沉积物和浮游生物的同步采样,尤其特别适合于深浅层交界地带水域的沉积物和浮游生物样品采集。
-
公开(公告)号:CN104931292A
公开(公告)日:2015-09-23
申请号:CN201510386167.0
申请日:2015-06-30
Applicant: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IPC: G01N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深浅层过渡水域沉积物及浮游生物联合采集的装置与方法。该装置包括沉积物采集装置和浮游生物网;沉积物采集装置包括钢管、支架、实心钢柱;钢管和实心钢柱通过支架连接在一起;钢管顶部是一个斜切面,侧面有弹簧锁扣连接到调节钢片上,从而进行沉积物的采取。浮游生物网包括网体、网圈、调节阀和拉绳。沉积物采集装置与浮游生物网通过连接环连接,构成联合采集装置,同时同步完成两类样品的采集。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制作、操作方便、界面扰动小、采样成功率高、节约人力和采样时间等优点,适用于河道、湖泊、水库和海洋等水域沉积物和浮游生物的同步采样,尤其特别适合于深浅层交界地带水域的沉积物和浮游生物样品采集。
-
公开(公告)号:CN118351729A
公开(公告)日:2024-07-16
申请号:CN202410251925.7
申请日:2024-03-06
Applicant: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水利电力技工学校)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实训教学设备技术领域,尤其公开了一种河道型生态修复实训装置,包括平台架,所述平台架内侧设置有内框,所述内框的四个拐角处顶面均利用竖杆固定连接平台架内侧顶面,所述内框两内侧面底部固定有多个侧板,所述内框内侧对应安放有底板,且底板底面对应贴合在多个侧板顶面,所述底板底面固定有贯穿侧板的螺纹杆,所述螺纹杆底端螺旋套接有螺帽,螺帽顶面与侧板底面贴合,所述底板前侧两侧均设置有收集槽。本发明通过支撑结构调节高度,再配套相关模板,可构建生态水利构筑物过水组件,进行生态水利相关水力实验,解决了传统水利物理模型实验中过水结构调整不便的问题,具有更好的可拓展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985832A
公开(公告)日:2024-05-07
申请号:CN202410391930.8
申请日:2024-04-02
Applicant: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藻水分离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藻水分离站,包括水箱和水桶,水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输送管,水箱的侧面固定连接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水箱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多个排泥管,排泥管的端部固定连接有输泥管,水箱的侧面固定安装有楼梯,楼梯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控制箱,水箱的内壁固定安装有支撑板,本发明通过对储料箱内部输送絮凝剂使储料箱下沉,储料箱的絮凝剂通过喷管喷出,当活动板与固定杆接触后,活动板对喷管进行遮盖,使喷管的喷射口径缩小并且喷射速度增加,由此能够使得藻类植物与污泥快速形成絮体。
-
公开(公告)号:CN109360121A
公开(公告)日:2019-02-19
申请号:CN201811264972.6
申请日:2018-10-26
Applicant: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IPC: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岩溶地区水资源脆弱性量化调控方法和系统,涉及水资源调控技术领域,方法包括:获取岩溶地区水资源脆弱性的关键影响因子;根据关键影响因子建立岩溶地区的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模型;根据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模型以及人水和谐调控模型建立岩溶地区的水资源脆弱性调控量化模型;根据水资源脆弱性调控量化模型对岩溶地区的水资源脆弱性进行量化调控,得到水资源脆弱性最小化时的最优和谐行为。本发明可以对岩溶地区的水资源脆弱性进行量化分析,建立的岩溶地区水资源脆弱性调控量化模型,可以用于模拟岩溶地区水资源脆弱性,实现岩溶地区水资源脆弱性的量化调控。
-
公开(公告)号:CN117985832B
公开(公告)日:2024-06-07
申请号:CN202410391930.8
申请日:2024-04-02
Applicant: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藻水分离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藻水分离站,包括水箱和水桶,水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输送管,水箱的侧面固定连接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水箱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多个排泥管,排泥管的端部固定连接有输泥管,水箱的侧面固定安装有楼梯,楼梯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控制箱,水箱的内壁固定安装有支撑板,本发明通过对储料箱内部输送絮凝剂使储料箱下沉,储料箱的絮凝剂通过喷管喷出,当活动板与固定杆接触后,活动板对喷管进行遮盖,使喷管的喷射口径缩小并且喷射速度增加,由此能够使得藻类植物与污泥快速形成絮体。
-
公开(公告)号:CN115465954B
公开(公告)日:2023-08-29
申请号:CN202211152667.4
申请日:2022-09-21
Applicant: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IPC: C02F3/32 , C02F3/34 , E02B11/00 , A01G31/02 , A01G31/06 , A01G33/00 , A01G24/15 , A01G24/10 , A01G22/1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环保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水力自适应式植物立体滤墙及其水净化处理系统和净化农田排水的方法。包括立体滤墙、用于安装立体滤墙的基座,基座上设有驱动立体滤墙转动的防水电动转盘,立体滤墙设有与防水电动转盘配合的转轴;电源包括设置在立体滤墙顶部的太阳能电池板、给用电设备供电的蓄电池;立体滤墙上设有用于种植植物的管槽,管槽上开设的沟槽内放置栽种植物的定植篮;立体滤墙上设置有电源、水文监测仪器,以及控制器。本发明水力响应式滤墙满足汛期迅速排水,非汛期充分利用农田水肥和土地资源,通过进一步检测植物化感代谢物研发适用于南方种植的经济作物,同时定期收获经济作物,解决运行维护期滤墙植物枯萎堵塞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8104049B
公开(公告)日:2023-08-18
申请号:CN201711365627.7
申请日:2017-12-18
Applicant: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河道断面的单向控流装置,包括挂梁,安装在挂梁前部的多个前控流带机构,安装在挂梁后部的多个后控流带机构;前控流带机构设有垂直放置的前控流带,后控流带机构设有垂直放置的后控流带;正视于前控流带,相邻两个前控流带之间的间距落在后控流带的范围内,正视于后控流带,相邻两个后控流带之间的间距落在前控流带的范围内;前控流带机构和后控流带机构均包括安装在挂梁上的支撑架,转动式安装在支撑架上的转动轴,转动轴的端部设有摇把,前控流带卷绕在前控流带机构的转动轴上,后控流带卷绕在后控流带机构的转动轴上。本装置能使河道中由双向流变成单向流。属于水利工程技术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9056627A
公开(公告)日:2018-12-21
申请号:CN201810948745.9
申请日:2018-08-20
Applicant: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水动力控导系统的城市河涌水质净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建立水动力控导系统,在河涌贯通外江的出口建水闸,所述水闸设置有进水孔和出水孔,所述进水孔设置单向进水闸,所述出水孔设置单向出水闸,进水闸和出水闸中间沿着河涌中部向上游设置一道隔离墙以将河涌分为进水通道和出水通道两部分,所述隔离墙上端凸出于所述河涌水面上;S2:外江涨潮时,打开进水闸,关闭出水闸;外江落潮时,打开出水闸,关闭进水闸;使得水始终从进水闸沿着进水通道流动再绕过隔离墙端部,最后沿着出水通道从出水闸单向流动。本发明使河涌内的水体成为“活水”,与外江水体充分交换,从而使得河涌水质与外江水基本保持一致。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