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压力补偿的气体传感器响应曲线拟合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487290A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2210042934.6

    申请日:2022-01-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带压力补偿的气体传感器响应曲线拟合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a)、将已知浓度标气通入装有气体传感器的气路中,改变管道内气体压力,记录不同气体压力下对应的所述气体传感器的采样值;改变所述步骤(a)中的标气浓度,重复所述步骤(a)后续动作;得到四组或四组以上的包含标气浓度、气体压力和采样值的数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带压力补偿的气体传感器响应曲线拟合方法,计算方法简单,且计算得到的气体浓度相对于现有技术更准确。

    C4F7N/CO2混合气体回收净化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2516746A

    公开(公告)日:2021-03-19

    申请号:CN202011417288.4

    申请日:2020-12-07

    Abstract: C4F7N/CO2混合气体回收净化装置,包括回收净化气路和罐充气路;回收净化气路的进气端设有进气接口,出气端连接罐充气路的进气端,从进气端到出气端还依次设有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一电磁阀、吸附模块;罐充气路的出气端设有出气接口,罐充气路上从进气端到出气端依次设有第一减压稳压阀、压缩机、单向阀和第二压力传感器,单向阀的出气口连接出气接口。还包括尾气回收支路、在线取样支路、混气浓度修正气路,尾气回收支路把连接管路里面留存的高压气体释放到内置的存储罐中,在线取样支路和混气浓度修正气路配合,修正混合气体浓度,使之能循环利用。

    适用于高温易爆环境的氢气检测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7278158U

    公开(公告)日:2022-08-23

    申请号:CN202123246197.1

    申请日:2021-12-22

    Abstract: 适用于高温易爆环境的氢气检测装置,包括加热型传感器和检测装置显示、变送单元;加热型传感器分模块设计为加热(或高功耗)单元和检测单元,且两者均满足本安防爆设计要求;检测装置显示、变送单元设为防爆型,且为加热型传感器的两个模块加热单元和检测单元及后者的信号调理电路提供相对应的防护电路,即传感器加热部分本安防护电路和传感器检测部分本安防护电路,还包括电源转换及电源分配电路、模数转换电路、加热控制电路和数字信号处理、显示及控制电路,实现信号的调理、转换、输出、显示等功能。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加热(高功耗)型传感器的本安化处理,使其应用于高温爆炸性环境中,相比隔爆型设计具有体积小、壳体轻、安装方便的优点。

    一种可精密连续调节光程的在线式光学气体浓度传感器

    公开(公告)号:CN217277852U

    公开(公告)日:2022-08-23

    申请号:CN202220694508.6

    申请日:2022-03-29

    Abstract: 一种可精密连续调节光程的在线式光学气体浓度传感器,包括底座,底座左端固定设有红外光源座,底座上沿左右方向滑动连接有导向块,导向块上设有探测器座,探测器座左侧与红外光源座右侧的中部之间设有伸缩气室,红外光源座左侧设有位于伸缩气室左端口左侧的红外光源,红外光源座顶部设有与伸缩气室左端口连通的进气组件,探测器座右侧设有位于伸缩气室右端口右侧的探测器,探测器座顶部设有与伸缩气室右端口连通的排气组件。本实用新型可在线进行光程的连续变换,且可精确测得光程长度;可作为实验工装对探测器及光源性能进行研究,可实时输出数据;根据需要,本实用新型可更换外管及内管从而对光程长度范围做进一步拓展。

    开关设备接头用滚珠式螺纹活接头

    公开(公告)号:CN217272522U

    公开(公告)日:2022-08-23

    申请号:CN202123016118.8

    申请日:2021-12-03

    Abstract: 开关设备接头用滚珠式螺纹活接头,包括接头本体和活螺母接头,接头本体左端、右端和顶部分别设有左连接头、右连接头和上螺纹孔,左连接头和右连接头之间通过至少一条水平孔连通,上螺纹孔与水平孔通过一条竖向孔连通,左连接头外圆伸入装配在活螺母接头内圆右侧,左连接头与活螺母接头之设有轴向定位旋转结构。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安装环境受空间狭小局限的困局,实现了在狭小场地或管道排列密集处均能灵活操作,大大节省了管道连接的成本。同时本实用新型可以实现不停电安装,可快捷安装在开关设备的补气口、六氟化硫无线密度变送器处,便于校准,安全无泄漏,有效的解决六氟化硫开关断路器设备内的六氟化硫在役气体量的准确统计。

    一种大流量输出的零级空气发生器

    公开(公告)号:CN221867937U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322918439.X

    申请日:2023-10-30

    Abstract: 一种大流量输出的零级空气发生器,包括空气处理单元、零级空气制备单元和零级空气缓存容器;空气处理单元,利用压缩空气源,产生洁净干燥的空气,储存在空气缓冲罐中,使用时输出;零级空气制备单元,其输入气连接空气处理单元的输出气,其输出气分成并联两路,一路连接零级空气缓存容器的进气口,零级空气缓存容器的输出气流经第二精密过滤器组件和单向阀后输出零级空气,零级空气缓存容器的进气口设置有第二电磁阀,另一路通过第三电磁阀后并联到零级空气输出。本申请借助实验室级零级空气制备技术,结合气体缓存技术,得到大流量输出的零级空气,拓展了零级空气的工业级应用,相比合成技术,具有成本低,应用范围广的优势。

    C4F7N/CO2混合气体回收净化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4715486U

    公开(公告)日:2021-11-16

    申请号:CN202022904424.4

    申请日:2020-12-07

    Abstract: C4F7N/CO2混合气体回收净化装置,包括回收净化气路和罐充气路;回收净化气路的进气端设有进气接口,出气端连接罐充气路的进气端,从进气端到出气端还依次设有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一电磁阀、吸附模块;罐充气路的出气端设有出气接口,罐充气路上从进气端到出气端依次设有第一减压稳压阀、压缩机、单向阀和第二压力传感器,单向阀的出气口连接出气接口。还包括尾气回收支路、在线取样支路、混气浓度修正气路,尾气回收支路把连接管路里面留存的高压气体释放到内置的存储罐中,在线取样支路和混气浓度修正气路配合,修正混合气体浓度,使之能循环利用。

    防水防尘六氟化硫气体浓度传感器

    公开(公告)号:CN214174217U

    公开(公告)日:2021-09-10

    申请号:CN202023028209.9

    申请日:2020-12-16

    Abstract: 防水防尘六氟化硫气体浓度传感器,包括相互扣合并通过第一沉头螺钉连接的前盖和后盖,前盖和后盖内部形成器件安装空间,后盖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进气单向快插和出气单向快插,器件安装空间内设有电池、主电路板和检测气室,前盖上设有LED显示屏,检测气室内设有六氟化硫浓度传感器,六氟化硫浓度传感器的前侧设有固定在检测气室上的传感器电路板,主电路板通过数据线分别与LED显示屏和传感器电路板连接。本实用新型可适用于雨天、多粉尘等众多恶劣工况;此传感器使用简单,显示清晰,体积小巧,重量轻,便于携带和使用;可方便快捷地更换电池,具有超长的寿命;只需插入软管即可进行检测的使用方式使其具有更强的通用性。

    一种氢电耦合系统及移动发电车

    公开(公告)号:CN221701657U

    公开(公告)日:2024-09-13

    申请号:CN202323370358.7

    申请日:2023-12-1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氢电耦合系统及移动发电车,该氢电耦合系统包括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系统、固态储氢系统、热电联供系统和安全监控系统;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系统制取的氢气输送给固态储氢系统;固态储氢系统的金属储氢罐内装有用于吸氢的Ti系AB2型储氢合金,固态储氢系统用于向热电联供系统输送氢气;热电联供系统接收固态储氢系统所输送的氢气并发电生成电能以供用户使用;安全监控系统与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系统、固态储氢系统和热电联供系统对应设置,用于对其周围环境进行监测。该系统能够集制氢、储氢、燃料电池发电于一体,能够提高氢电转化效率,且系统安全性高。

    一种可调光程的扩散式红外气体传感器

    公开(公告)号:CN218917193U

    公开(公告)日:2023-04-25

    申请号:CN202222588419.6

    申请日:2022-09-29

    Abstract: 一种可调光程的扩散式红外气体传感器,包括传感器座、电路板、上盖、主反射镜、两块辅反射镜、角度调节机构、红外光源单元和红外探测器,电路板固定安装在传感器座的右侧,上盖覆盖固定安装在传感器座的上端口,主反射镜竖直嵌设在气室内右侧,两块辅反射镜前后对称设置在气室内左侧部,两块辅反射镜连接在可转动在传感器座底板上的竖直轴上,主反射镜和两块辅反射镜构成怀特池结构,角度调节机构设置在传感器座的左侧并驱动两块辅反射镜绕竖直轴转动,红外光源单元和红外探测器前后对称固定嵌设安装在上盖的右侧部。本实用新型能够在线实时检测气体的浓度,快速调节光程,适应对不同类型气体浓度进行检测的转换需要。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