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363061A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411308100.0
申请日:2024-09-19
Applicant: 武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考虑热弹性损耗的微机械谐振器及其制备方法,谐振器包括衬底层、埋氧层和器件层,所述衬底层具有空腔结构,所述器件层包括悬浮设置在所述空腔结构上方的谐振振子,所述谐振振子的结构沿 至 晶向的特定轨迹分布,根据单晶硅材料的各向异性以及不同模态的振动特性,对所述轨迹分布进行调整,以使所述谐振振子的轮廓为非规整的矩形和/或圆形结构。本微机械谐振器在不增加工艺难度和制造成本的条件下,通过调整谐振器结构沿不同晶向的轨迹分布,进而改变谐振器结构在沿不同晶向的等效刚度,可以均衡应力分布,减小应力产生的温度梯度,降低热弹性损耗,显著提升Q值。
-
公开(公告)号:CN118408141A
公开(公告)日:2024-07-30
申请号:CN202410684413.X
申请日:2024-05-30
Applicant: 武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温液化气地下储库系统,包括储存单元、防渗单元、压力调节单元,所述储存单元由内向外为内罐、缓冲材料、泄漏缓冲保护结构,所述防渗单元由内向外为衬砌、灌浆圈、冻结圈、水幕,所述储存单元位于衬砌所围空间内部,所述压力调节单元包括内压调节机构、外压调节机构,所述内罐与内罐外部空间通过所述内压调节机构连通,所述内罐与地面之上设施设备通过所述外压调节机构连通。本技术方案用以解决现有技术设计建造地面大型低温液化气储罐存在技术难度大、密封与保冷成本高、占地面积广、环境影响显著、易受外部因素干扰等缺陷。
-
公开(公告)号:CN111260060B
公开(公告)日:2022-06-14
申请号:CN202010104069.4
申请日:2020-02-20
Applicant: 武汉大学
IPC: G06N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动态强度的物体检测神经网络混合训练方法,缓解了检测网络的数据记忆问题,改善了检测网络的在测试集上的泛化性。通过构建混合数据,一定程度扩充了数据集,并且额外添加了不同类别数据间的线性关系,提升了模型的表现力。而通过动态混合参数的设置,降低了混合训练方法在检测网络上的训练难度,平滑了训练过程,从而更容易得到最优模型。相比于其他训练方法,训练出的模型具有更好的泛化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509070A
公开(公告)日:2021-03-16
申请号:CN202011408336.3
申请日:2020-12-04
Applicant: 武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隐私保护Canny边缘检测方法。本发明包括:客户端、第一云服务器、第二云服务器、第三云服务器。客户端加密源图像,得到一个加密图像和一个偏移图像,分别发送给第一云服务器和第二云服务器;第一云服务器和第二云服务器分别对各自接收到的图像进行颜色空间转换、高斯滤波、梯度计算,并在第三云服务器的帮助下完成低阈值检验、非极大值抑制、高阈值检验、边缘连接、孤立点抑制,之后将两个加密结果图像返回给客户端;客户端解密得到Canny边缘检测的结果。本发明优点在于,在不泄露源图像的隐私信息给云服务器的条件下,实现对源图像的Canny边缘检测,且达到与OpenCV标准Canny边缘检测几乎完全一样的结果。
-
公开(公告)号:CN111008368A
公开(公告)日:2020-04-14
申请号:CN201911173248.7
申请日:2019-11-26
Applicant: 武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栅格的协同设计安全产品数据交换方法及系统,首先将源CAD模型输入到源系统的计算机设备中,如果源模型包含敏感信息,则采用基于栅格的模型过程安全方法处理源CAD模型。然后通过计算机网络,将源CAD模型传输到目标系统的计算机设备中,源CAD模型转换成目标CAD模型。如果源CAD模型是经过变形处理的模型,那么目标CAD模型也是变形后的模型。最后,对于变形处理过的目标CAD模型,通过逆向的基于栅格的模型过程安全方法,在目标系统中恢复变形之前的CAD模型。本发明对基于特征的CAD模型在协同设计中进行产品数据交换,既能保留源模型的敏感信息,又能保持相同的数据交换误差水平。
-
公开(公告)号:CN117095081B
公开(公告)日:2023-12-19
申请号:CN202311311815.7
申请日:2023-10-11
Applicant: 武汉大学
IPC: G06T11/20 , G06V20/64 , G06V30/422 , G06F30/20 , G01B21/3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谷幅变形监测范围确定方法及系统,能够根据获取的坝址区图像和勘测数据科学合理地确定谷幅变形监测范围。方法包括:步骤1、获得坝址区图像和勘测数据;步骤2、建立坝址区模型;步骤3、获取渗流总水头分布场;步骤4、绘制典型总水头等值面;步骤5、在坝址区二维平面图上,过大坝的左右坝端绘制直线,将该直线与位于等值面投影河床侧的边线的两个交点相连形成交点线段;分别从两个交点开始,搜索切点;分别过第一和第二切点绘制交点线段的平行线,与等值面对岸河床侧边线交点分别记作第一和第二对岸切点,进而得到第一和第二切点线段;第一切点线段所在位置为监测范围的上界限,第二切点线段所在位置为监测范围的下界
-
公开(公告)号:CN117095081A
公开(公告)日:2023-11-21
申请号:CN202311311815.7
申请日:2023-10-11
Applicant: 武汉大学
IPC: G06T11/20 , G06V20/64 , G06V30/422 , G06F30/20 , G01B21/3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谷幅变形监测范围确定方法及系统,能够根据获取的坝址区图像和勘测数据科学合理地确定谷幅变形监测范围。方法包括:步骤1、获得坝址区图像和勘测数据;步骤2、建立坝址区模型;步骤3、获取渗流总水头分布场;步骤4、绘制典型总水头等值面;步骤5、在坝址区二维平面图上,过大坝的左右坝端绘制直线,将该直线与位于等值面投影河床侧的边线的两个交点相连形成交点线段;分别从两个交点开始,搜索切点;分别过第一和第二切点绘制交点线段的平行线,与等值面对岸河床侧边线交点分别记作第一和第二对岸切点,进而得到第一和第二切点线段;第一切点线段所在位置为监测范围的上界限,第二切点线段所在位置为监测范围的下界限。
-
公开(公告)号:CN111879814A
公开(公告)日:2020-11-03
申请号:CN202010757400.2
申请日:2020-07-31
Applicant: 武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裂隙岩体水热传输机理实验装置及系统,能够准确获得裂隙进出口的真实温度和岩石表面的真实温度。水热传输机理实验装置包括:外层隔热部;承压部;支撑部;加热部;进水部,具有:进水管,从外至内贯穿隔热板和支撑板并密封接触岩体试样,且内腔出口完全覆盖住位于裂隙区域;进水口;排气孔;出水部,设置在进水部的不同侧,具有:出水管,从外至内贯穿隔热板和支撑板并密封接触岩体试样,出水管的内腔入口完全覆盖住裂隙区域;出水口;排气孔;内层隔热部,包括第一隔热密封垫单元和第二隔热密封垫单元;侧向封水部,包括多个侧向封水囊;温度传感部,包括多个岩体温度传感器和内水温度传感器;加压部以及位移传感部。
-
公开(公告)号:CN111260060A
公开(公告)日:2020-06-09
申请号:CN202010104069.4
申请日:2020-02-20
Applicant: 武汉大学
IPC: G06N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动态强度的物体检测神经网络混合训练方法,缓解了检测网络的数据记忆问题,改善了检测网络的在测试集上的泛化性。通过构建混合数据,一定程度扩充了数据集,并且额外添加了不同类别数据间的线性关系,提升了模型的表现力。而通过动态混合参数的设置,降低了混合训练方法在检测网络上的训练难度,平滑了训练过程,从而更容易得到最优模型。相比于其他训练方法,训练出的模型具有更好的泛化性。
-
公开(公告)号:CN213875286U
公开(公告)日:2021-08-03
申请号:CN202022241255.0
申请日:2020-10-10
Applicant: 武汉大学
IPC: G01N3/1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高温结晶岩石冷冲击致裂实验系统,能够在不同的应力状态、环境温度、射流压力等条件下开展干热岩储层岩石冷冲击致裂模拟实验。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高温结晶岩石冷冲击致裂试验系统包括:高压氮供给装置,包括:氮气瓶,气体增压泵,高压氮气储罐,高压液氮储罐,与高压氮气储罐出口相连,在输入的高压氮气的高压驱动下将存储的液氮以高压输出;储层致裂环境模拟装置,与高压氮供给装置相连,包括:加热板组,保温板组,真三轴加载装置,压裂管,上部开口端与高压液氮储罐和高压氮气储罐相连,下部出口端密封置于岩石试样钻孔中,通过下部出口端输出高压液氮或高压氮气进行冷冲击致裂;以及监测装置。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