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136244B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1980032614.9
申请日:2019-07-12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H01M10/6556 , H01M50/209 , H01M50/289 , H01M10/613 , H01M10/615 , H01M10/625 , H01M10/647 , H01M10/6557 , H01M10/6568
Abstract: 电池组具备:多个电池单体(2),该多个电池单体形成电池层叠体;热介质通路部件(4;104;204;304),该热介质通路部件设置为使在内部通路流通的热介质与电池单体进行热交换;以及一组限制部件(3;44;45),该一组限制部件具有热传导性,并以从层叠方向的两侧对电池层叠体作用限制力的方式设置成能够在电池层叠体的两侧对电池单体进行热传递。热介质通路部件的内部通路与限制部件内通路(40、42)连结,该限制部件内通路设置在一组限制部件中的至少一个限制部件的内部。
-
公开(公告)号:CN116848420A
公开(公告)日:2023-10-03
申请号:CN202180093838.8
申请日:2021-12-02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G01R31/392
Abstract: 一种具备对二次电池(10)的劣化状态进行诊断的诊断部(20)的控制装置(1),二次电池(10)构成为包含电极(11、12)及电解质(13),诊断部(20)具备:电阻计算部(21),根据基于交流阻抗法的二次电池(10)的阻抗测定结果,计算阻抗成分中的直流电阻(Rs)和反应电阻(Rct);指标值计算部(22),计算与计算出的直流电阻(Rs)及反应电阻(Rct)相关的指标值;以及劣化判定部(23),将计算出的指标值与基于二次电池(10)的通常劣化时的阻抗特性的判定阈值进行比较,判定有无伴随二次电池(10)的充放电而导致的特异劣化的发生。
-
公开(公告)号:CN113325316A
公开(公告)日:2021-08-31
申请号:CN202110220524.1
申请日:2021-02-26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G01R31/367 , G01R31/382 , B60L58/12
Abstract: 提供一种信息计算系统和信息计算方法,所述信息计算系统包括历史获取单元、第一劣化计算单元、估算负载获取单元和第二劣化计算单元。历史获取单元获取已被使用的二次电池的电池负载历史。第一劣化计算单元基于电池负载历史和与每个电池构成元件相关的多个劣化因素来对二次电池的构成元件的第一劣化状态进行计算。估算负载获取单元获取当二次电池被用于将来用途中时估算为作用于二次电池的负载的估算负载信息。第二劣化计算单元基于第一劣化状态、估算负载信息以及与每个电池构成元件相关多个劣化因素,对当二次电池被用于将来用途时二次电池的多个电池构成元件的将来的第二劣化状态进行计算。
-
公开(公告)号:CN111712715A
公开(公告)日:2020-09-25
申请号:CN201980013204.X
申请日:2019-01-16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G01R31/389 , G01R31/364 , G01R31/388 , G01R31/374 , G01R31/367 , H01M10/42 , H01M10/44 , H01M10/48 , H02J7/00
Abstract: 二次电池(2)的异常判断装置(1)包括内部电阻计算部(71)、阈值存储部(61)、容量平衡比较部(72)以及异常判断部(73)。内部电阻计算部(71)对在二次电池(2)的充放电反应中负极(21)的电阻起支配作用的负极反应电阻支配区域中的内部电阻(R)进行检测。阈值存储部(61)存储有容量平衡阈值,上述容量平衡阈值是用于对二次电池(2)中的正极(22)的容量与负极(21)的容量之间的平衡的异常进行判断的基准值。容量平衡比较部(72)对由内部电阻计算部(71)计算出的内部电阻(R)与存储在阈值存储部(61)中的容量平衡阈值进行比较。异常判断部(73)基于容量平衡比较部(72)的比较结果,对二次电池(2)的容量平衡的异常进行判断。
-
公开(公告)号:CN118414736A
公开(公告)日:2024-07-30
申请号:CN202380015264.1
申请日:2023-05-16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H01M10/058 , H01M4/13 , H01M4/38 , H01M4/58 , H01M10/052 , H01M10/0562
Abstract: 二次电池具备正极(14)、负极(12)、电解质层(15)和切断层(16)。电解质层由具有锂离子传导性的电解质材料构成。切断层含有具有锂离子传导性的锂离子传导性固体材料。电解质层介入存在于负极和切断层之间。电解质材料为固体电解质、电解液、聚合物或它们的混合物。切断层仅由锂离子传导性固体材料构成,或者由锂离子传导性固体材料与固体电解质、电解液及聚合物中的至少任一种的混合物构成。锂离子传导性固体材料为烧绿石型固体电解质、NASICON型固体电解质、钙钛矿型固体电解质中的至少一种。锂离子传导性固体材料在与锂金属接触时的锂离子传导率的降低比所述电解质材料大。
-
公开(公告)号:CN118367202A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2311144974.2
申请日:2023-09-06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H01M10/0562 , H01M10/0525
Abstract: 二次电池用固体电解质100具备粒子状的核相101和覆盖核相的至少一部分的壳相102。壳相由1个或多个相组成。核相的构成材料包括由组成式Aa2‑αAb(1+α)/3B2O7‑βXβ(Aa:碱金属、Ab:镧系元素、B:阳离子金属、X:可替换O的阴离子)表示的烧绿石型固体电解质。壳相的构成材料包括化学组成与烧绿石型固体电解质不同且含有Li、并且熔点低于烧绿石型固体电解质的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11554995B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010081459.4
申请日:2020-02-06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H01M10/613 , H01M10/617
Abstract: 一种电池结构,包括:多个电池,每个电池由锂离子二次电池构成;以及多个配设部,多个电池配设在多个配设部内。多个配设部被分成如下两组:上位热传递组,所述上位热传递组的热传递顺位比热传递顺位的中间值高,其中,所述热传递顺位是从按照降序排列的电池的相应热传递量;以及下位热传递组,所述下位热传递组的热传递顺位比中间值低。多个电池中表示锂析出耐性的最高值的电池配置在多个配设部中的、属于上位热传递组的高耐性配设部上,其中,所述锂析出耐性的最高值表示在充放电操作期间锂不可能析出的程度。
-
公开(公告)号:CN116917912A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280016785.4
申请日:2022-01-17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G06Q10/04
Abstract: 电池诊断系统(1)具有负荷历史获取部(51a)、内插处理部(51b)、劣化推定部(51c)、劣化预测部(51d)以及输出部(51e)。负荷历史获取部获取被使用的二次电池(25)的电池负荷历史。关于电池负荷历史的构成数据,在构成数据的一部分缺失的情况下,内插处理部使用构成数据的剩余的部分,推定缺失的构成数据的一部分并进行内插。劣化推定部基于电池负荷历史推定二次电池的当前的劣化状态和导致劣化状态的劣化因素。劣化预测部使用预测电池负荷和由劣化推定部推定的二次电池的当前的劣化状态及劣化因素,预测并诊断在以使用方式使用的情况下将来要产生的二次电池的预测劣化状态。输出部输出由劣化预测部预测的二次电池的预测劣化状态。
-
公开(公告)号:CN113777498A
公开(公告)日:2021-12-10
申请号:CN202111085261.4
申请日:2021-02-26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G01R31/367 , G01R31/382 , B60L58/12
Abstract: 提供一种信息计算系统,所述信息计算系统包括历史获取单元、第一劣化计算单元、估算负载获取单元和第二劣化计算单元。历史获取单元获取已被使用的二次电池的电池负载历史。第一劣化计算单元基于电池负载历史和与每个电池构成元件相关的多个劣化因素来对二次电池的构成元件的第一劣化状态进行计算。估算负载获取单元获取当二次电池被用于将来用途中时估算为作用于二次电池的负载的估算负载信息。第二劣化计算单元基于第一劣化状态、估算负载信息以及与每个电池构成元件相关多个劣化因素,对当二次电池被用于将来用途时二次电池的多个电池构成元件的将来的第二劣化状态进行计算。
-
公开(公告)号:CN113330622A
公开(公告)日:2021-08-31
申请号:CN201980089173.6
申请日:2019-12-09
Applicant: 株式会社电装
IPC: H01M10/48 , G06Q10/00 , H01M50/249 , G01R31/396 , G06Q50/10
Abstract: 在能再利用的二次电池模块的供给设定系统(1)中,历史信息采集部(10)获取构成电池组(2)的多个二次电池模块(3)的使用历史。电池性能采集部(20)获取多个二次电池模块(3)的电池性能。劣化度推定部(30)基于由历史信息采集部(10)获取的历史信息和由电池性能采集部(20)获取的电池性能,对多个二次电池模块(3)中的电池性能的劣化度进行推定。供给量预测部(40)基于劣化度推定部(30)的推定结果,根据电池性能对能再利用的二次电池模块(3)的供给量进行预测。供给平衡设定部(50)基于供给量预测部(40)的供给量预测结果,对二次电池模块(3)的供给平衡进行设定。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