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110722A
公开(公告)日:2011-06-29
申请号:CN201010254421.9
申请日:2010-08-13
Applicant: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IPC: H01L31/04 , H01L31/0248 , H01L31/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L31/0322 , H01L31/022466 , H01L31/0296 , H01L31/1836 , H01L31/1852 , H01L31/1884 , Y02E10/541 , Y02E10/544 , Y02P70/5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方法及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模块。解决以往的缓冲层耐热性低,工艺、模块结构复杂的问题。作为n型的缓冲层,采用将TiO2作为母材,将ZrO2、HfO2、GeO2、BaTiO3、SrTiO3、CaTiO3、MgTiO3、K(Ta、Nb)O3、Na(Ta、Nb)O3中的任一种或多种作为带隙调整用的添加材料;将BaTiO3作为母材,将SrTiO3、CaTiO3、MgTiO3中的任一种或多种作为带隙调整用的添加材料;将K(Ta、Nb)O3作为母材,将Na(Ta、Nb)O3作为带隙调整用的添加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00403486C
公开(公告)日:2008-07-16
申请号:CN02829411.4
申请日:2002-10-18
Applicant: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J29/481 , B82Y10/00 , H01J1/312 , H01J31/127 , H01J2201/3125
Abstract: 在薄膜型电子源阵列的作为向上部电极(13)供电的供电线的上部电极供电布线(16)之下形成第二层间绝缘层(15)来防止短路。而且,通过用第二层间绝缘层(15)限制电子发射部,覆盖在电子加速层(12)和第一层间绝缘层(14)的边界上偏析出来的缺陷,抑止长时间绝缘破坏。
-
公开(公告)号:CN100389446C
公开(公告)日:2008-05-21
申请号:CN02160873.3
申请日:2002-12-27
Applicant: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IPC: G09G3/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9G3/22 , G09G2310/0275 , G09G2310/06 , G09G2320/02 , G09G2340/04 , G09G2360/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可获得无畸曲的良好的图像显示。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具备:具有多个电子发射元件的第1基板,具有荧光体的第2基板,具有间隔片的显示面板,以及采用线顺序驱动方法的驱动单元。从上述驱动单元输出扫描脉冲,上述驱动单元在上述间隔片附近,对间隔片为由远而近,依此扫描。由此,可大幅降低或除去因间隔片带电而对显示图像造成的影响,实现无畸曲的良好的图像显示。
-
公开(公告)号:CN1747116A
公开(公告)日:2006-03-15
申请号:CN200510090527.9
申请日:2005-08-17
Applicant: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J29/04 , H01J29/90 , H01J31/127 , H01J2329/9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具有形成在基板上且由密封部件密封的多个电子发射元件、以及与该电子发射元件连接的内部电路。本发明设置贯通上述密封部件地连接上述内部电路和外部电路的引出线,通过例如使该引出线形成得比内部电路薄来使该内部电路的电阻率比引出线小,从而确保上述电子发射元件和内部电路的预定密封条件,并抑制内部电路的电压降。
-
公开(公告)号:CN1178190C
公开(公告)日:2004-12-01
申请号:CN00810437.9
申请日:2000-09-04
Applicant: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9G3/22 , H01J31/127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降低图像显示装置中薄膜电子源矩阵的消耗功率。所述薄膜电子源矩阵包括:多个电子源元件,每个具有依次形成的下部电极、绝缘层和上部电极的结构,当上部电极上施加正极性的电压时,从上部电极的表面发射电子;多个行电极,对所述多个电子源元件中的行方向的电子源元件的下部电极施加驱动电压;以及多个列电极,对所述多个电子源元件中的列方向的电子源元件的上部电极施加驱动电压;对所述行电极供给驱动电压的行电极驱动电路和对所述列电极供给驱动电压的漏电极驱动电路将非选择状态的行电极和/或列电极设定为高阻抗(HIGH-Z)状态。
-
公开(公告)号:CN1510712A
公开(公告)日:2004-07-07
申请号:CN03155377.X
申请日:2003-08-28
Applicant: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J29/02 , G09G3/22 , G09G2310/06 , H01J29/481 , H01J31/127 , Y10S345/905
Abstract: 提供一种冷阴极型平面显示器。FED的阴极衬底(10)布线构造为二层布线。第一层的布线是构成电子源的下部电极(11),它在以往是扫描线,但是在本发明中变为信号线,第二层的上部电极(13)以往是信号线,但是本发明中变为扫描线,并且连接在上部电极(13)上的上部电极供电布线(16)的一部分作为隔离块布线而公用,或分割上部电极供电布线(16),作为隔离块布线(16′)。在FED的阴极衬底中,除了扫描线和信号线,用于把隔离块接地的专用隔离块布线是必要的,以往使用了三层布线构造的阴极衬底。本发明使用二层布线构造的阴极衬底,实现至少保持用三层布线构造取得的性能,并且可靠性高、容易制造的冷阴极型平面显示器。
-
公开(公告)号:CN1503308A
公开(公告)日:2004-06-09
申请号:CN03127559.1
申请日:2003-08-07
Applicant: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3C3/095 , C03C3/083 , C03C3/091 , H01J29/861 , H01J29/864 , H01J31/127 , H01J2329/863 , H01J2329/864
Abstract: 提供一种平面型显示装置,其具有可以廉价制作、作为自立型的支持体的、可应用于大画面的隔片。该平面型显示装置包括:多个电子发射元件排列成矩阵状的第一基板;包含与该第一基板对向配置、承受从上述电子发射元件射出的电子束而发光的荧光体图形以及加速该电子束的金属薄膜的第二基板;以及配置于上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间支持该第一及第二基板的隔片(300)。此隔片(300),具有第一板状支持体(301a)和在与此第一板状支持体正交方向上延伸的第二板状支持体(302b)。第一板状支持体(301a)和第二板状支持体(301b)互相接合或组合,形成与第一或第二基板平行的剖面为四角形的空间(303a~c)。
-
公开(公告)号:CN1361921A
公开(公告)日:2002-07-31
申请号:CN00810507.3
申请日:2000-09-04
Applicant: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82Y10/00 , H01J1/312 , H01J31/127 , H01J2201/319 , H01J2329/00
Abstract: 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包括具有顺序层积下部电极、绝缘层和上部电极构造的多个电子源元件(301),以及对列方向的电子源元件(301)的上部电极施加驱动电压的多个列电极(311),其中,电子源元件(301)的其下部电极和上部电极的至少一个通过电阻元件(305)连接到行电极(310)或列电极(311)。
-
公开(公告)号:CN102714131B
公开(公告)日:2015-12-16
申请号:CN201080043743.7
申请日:2010-02-23
Applicant: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J17/00 , H01J11/22 , H01J11/34 , H01J11/50 , H01J17/04 , H01J17/066 , H01J17/20 , H01J17/49 , H01J61/16 , H01J65/04
Abstract: 为了避免放电的同时得到有效的亮度、发光效率,需要充分提高气体的电流亮度效率和电子源的电子利用效率。在荧光灯中,装入的稀有气体或者分子性气体的压力为10kPa以上,将正极电压设为240V以下,并且将基板间隔设为0.4mm以下,从而提高正极电场。进而,由此利用电流亮度效率与电场成比例增加的效果。并且,作为电子源应用电子利用效率超过10%的MIM电子源,从而实现发光亮度为104[cd/m2]以上、发光效率为120lm/W以上的无放电荧光灯。
-
公开(公告)号:CN102714131A
公开(公告)日:2012-10-03
申请号:CN201080043743.7
申请日:2010-02-23
Applicant: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J17/00 , H01J11/22 , H01J11/34 , H01J11/50 , H01J17/04 , H01J17/066 , H01J17/20 , H01J17/49 , H01J61/16 , H01J65/04
Abstract: 为了避免放电的同时得到有效的亮度、发光效率,需要充分提高气体的电流亮度效率和电子源的电子利用效率。在荧光灯中,装入的稀有气体或者分子性气体的压力为10kPa以上,将正极电压设为240V以下,并且将基板间隔设为0.4mm以下,从而提高正极电场。进而,由此利用电流亮度效率与电场成比例增加的效果。并且,作为电子源应用电子利用效率超过10%的MIM电子源,从而实现发光亮度为104[cd/m2]以上、发光效率为120lm/W以上的无放电荧光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