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409346A
公开(公告)日:2009-04-15
申请号:CN200710182292.5
申请日:2007-10-12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上海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用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正极材料的组成为LiNi0.5Mn1.5O4-δFx,其中δ=0.5x,0.01≤x≤0.08,采用凝胶结合过氧化锂高温热处理的方法制备,工艺简单,制备过程易于控制。材料的首次放电容量可达140mAh·g-1,其中5V电压平台特性得到明显改善,较好的消除了4V电压平台,反复前几次循环以后充放电效率达96%以上,循环性能优异。
-
公开(公告)号:CN101388441A
公开(公告)日:2009-03-18
申请号:CN200710154496.8
申请日:2007-09-11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上海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凝胶型聚合物电解质膜及其制备方法,以及一种包含该电解质膜的锂离子二次电池。锂离子二次电池用凝胶型聚合物电解质膜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得到: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聚偏氟乙烯无纺布,通过在空气中对得到的聚偏氟乙烯无纺布辐照电子束,使聚偏氟乙烯无纺布表面活性化,再使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与经表面活性化的聚偏氟乙烯无纺布接触,由此得到表面上接枝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聚偏氟乙烯无纺布。而且,使表面上接枝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聚偏氟乙烯无纺布吸收一定量的电解液,由此得到锂离子电池电解质膜。本发明由于使用表面上接枝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聚偏氟乙烯无纺布,故与单独使用聚偏氟乙烯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以及它们的简单复合物相比,发挥了它们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各自优点,并消除单独使用一种材料或几种材料所带来的缺点。这种电解质膜吸收有机电解液后,室温离子电导率高,组装成电池后,表现出良好的大电流放电特性和循环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526175A
公开(公告)日:2004-09-01
申请号:CN02808559.0
申请日:2002-06-11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145 , H01M2/06 , H01M2/1653 , H01M2/1686 , H01M2/30 , H01M6/10 , H01M10/05
Abstract: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由极板组、非水电解质以及容纳上述极板组和上述非水电解质的外包装壳构成,上述的极板组由正极板、负极板以及介入在上述正极板和上述负极板之间的隔层构成,上述的隔层由聚烯烃树脂构成,(1)上述隔层至少包括一个聚丙烯树脂层;(2)上述聚丙烯树脂层含有熔点在60℃以上的抗氧剂;(3)上述聚丙烯树脂层和上述正极相接。
-
公开(公告)号:CN1516306A
公开(公告)日:2004-07-28
申请号:CN02152712.1
申请日:1998-02-25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505 , H01M4/525 , H01M4/625 , H01M6/10 , H01M10/052 , H01M10/0587 , H01M2004/028 , Y02E60/122
Abstract: 提供一种二次电池,能够在循环寿命末期防止锂在负极上沉积、循环性能好并具有高安全性和可靠性。在可再充电的非水解液二次电池中,正极包含活性物质和导电材料,导电材料采用凯提恩炭黑、凯提恩炭黑和片状石墨的混合物或凯提恩炭黑和乙炔黑的混合物。
-
公开(公告)号:CN1151577C
公开(公告)日:2004-05-26
申请号:CN98105475.7
申请日:1998-03-12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62 , H01M4/13 , H01M4/131 , H01M4/133 , H01M4/137 , H01M4/621 , H01M6/168 , H01M10/052 , H01M10/0525 , H01M10/0565 , H01M2004/027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一种锂二次电池,提供电流特性优异的高容量的锂二次电池。本发明的锂二次电池的发电元件部由正极、负极及电解质为主构成,正极和负极的至少一方包含有不参与电池的充放电反应的陶瓷。以此使电极的离子电导率得以提高,因此降低了电池的内部电阻,可得到在高功率发电时有更高容量的锂电池。
-
公开(公告)号:CN1190494A
公开(公告)日:1998-08-12
申请号:CN97190481.2
申请日:1997-05-07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587 , H01M2/1653 , H01M2/1686 , H01M4/131 , H01M4/133 , H01M4/505 , H01M4/525 , H01M6/10 , H01M10/05 , H01M10/0525 , H01M10/0569 , H01M2300/0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更具体地是指其隔离体。本发明的目的是即使在暴露于高温下也能防止由于电池内部压力上升造成的电解质漏泄事故,同时不牺牲电池容量。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通过利用在70—150℃温度范围内,熔化热单位面积吸热卡路里量大的聚烯烃类隔离体,选择合适的供负电极用的石墨粉末和非水电解质中的有机溶剂,通过抑制电池活性物质与有机溶剂之间的反应,从而抑制电池内部压力上升,能够成功地消除电解质漏泄事故。
-
公开(公告)号:CN1271735C
公开(公告)日:2006-08-23
申请号:CN02149991.8
申请日:1998-03-12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62 , H01M4/13 , H01M4/131 , H01M4/133 , H01M4/137 , H01M4/621 , H01M6/168 , H01M10/052 , H01M10/0525 , H01M10/0565 , H01M2004/027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一种锂二次电池,提供电流特性优异的高容量的锂二次电池。本发明的锂二次电池的发电元件部由正极、负极及电解质为主构成,正极和负极的至少一方包含有不参与电池的充放电反应的陶瓷。以此使电极的离子电导率得以提高,因此降低了电池的内部电阻,可得到在高功率发电时有更高容量的锂电池。
-
公开(公告)号:CN1193454C
公开(公告)日:2005-03-16
申请号:CN97190264.X
申请日:1997-03-27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 , H01M2/34 , H01M4/64 , H01M6/10 , H01M10/0431 , H01M2200/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水二次电池,包括由薄的正电极和负电极遍布一隔离体而相对置,从而组成的一个电极组,其目的是显著地增强安全性,而不牺牲电池容量,且不增大部件的数目。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正电极集电体的金属箔进行电学连接到正电极,正电极集电体金属箔的暴露部分通过隔离体覆盖负电极位于外侧的电极组的整个外层表面,最外侧由隔离体环绕,所构成的电极组与非水电解液一起放入负极性的电池容器中,因此,在挤压电池的苛刻条件下,能够完全消除电池起火和击穿的偶然事故。
-
公开(公告)号:CN1127774C
公开(公告)日:2003-11-12
申请号:CN97190481.2
申请日:1997-05-07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587 , H01M2/1653 , H01M2/1686 , H01M4/131 , H01M4/133 , H01M4/505 , H01M4/525 , H01M6/10 , H01M10/05 , H01M10/0525 , H01M10/0569 , H01M2300/0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更具体地是指其隔离体。本发明的目的是即使在暴露于高温下也能防止由于电池内部压力上升造成的电解质漏泄事故,同时不牺牲电池容量。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通过利用在70-150℃温度范围内,熔化热单位面积吸热卡路里量大的聚烯烃类隔离体,选择合适的供负电极用的石墨粉末和非水电解质中的有机溶剂,通过抑制电池活性物质与有机溶剂之间的反应,从而抑制电池内部压力上升,能够成功地消除电解质漏泄事故。
-
公开(公告)号:CN1427496A
公开(公告)日:2003-07-02
申请号:CN02149991.8
申请日:1998-03-12
Applicant: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62 , H01M4/13 , H01M4/131 , H01M4/133 , H01M4/137 , H01M4/621 , H01M6/168 , H01M10/052 , H01M10/0525 , H01M10/0565 , H01M2004/027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一种锂二次电池,提供电流特性优异的高容量的锂二次电池。本发明的锂二次电池的发电元件部由正极、负极及电解质为主构成,正极和负极的至少一方包含有不参与电池的充放电反应的陶瓷。以此使电极的离子电导率得以提高,因此降低了电池的内部电阻,可得到在高功率发电时有更高容量的锂电池。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