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构造
    1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562792A

    公开(公告)日:2019-04-02

    申请号:CN201780048090.3

    申请日:2017-06-14

    Abstract: 左右独立地以轻量构造提高减震器基座上下方向的刚性并改善乘坐舒适性。本发明涉及的车身前部构造(10)包括:减震器基座(12),其供减震器固定;减震器壳体(14),其包围该减震器基座(12)的周缘并向下方侧延伸设置;前侧车架(18),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与减震器壳体(14)的下端部接合;以及加强部件(11),其将减震器基座(12)与前侧车架(18)在上下方向连结。加强部件(11)将帽形截面形状的周缘的接合凸缘(11f)与减震器壳体(14)的侧面结合,形成自上而下截面积增大的闭合截面,接合凸缘(11f)的上端部分与减震器基座(12)的上表面结合,接合凸缘(11f)的下端部分与前侧车架(18)的上表面及侧面结合。

    车身构造
    1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6541998A

    公开(公告)日:2017-03-29

    申请号:CN201610772876.7

    申请日:2016-08-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2036 B62D25/2018 B62D25/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构造,其能够降低对乘员施加的减速时的加速度。该车身构造(1)具有仪表板下面板(10)、外伸叉架(60)、仪表板横梁(80)和下纵梁(50)。在下纵梁(50)的内部,设置有相对于来自前方的荷载而压缩强度比下纵梁(50)低的顶起加强件(53)。外伸叉架(60)与顶起加强件(53)的前端部(53b)结合。仪表板横梁(80)与下纵梁(50)的前端部(50a)结合。

    车辆前部结构
    13.
    发明公开
    车辆前部结构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8457736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310085305.6

    申请日:2023-02-0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前部结构,能够更有效地将碰撞负载从前围板的弯曲部周围往车宽方向外侧传递,从而提高车体刚性并优化车内侧的空间布局。车辆前部结构包括:地板面板;前围板,设置在地板面板的前端侧,且在下方具有朝向地板面板弯曲的弯曲部;前框,设置在前围板的车内侧,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沿着前围板延伸到地板面板;横梁,设置在前围板的车内侧,且从前框朝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往下方延伸;及加强件,设置在前围板的车外侧,且与横梁共同夹持前围板,其中横梁与加强件各自形成有以盖状结构构成为封闭截面且相互对应的上方截面部与下方截面部,下方截面部形成在前围板的弯曲部,且上方截面部形成在前围板的比下方截面部更靠上方的位置。

    车身前部结构
    1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2061241B

    公开(公告)日:2022-11-15

    申请号:CN202010513772.0

    申请日:2020-06-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结构。该车身前部结构具有:左右一对的上部梁(14、14);和减震器座(18),其中,左右一对的上部梁被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各上部梁(14)具有上部梁主体部(22),该上部梁主体部(22)的垂直于其轴线的截面呈矩形状,减震器座与上部梁主体部的上部结合,在上部梁主体部的下部(22b)的两侧角部设置有左右一对的凹进部(36、36),车身前部结构在上部梁主体部的下部具有台阶部(32),该台阶部沿车宽方向设置且将左右一对的凹进部彼此连接在一起。据此,即使在使上部梁与减震器座结合的情况下,例如与现有技术相比也能够增大例如正面碰撞(平面碰撞)、偏置碰撞(包括微小重叠碰撞)等的载荷吸收量。

    车身前部结构
    1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061241A

    公开(公告)日:2020-12-11

    申请号:CN202010513772.0

    申请日:2020-06-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结构。该车身前部结构具有:左右一对的上部梁(14、14);和减震器座(18),其中,左右一对的上部梁被配置于车宽方向外侧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各上部梁(14)具有上部梁主体部(22),该上部梁主体部(22)的垂直于其轴线的截面呈矩形状,减震器座与上部梁主体部的上部结合,在上部梁主体部的下部(22b)的两侧角部设置有左右一对的凹进部(36、36),车身前部结构在上部梁主体部的下部具有台阶部(32),该台阶部沿车宽方向设置且将左右一对的凹进部彼此连接在一起。据此,即使在使上部梁与减震器座结合的情况下,例如与现有技术相比也能够增大例如正面碰撞(平面碰撞)、偏置碰撞(包括微小重叠碰撞)等的载荷吸收量。

    车身前部结构
    1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715476A

    公开(公告)日:2019-05-03

    申请号:CN201780054702.X

    申请日:2017-07-10

    Abstract: 一种车身前部结构(10),具备架设于副车架的后部(37b)及底板边梁(31)的连接撑条(20)。连接撑条(20)的第二连结部(64)朝向下方向旋转自如地连结于底板边梁(31)。连接撑条(20)具有凸起部(65、66)。凸起部(65、66)配置于第一连结部(61)与第二连结部(64)之间。凸起部(65、66)朝向连接撑条(20)的外侧鼓出,并且,朝向上下方向延伸。

    车身前部结构
    1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415094A

    公开(公告)日:2019-03-01

    申请号:CN201780038150.3

    申请日:2017-06-22

    Abstract: 提供能够在小重叠碰撞时将碰撞载荷尽早传递到前侧车架的车身前部结构。车身前部结构具备:左右一对前侧车架(11、11),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和前隔板(20),其与前侧车架(11)的前端部(11a)连结。前隔板(20)具有:上下一对横部件(30、30),其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和左右一对纵部件(40、40),其以将横部件(30,3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彼此连接的方式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在纵部件(40)的下端部设置有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前方延伸部(46)。在前方延伸部(46)固定有第1载荷传递部件(70),其位于比前侧车架(11)靠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

    车身构造
    1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541998B

    公开(公告)日:2019-02-22

    申请号:CN201610772876.7

    申请日:2016-08-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构造,其能够降低对乘员施加的减速时的加速度。该车身构造(1)具有仪表板下面板(10)、外伸叉架(60)、仪表板横梁(80)和下纵梁(50)。在下纵梁(50)的内部,设置有相对于来自前方的荷载而压缩强度比下纵梁(50)低的顶起加强件(53)。外伸叉架(60)与顶起加强件(53)的前端部(53b)结合。仪表板横梁(80)与下纵梁(50)的前端部(50a)结合。

    车体前部结构
    1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278868A

    公开(公告)日:2019-01-29

    申请号:CN201810795116.7

    申请日:2018-07-1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体前部结构,以对非碰撞侧的侧梁也传递碰撞载荷,从而使碰撞载荷的传递效率提高。具备:左右一对前部侧架(14),它们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横梁(18),其沿着车宽方向延伸,悬架于左右一对前部侧架间,各前部侧架(14)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后部具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的侧架弯曲部(14b),横梁(18)的沿着车宽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18a)与侧架弯曲部(14b)连结。

    电池支承构造
    2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204197A

    公开(公告)日:2019-01-15

    申请号:CN201810325114.1

    申请日:2018-04-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在谋求节省空间及轻型化的同时稳定地支承/保持电池的电池支承构造。电池支承构造(A)用于对载置于电池承载部(21)并配置在前侧车架(3)的上方且减震器壳体(11)的车宽方向(T1)内侧的侧方的电池进行支承,该电池支承构造具备对电池承载部(21)进行悬挂支承的作为第一支承部件(22)的悬挂支承部(22),悬挂支承部(22)构成为:具备在沿上下方向(T3)的轴线方向上延伸的一壁部(22a)和另一壁部(22b)而形成为大致L字形,将上端部固定在减震器壳体(11)的上端侧的减震器基座(12)附近,并在下端部固定电池承载部(21),从而对电池承载部(21)进行支承。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