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281917B
公开(公告)日:2023-12-19
申请号:CN201810225707.0
申请日:2018-03-19
Applicant: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特高压交流变电站及其设计方法,包括:主变压器、1100kV等级配电装置、550kV等级配电装置以及110kV汇流母线;所述主变压器的高压侧采用1100kV油气套管与所述1100kV等级配电装置相连,中压侧采用550kV油气套管与所述550kV等级配电装置相连,低压侧采用110kV油气套管与110kV汇流母线相连;所述1100kV等级配电装置、550kV等级配电装置以及110kV汇流母线的出线侧分别用于连接相应电压等级的负载。本发明有效节约了占地面积,同时系统安全稳定性高,且布置美观,因而本发明可以广泛应用于特高压交流变电站的设计中。
-
公开(公告)号:CN117155465A
公开(公告)日:2023-12-01
申请号:CN202311397617.7
申请日:2023-10-26
Applicant: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 H04B10/079 , G01M11/02 , G01M11/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柔直换流阀的光功率监测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光模块电路、测温电路、ADC电路和控制芯片;光模块电路与柔直换流阀一一对应设置,用于接收对应柔直换流阀的光功率值并输出对应模拟量的光功率电压;测温电路用于检测光模块电路的运行环境温度;ADC电路用于接收光模块电路输出的模拟量的光功率电压并转换为数字量的光功率电压;控制芯片用于根据数字量的光功率电压和光模块电路的运行环境温度确定光模块电路的当前光功率与参考光功率,并根据当前光功率、参考光功率和预先设定的最小光功率确定所述光模块电路对应的柔直换流阀是否正常,本发明可以广泛应用于柔性直流输电技术领域中。
-
公开(公告)号:CN116628134A
公开(公告)日:2023-08-22
申请号:CN202310555510.4
申请日:2023-05-17
Applicant: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 华北电力大学
IPC: G06F16/33 , G06F40/216 , G06F40/284 , G06F40/30 , G06F18/25 , G06N3/045 , G06N3/046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特高压工程文本数据信息提取方法、装置及介质,包括以下步骤:读取目标文本数据并进行预编码;根据预编码后的所述目标文本数据生成特高压工程特征数据;通过多任务学习网络模型对所述特高压工程特征数据进行拟合计算,输出关键文本数据。本发明实现了文本关键信息提取自动化功能,克服了传统方式对文本信息挖掘不充分的缺陷,对特高压工程业务的处理效率与可靠性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12233239B
公开(公告)日:2023-04-11
申请号:CN202011178778.3
申请日:2020-10-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湖南经研电力设计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一种基于动态三维建模反馈的可视化评价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获取t时刻第一钻孔数据集;所述第一钻孔数据集包括n个原始钻孔数据;基于闭环投影技术对所述第一钻孔数据集进行插值处理,得到第二钻孔数据集;所述第二钻孔数据集包括n个所述原始钻孔数据和m个插值钻孔数据;基于所述第二钻孔数据集进行三维重构,得到第一三维地质模型;在t+1时刻重复上述过程,得到第二三维地质模型;基于所述第一三维地质模型和所述第二三维地质模型对t时刻至t+1时刻内的施工效果进行评价。本发明以可视化的方式对施工效果进行动态评价,从而可以实现施工设计的实时调整,有利于后续施工的高效开展。
-
公开(公告)号:CN112582938B
公开(公告)日:2022-07-26
申请号:CN202011265267.5
申请日:2020-11-12
Applicant: 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架空地线更换方法,所述架空地线更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确定施工场地,施工场地内设有多个依次间隔布置的输电杆塔;位于多个输电杆塔两端的输电杆塔分别为第一输电杆塔和第二输电杆塔,在第一输电杆塔下布置导线张力设备,在第二输电杆塔下布置导线牵引设备;在各输电杆塔上均安装放线滑车,并将旧地线放入放线滑车内;在旧地线的一端和导线张力设备之间连接新地线,在旧地线的另一端和导线牵引设备之间连接导引线;利用导线牵引设备牵引导引线以将新地线牵引展放至旧地线位置处;对新地线连接、紧线;拆除放线滑车。本发明的架空地线更换方法避免了相关技术中需要停电才能对架空地线更换的情况,减小了对经济生产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1965458A
公开(公告)日:2020-11-20
申请号:CN202010841437.3
申请日:2020-08-20
Applicant: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华北电力大学 ,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
IPC: G01R3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平面状周期开孔屏蔽体的屏蔽效能确定方法及系统。本发明采用屏蔽效能测试系统测量的方式确定边缘效应的临界尺寸,并利用发射天线轴线上场点的屏蔽效能计算方法计算有效作用区域的屏蔽效能,实现了平面状周期开孔屏蔽体的边缘效应产生的边界的确定及边缘效应产生的边界的范围内的屏蔽效能的准确地计算。
-
公开(公告)号:CN108446517A
公开(公告)日:2018-08-24
申请号:CN201810300906.3
申请日:2018-04-04
Applicant: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输变电三维设计数据跨软件平台交互的方法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获取需要进行交互的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数据,采用分层分级的组织方式,抽象得到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模型;并根据预先建立的跨平台交互文件的标准格式模板,对得到的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模型进行存储,生成跨平台交互文件;2)将跨平台交互文件作为输变电工程需要进行交互的软件平台的输入,实现输变电三维设计数据跨软件平台交互。本发明可以广泛应用于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数据跨软件平台交互中。
-
公开(公告)号:CN108233435A
公开(公告)日:2018-06-29
申请号:CN201711452266.X
申请日:2017-12-26
Applicant: 华中科技大学 ,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特高压接入方式的量化评估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估方法,包括:根据工程参数,建立交直流系统模型,得到交直流系统模型的运行参数,根据工程参数和运行参数得到潮流分布指标和安全稳定性指标,然后进行层次分析得到潮流分布指标和安全稳定性指标中各指标权重;利用潮流分布指标和安全稳定性指标中各指标权重,绘制扇形雷达图,利用扇形雷达图提取潮流分布指标和安全稳定性指标中各指标的特征量;构造评价函数,得到评价函数值,当评价函数值最大时,对应的特高压交直流混联系统中特高压直流系统接入特高压交流系统的接入方式最优。本发明有效全面的评估直流受端接入方式的优缺点,并且能提高受端交流系统的安全稳定水平。
-
公开(公告)号:CN114760808B
公开(公告)日:2025-04-22
申请号:CN202210264080.6
申请日:2022-03-17
Applicant: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电普瑞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 广州高澜节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上柔性直流输电换流站防冻水冷系统和方法,包括:海水循环模块通过第一换热器与淡水循环模块连接;淡水循环模块通过第二换热器与阀冷循环模块连接;海水循环模块中海水经过海水泵流入第一换流器,经过换热后流入海中,在海水泵和第一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泄水孔;淡水循环模块包括连接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循环管路,在第一换热器的旁侧设置一与其并联的旁通阀;阀冷循环模块包括与第二换热器的输出端连接的换流阀组件和三通阀,换流阀组件与三通阀的一端连接,三通阀的另一端与第二换热器的输入端连接,三通阀的第三端连接换流阀组件和第二换热器的输出端之间的管路。其提高了水冷系统和被冷却部件运行的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588214A
公开(公告)日:2024-09-03
申请号:CN202410726610.3
申请日:2024-06-06
Applicant: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16C60/00 , G06F30/20 , G06F119/14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黏土的应力状态评估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该方法采用双屈服面的形式,通过引入非线性小应变概念和内屈服面的渐进硬化法则,实现黏土极小应变下的刚度非线性以及内屈服面到外屈服面时当前应力点的塑性模量平稳变化,控制循环累积变形速率;同时采用切面隐式积分算法对本构模型进行数值积分,实现弹塑性模型的迭代求解。该方案解决了现有经典弹塑性本构模型无法模拟黏土循环滞回特性的问题,达到准确预测黏土的非线性小应变特性和循环安定/刺破特性的有益效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