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光伏接入的变电站直流站用电系统及其应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693774A

    公开(公告)日:2023-02-03

    申请号:CN202211421427.X

    申请日:2022-11-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光伏接入的变电站直流站用电系统及其应用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屋顶光伏系统输出直流电至直流母线;所述直流母线将直流电一部分输送至直流负荷进行使用,一部分经过多端口能源路由器的DC/DC模块输送至储能单元进行存储;储能单元储满后,一方面将直流电通过多端口能量路由器的DC/AC模块进行电能转换后,输送至站用变0.4kV交流母线,供交流负荷使用;另一方面将直流电通过通过多端口能量路由器的DC/AC模块上送站用变压器至主系统,同时本发明提出一种储能储能单元配置容量的有效选择方法,有效提供了电源支撑,节省站用电电量消耗,减小微网线损,提高了可靠性与经济性。

    一种输变电工程数据集中处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119918A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2111261138.3

    申请日:2021-10-2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输变电工程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输变电工程数据集中处理方法,监测终端、PC机和通过互联网相连的云端远程服务器;所述监测终端包括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通过无人机航拍与地面监测测绘进行输变电相关数据的采集,并将采集到的数据经无线传输发送到PC机;PC机内载一数据分析处理系统,由数据本地储存模块、数据可视化模块、数据报表生成模块、GSM预警模块构成。本发明通过数据的融合与综合分析处理,实现高效率输变电数据处理;实现输变电线路全方位监测,多维度、多状态量的综合分析处理;提高了大规模数据的分析处理效率;基于数据定位模块实现了数据的自动分类储存,减轻工作人员工作量,方便了后续数据调用。

    一种太阳能智能电缆沟盖板

    公开(公告)号:CN218888088U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2223057552.5

    申请日:2022-11-1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太阳能智能电缆沟盖板,包括电缆沟盖板主体,与电缆沟盖板主体连接用以照明的照明组件,以及与电缆沟盖板主体连接的人体感应装置,所述人体感应装置用以感应外部环境并将照明信号传递给照明组件,所述照明组件包括内部照明灯及外部照明灯分别用以实现电缆沟盖板主体内部与外部的照明,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玻璃板及在玻璃板下方设置光伏组件使得产品可以对太阳能收集并通过蓄电池储能,通过在电缆沟盖板主体顶部及底部分别设置外部照明灯及内部照明灯,实现电缆沟内部与外部的照明,便于工作人员对电缆沟内部的检修排查等,且通过设置人体感应装置及亮度传感器,智能控制内部照明灯及外部照明灯的开关。

    一种适用于35kV、66kV的框架式并联电容器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09545161U

    公开(公告)日:2019-10-25

    申请号:CN201920371513.1

    申请日:2019-03-2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适用于35kV、66kV的框架式并联电容器装置,包括电容框架、联合支架、支座、第一隔离开关、第二隔离开关、电流互感器、设置在支座上的电抗器和电容器组,所述电容框架和联合支架分别设置为上、中、下三层结构,电容框架为至少两个,对应于同一相电源的电容器组设置在电容框架的同一层高上,三个电流互感器分别设置在联合支架的不同层高上,三个电抗器按上、中、下三层层叠,同一层高的电容器组与同一层高的电流互感器相互串接,串接电容器组两端分别与同一层高的电抗器一端和第一隔离开关一端连接,电抗器的另一端与第二隔离开关一端连接。有益效果:采用三相叠装式的结构,将原有框架式电容器占地面积节省2/3,优化了变电站的布局设计。

    依据沉降速率的不同时序差分干涉地面沉降测量融合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857312B

    公开(公告)日:2022-08-19

    申请号:CN202110347019.3

    申请日:2021-03-31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依据沉降速率的不同时序差分干涉地面沉降测量融合方法,旨在解决应对同一测区内部不同地面沉降速率区的测量精度与效率要求,实现依据地面沉降速率自动选择相适应的时序差分干涉测量方法。首先采用PS‑InSAR方法解算,然后以PS‑InSAR监测成果中栅格数据的经纬度坐标与栅格点上的沉降速率为样本,采用ISODATA聚类算法找到地面沉降速率大的区域分界线,在区域内最大沉降点的沉降速率超过规定阈值时,在原有SAR图像数据采用PS‑InSAR方法基础上,在区域分界线内对后续部分原有图像数据和新增图像数据采用小基线SBAS‑InSAR方法,然后与原沉降测量值进行加权平均。最终将区域分界线内外的沉降监测成果合并在一起,得到依据沉降速率的地面沉降测量融合监测成果。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