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650564A
公开(公告)日:2024-03-05
申请号:CN202311405322.X
申请日:2023-10-27
Applicant: 国网江苏电力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源配电网的光储规划方法和系统,该光储规划方法中构建了考虑负荷输出定时特性以及光伏输出定时特性的光储规划模型,从而可以获取相关于储能装机位置、额定容量及功率、光伏装机位置及容量的光储规划方案,该方法无需过度考虑配电网的主动管理措施,降低了规划成本。同时该规划方法采用计及有功损耗中因光伏(出力)波动产生的波动部分,因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将有功损耗视为固定值的不足之处,因此可以得到综合考量固定损耗与波动损耗的准确的光储规划方案,提高了配电网的运行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17388722A
公开(公告)日:2024-01-12
申请号:CN202311333192.3
申请日:2023-10-16
Applicant: 国网江苏电力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IPC: G01R31/382 , G06F30/27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充电行为的电池容量状态估计方法和系统,对目标电池进行恒流恒压的充电直至其温度达最高充电温度,获取该充电过程中相关于电流、电压、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充电曲线;基于所述充电曲线获取目标电池的健康因子;将所述健康因子输入至预先训练完成的电池容量状态估计模型中,输出目标电池的容量状态估计结果。该方法基于电池的充电行为获取其健康因子,该方法仅需获取电池充电至最高温度的外特性参数,不需要对电池充电过程进行全面覆盖,可以在较短时间进行预估,尽可能利用最少的资源达到快速估计电池容量的目的,同时本发明的估计方法的估计结果准确性较高,可以满足市场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7115389A
公开(公告)日:2023-11-24
申请号:CN202311164386.5
申请日:2023-09-11
Applicant: 国网江苏电力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变电设备三维模型的表观检核修正方法和装置,该表观检核修正方法利用配准算法将模型点云与实景扫描点云姿态对齐,进而使三维模型与实景扫描点云姿态对齐,再根据姿态对齐后的三维模型与实景扫描点云之间的表观差异,渲染出三维模型多余的三角形面片和模型点云中缺失的数据点;本发明的表观检核修正方法并非是异源点云之间的直接差分,而是根据姿态对齐后的三维模型与实景扫描点云之间的表观差异,进行三维模型多余的三角形面片以及模型点云中缺失的数据点的渲染,因此可以避免因异源数据数据点不对应导致的差异,因此本发明的表观检核修正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693774A
公开(公告)日:2023-02-03
申请号:CN202211421427.X
申请日:2022-11-14
Applicant: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光伏接入的变电站直流站用电系统及其应用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屋顶光伏系统输出直流电至直流母线;所述直流母线将直流电一部分输送至直流负荷进行使用,一部分经过多端口能源路由器的DC/DC模块输送至储能单元进行存储;储能单元储满后,一方面将直流电通过多端口能量路由器的DC/AC模块进行电能转换后,输送至站用变0.4kV交流母线,供交流负荷使用;另一方面将直流电通过通过多端口能量路由器的DC/AC模块上送站用变压器至主系统,同时本发明提出一种储能储能单元配置容量的有效选择方法,有效提供了电源支撑,节省站用电电量消耗,减小微网线损,提高了可靠性与经济性。
-
公开(公告)号:CN110096687A
公开(公告)日:2019-08-06
申请号:CN201910388958.5
申请日:2019-05-10
Applicant: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国网江苏电力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基于三维设计软件的变电站设备材料汇总表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构建物料数据库:收集物料数据,并定义各项信息的含义,实现数据的导入、更新;步骤2)定义工程设备数据库关键字段:在物料数据库中增设用于定义变电三维设计软件中工程设备数据库中各设备对应的关键字段;步骤3)查找物料数据:步骤4)制作设备材料汇总表:工程设备库的设备在工程中使用后,平台会记录设备的相关信息,最终导出设备材料汇总表,材料表依据查找物料数据的结果,显示设备的物料编码、固化ID以及物料完整描述。有益效果:充分利用三维设计软件的优点,自动化程度高,避免了常规设计模式人工判断可能造成的错误和疏漏,有效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14119918A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2111261138.3
申请日:2021-10-28
Applicant: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国网江苏电力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输变电工程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输变电工程数据集中处理方法,监测终端、PC机和通过互联网相连的云端远程服务器;所述监测终端包括数据采集模块,用于通过无人机航拍与地面监测测绘进行输变电相关数据的采集,并将采集到的数据经无线传输发送到PC机;PC机内载一数据分析处理系统,由数据本地储存模块、数据可视化模块、数据报表生成模块、GSM预警模块构成。本发明通过数据的融合与综合分析处理,实现高效率输变电数据处理;实现输变电线路全方位监测,多维度、多状态量的综合分析处理;提高了大规模数据的分析处理效率;基于数据定位模块实现了数据的自动分类储存,减轻工作人员工作量,方便了后续数据调用。
-
公开(公告)号:CN117572272A
公开(公告)日:2024-02-20
申请号:CN202311360664.4
申请日:2023-10-20
Applicant: 国网江苏电力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IPC: G01R31/392 , G01R31/382 , G01R31/3835 , G01R31/367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种基于开路电压曲线重构的锂离子电池健康诊断方法,用于电池的健康诊断。该方法使用基于云平台的储能系统的电池管理系统数据,利用BMS采集存储的电池开路电压数据集,分析开路电压数据点的曲线特征并重构出荷电状态‑开路电压关系的不完整曲线;在前期实验中离线完整开路电压曲线基础上,利用电压曲线相似度匹配的方式,重构出完整开路电压曲线;基于电池老化后开路电压曲线的高荷电状态区域的曲线变化特征,实现电池健康诊断。有益效果:该方法避免传统SOC‑OCV方法耗时久、依赖实验数据以及小电流工况的问题;结合OCV曲线重构与电压匹配,解决利用储能系统实际运行数据难以快速获取完整开路电压曲线以及健康诊断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218888088U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2223057552.5
申请日:2022-11-17
Applicant: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太阳能智能电缆沟盖板,包括电缆沟盖板主体,与电缆沟盖板主体连接用以照明的照明组件,以及与电缆沟盖板主体连接的人体感应装置,所述人体感应装置用以感应外部环境并将照明信号传递给照明组件,所述照明组件包括内部照明灯及外部照明灯分别用以实现电缆沟盖板主体内部与外部的照明,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玻璃板及在玻璃板下方设置光伏组件使得产品可以对太阳能收集并通过蓄电池储能,通过在电缆沟盖板主体顶部及底部分别设置外部照明灯及内部照明灯,实现电缆沟内部与外部的照明,便于工作人员对电缆沟内部的检修排查等,且通过设置人体感应装置及亮度传感器,智能控制内部照明灯及外部照明灯的开关。
-
公开(公告)号:CN209545161U
公开(公告)日:2019-10-25
申请号:CN201920371513.1
申请日:2019-03-22
Applicant: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适用于35kV、66kV的框架式并联电容器装置,包括电容框架、联合支架、支座、第一隔离开关、第二隔离开关、电流互感器、设置在支座上的电抗器和电容器组,所述电容框架和联合支架分别设置为上、中、下三层结构,电容框架为至少两个,对应于同一相电源的电容器组设置在电容框架的同一层高上,三个电流互感器分别设置在联合支架的不同层高上,三个电抗器按上、中、下三层层叠,同一层高的电容器组与同一层高的电流互感器相互串接,串接电容器组两端分别与同一层高的电抗器一端和第一隔离开关一端连接,电抗器的另一端与第二隔离开关一端连接。有益效果:采用三相叠装式的结构,将原有框架式电容器占地面积节省2/3,优化了变电站的布局设计。
-
公开(公告)号:CN112857312B
公开(公告)日:2022-08-19
申请号:CN202110347019.3
申请日:2021-03-31
Applicant: 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南京智慧岩土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南京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依据沉降速率的不同时序差分干涉地面沉降测量融合方法,旨在解决应对同一测区内部不同地面沉降速率区的测量精度与效率要求,实现依据地面沉降速率自动选择相适应的时序差分干涉测量方法。首先采用PS‑InSAR方法解算,然后以PS‑InSAR监测成果中栅格数据的经纬度坐标与栅格点上的沉降速率为样本,采用ISODATA聚类算法找到地面沉降速率大的区域分界线,在区域内最大沉降点的沉降速率超过规定阈值时,在原有SAR图像数据采用PS‑InSAR方法基础上,在区域分界线内对后续部分原有图像数据和新增图像数据采用小基线SBAS‑InSAR方法,然后与原沉降测量值进行加权平均。最终将区域分界线内外的沉降监测成果合并在一起,得到依据沉降速率的地面沉降测量融合监测成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