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343036A
公开(公告)日:2022-11-15
申请号:CN202211151104.3
申请日:2022-09-21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上海交通大学
Inventor: 邵长磊 , 林绍萱 , 高峰 , 李成武 , 艾卫江 , 邹建荣 , 白勇军 , 张艳婷 , 刘建文 , 陈祖盼 , 李传毅 , 胡靖东 , 秦炎锋 , 陈武 , 周松林 , 孙竞 , 陈龙海 , 贺小明 , 陈广立
IPC: G01M1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机驱动的六自由度摇摆装置及工作方法,涉及运动模拟仿真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摇摆装置负载能力差、速度慢的问题,提高了负载能力以及运动速度,具体方案如下:包括运动平台以及竖向设置在运动平台下方的三个支撑平台,三个支撑平台呈等边三角形分布,每个支撑平台均通过两条支链与运动平台连接,每个支撑平台上的两条支链沿着竖直方向呈轴对称布置,每条支链对应设有一个滑块,所述滑块与支撑平台上竖向设置的导轨滑动连接,每个滑块的底部连接一个剪叉机构,每个剪叉机构均通过至少一组电机驱动单元驱动,所述电机驱动单元固定设置在支撑平台的底座上,所述支撑平台上还固定设有用于控制电机驱动单元的控制器。
-
公开(公告)号:CN115325121A
公开(公告)日:2022-11-11
申请号:CN202210821449.9
申请日:2022-07-13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适应补偿轴向误差的螺旋传动双螺母支承结构,涉及螺旋传动机构技术领域,包括螺杆、套设于螺杆外侧的套筒,套筒一端与主动螺母刚性连接,另一端周向安装从动螺母,以使从动螺母能够轴向滑动;主动螺母和从动螺母外侧分别安装有轴承,其中从动螺母采用游动支承安装形式。本发明能够确保螺母和螺杆的正确啮合状态,避免发生因螺杆偏斜而引起的卡滞甚至卡死现象;同时,从动螺母和套筒的配合方式可以轴向滑动,自适应补偿两个螺母间的螺杆累积螺距误差或温度变化引起的轴向变形不协调。
-
公开(公告)号:CN114420327A
公开(公告)日:2022-04-29
申请号:CN202210107611.0
申请日:2022-01-28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G21C17/1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领域核电站反应堆的测控技术,具体公开了一种电机驱动型控制棒驱动机构的棒位测量装置和方法,采用旋转变压器监测电机转子转动角度的闭环伺服控制,根据螺旋传动副螺距将电机转子角度折算螺杆上升/下降的距离,得到控制棒的棒位。同时采用一个棒位探测器实现棒位控制系统的零位标定,并在运行中识别芯杆上的多个棒位触发元件,可以直接得到控制棒组件实际位置,每个实际位置都可以校准通过电机转角测量的棒位。棒位控制精确度≤1mm,结构简单紧凑,引出线少,在高温、高辐照的堆内环境下,可实现反应堆各种工况下对棒位的精确测量也是反应性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1421262A
公开(公告)日:2020-07-17
申请号:CN202010230983.3
申请日:2020-03-27
Applicant: 上海大西洋焊接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B23K35/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核电站一回路主设备的低合金钢氩弧焊焊丝,所述焊丝由以下按照质量百分比的成分组成为C:0.04~0.12%、Mn:1.3~1.6%、Si:0.30~0.50%、Ni:0.50~0.70%、Mo:0.40~0.50%、Cr≤0.08%、Cu≤0.05%、Ti≤0.010%、Co≤0.020%、V≤0.05%、Nb≤0.010%,余量为Fe;在现有Mn-Ni合金体系基础上,适当添加微量元素来提高和稳定焊缝金属低温冲击韧性,并通过添加少量的Mo元素以保证焊缝金属焊后热处理以后的强度;通过多批次焊丝成份调整,使焊缝金属性能满足SA-508Gr.3Cl.1钢板相关性能要求。通过C、Mn、Mo控制焊缝金属的强度,通过Ni及微量元素的控制来提高焊缝进行的冲击韧性。
-
公开(公告)号:CN109378093A
公开(公告)日:2019-02-22
申请号:CN201811455029.3
申请日:2018-11-30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G21C13/0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21C13/0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海上平台反应堆压力容器支撑裙,包括圆柱形的筒体以及在所述筒体上、下两端分别设有一排均匀分布的带管嘴的排气孔和进水孔。该海上平台反应堆压力容器支撑裙具有轻质、紧凑的有益效果,其具有足够的强度,能在各种环境载荷条件下(包括堆舱倾斜、摇摆等)起到支撑反应堆本体结构和一回路管道的作用。同时在高累计快中子注量辐照环境下,仍然可以保证寿期内反应堆本体结构位置的稳定。
-
公开(公告)号:CN115512864A
公开(公告)日:2022-12-23
申请号:CN202211138104.X
申请日:2022-09-19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G21C19/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向下开盖的反应堆装换料系统及方法,涉及核电检修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换料技术路径长、拆装难度大的问题,缩短了路径、降低了拆装难度,具体方案如下:包括位于堆芯水池水下且处于反应堆压力容器下方的转运装置和设置在乏池区域水下的换料台架,堆芯水池内还设有用于将转运装置举升的升降平台,升降平台靠近于换料台架,所述转运装置上固定设有举升装置,举升装置的顶部固定设有用于调整托盘姿态的姿态调整装置,所述托盘上设有用于螺栓拆装的螺栓操作装置,乏池区域处还设有桥吊和换料机,所述桥吊用于反应堆压力容器下部结构在换料台架与转运装置之间的转移。
-
公开(公告)号:CN115410728A
公开(公告)日:2022-11-29
申请号:CN202211047853.1
申请日:2022-08-30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Inventor: 毛飞 , 林绍萱 , 翁娜 , 矫明 , 邵长磊 , 刘润发 , 杨星 , 黄磊 , 佟辉 , 李成武 , 唐力晨 , 艾卫江 , 薛国宏 , 陈宇清 , 刘畅 , 陶宏新 , 姚彦贵 , 巢孟科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自然循环反应堆本体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控制棒驱动机构线圈外围需设计换热器进行冷却,堆顶散热损失大,结构设计复杂,整体高度较高的问题,具体方案如下:一种全自然循环反应堆本体系统,包括反应堆压力容器和堆内构件,在容器内下部区域设置燃料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设于容器内上部区域的上部支撑组件内,上部支撑组件周侧设置一二回路换热组件,一二回路换热组件主体包括导流筒组件,导流筒上下端开口,导流筒壁为密封结构以分割冷热流体的流动路径;容器内的一回路冷却剂沿容器内壁进入燃料组件换热后向上流动,从上部支撑组件顶部穿过并流经一二回路换热组件冷却后继续向下流动,通过一回路冷却剂的密度差实现全自然循环。
-
公开(公告)号:CN115388675A
公开(公告)日:2022-11-25
申请号:CN202210993961.1
申请日:2022-08-18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Inventor: 巢孟科 , 杨星 , 门启明 , 袁舒梦 , 林绍萱 , 唐力晨 , 张伟 , 李晨 , 张菲茜 , 刘畅 , 秦炎锋 , 张可丰 , 景益 , 陈俨 , 薛国宏 , 姚彦贵 , 周全 , 张毅成 , 张锴 , 刘润发 , 应秉斌 , 李经怀 , 姚兆祯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核岛主设备换热组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涡流检查的环绕堆内组件式螺旋缠绕管换热组件,包括芯筒,其内通道为反应堆堆内组件的安装空间;螺旋缠绕管束,其为由多根无焊缝螺旋缠绕管缠绕在芯筒外围形成的多层结构;支撑结构,用于支撑螺旋缠绕管束;管箱组件,包括多个上管箱单元以及与其数量一致的多个下管箱单元,两个上管箱单元通过集水管连通为一组,两个下管箱单元通过集水管连通为一组,一组上管箱单元仅与一组下管箱单元对应,组中的上管箱单元与组中下管箱单元一一对应且通过多根螺旋缠绕管连通;本发明既能用于供热或提供终端需要能量的无相变热交换装置,也能用于供汽或提供后端动力系统需要能量的有相变直流蒸汽发生器。
-
公开(公告)号:CN110517795B
公开(公告)日:2022-05-10
申请号:CN201910828236.7
申请日:2019-09-03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G21C13/024 , G21C13/0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整体式反应堆压力容器顶盖设计,包括一个半球状的顶盖球冠,所述顶盖球冠的边缘处设置有锥形的锥段,所述顶盖球冠的外壁与锥段的外壁相切,所述锥段远离顶盖球冠的一端设置有顶盖法兰,所述顶盖法兰与锥段的连接处以圆角圆滑过渡,所述顶盖法兰的内柱面与顶盖球冠的内壁相交,所述顶盖法兰与顶盖球冠内壁的相交处以圆角过渡,所述顶盖法兰上均匀开设有多个贯穿顶盖法兰的主螺栓孔。优点在于:整体式反应堆压力容器顶盖,较分体式顶盖(球冠与法兰焊接)的设计,减少了一条主焊缝,降低反应堆压力容器在役检测的难度,且球冠与法兰衔接处采用锥段结构以相切形式连接,可最大程度减小在役状态下连接处的应力集中。
-
公开(公告)号:CN112918032A
公开(公告)日:2021-06-08
申请号:CN202110174949.3
申请日:2021-02-09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核能装置用隔热部件,它包括金属合金隔热壳体,在金属合金隔热壳体内布设有至少一层具有低导热特性的陶瓷隔热板,金属合金隔热壳体之间的接口通过焊接或者法兰密封,金属合金隔热壳体与陶瓷隔热板形成金属合金包覆陶瓷的夹心隔热结构;利用金属合金的耐高温、耐腐蚀和耐压等特性以及陶瓷的低导热率、紧密型和优良的力学性能,两种材料之间在堆内压力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隔热效果,避免在事故条件下(金属包壳出现裂缝或破损)隔热功能丧失的风险,在苛刻的工况下稳定长期运行;提高了耐压能力,增加隔热部件整体结构的强度,降低机械加工和装配成本,减轻重量,还降低了隔热层因应力应变过大的风险;明显减小隔热层的厚度,从而减小隔热部件的尺寸和重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