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121314A
公开(公告)日:2022-03-01
申请号:CN202111406547.8
申请日:2021-11-24
Applicant: 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反应堆系统,所述反应堆系统包括:反应堆容器、燃料棒、热管、铅铋合金和蒸汽发生器,所述燃料棒设于所述反应堆容器内,所述热管的一端与所述反应堆容器连通,所述热管的另一端与所述蒸汽发生器连通,所述铅铋合金静态的设置在所述反应堆容器内并浸泡所述燃料棒和所述热管。本发明的反应堆系统的导热效果较好、安全性能较高。
-
公开(公告)号:CN118214218A
公开(公告)日:2024-06-18
申请号:CN202410322661.X
申请日:2024-03-20
Applicant: 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泵散热装置和反应堆系统,所述电磁泵散热装置包括:管道、电磁泵、发电模块和散热器,管道具有流通液态金属的流体腔,电磁泵包括外铁芯和多个绕组,多个绕组套设于管道外且沿管道的轴向依次布置,绕组穿设于外铁芯,发电模块包括套管和磁体,套管安装在管道上且与流体腔连通,套管具有两个沿第一方向相对布置的导电板,磁体沿第二方向布置在套管的相对两侧,两组磁体朝向套管的一端的磁极相反,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正交于套管的轴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具有夹角,散热器的正负极分别与两个导电板连接,散热器邻近电磁泵布置。本发明的电磁泵散热装置不需要依赖外部的电源,有利于电磁泵长期稳定的运行,经济效益较高。
-
公开(公告)号:CN117869282A
公开(公告)日:2024-04-12
申请号:CN202311411865.2
申请日:2023-10-27
Applicant: 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F04B51/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液态金属流量测量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液态金属动力泵的标定装置及方法,本发明的标定装置能够对液态金属动力泵进行动态标定,以获得动力泵在输送液态金属时的性能参数,其中电磁泵作为标定装置的调试泵,并且对测试回路不会产生负担,且有较好的实际效益。通过液态金属环境下关键动力泵的测试,可以为动力泵的设计方法、分析手段、优化设计、耦合设计、材料验证等方面提供大量实际的数据,为液态金属环境下的关键设备研发和材料测试提供必要的手段。本装置还可以建立加深对液态金属反应关键设备和材料设计、性能和规律的认识,搭建实验研究平台,提高实验设施的经济性和靠性,对加快液态金属反应堆工程化示范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5893313A
公开(公告)日:2023-04-04
申请号:CN202211328943.8
申请日:2022-10-27
Applicant: 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液态金属堆核能耦合铜氯循环制氢系统及制氢方法,包括:热解装置,用于发生Cu2OCl2的热解化学反应,其蒸汽入口与蒸汽发生器的二次侧出口连接;干燥装置,用于将液态CuCl2干燥为固态CuCl2;水解装置,用于发生固态CuCl2的水解反应,其蒸汽出口与蒸汽发生器的二次侧入口连接;氢气发生装置,用于发生Cu和HCl的置换反应,产生氢气,水解装置的反应出料口与氢气发生装置的反应进料口连接;溶液电解装置,用于在电解条件下发生CuCl的分解反应,其反应出料口与氢气发生装置的反应进料口连接;热解装置与水解装置、干燥装置以及氢气发生装置之间均设有换热装置。本申请将核能中温制氢方案和铜氯五步法热化学循环方案相结合,利用核电站余热、制氢转化效率高。
-
公开(公告)号:CN113948231A
公开(公告)日:2022-01-18
申请号:CN202111058083.6
申请日:2021-09-09
Applicant: 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21D3/06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核电厂小破口事故的关键现象的识别方法和装置,其中,方法包括:基于CSNI验证矩阵添加热工现象以及添加结构及核物理相关现象,进行二次检查根据具体反应堆设计及事故响应确认相关现象是否发生以及是否完备,确定应对小破口事故的所有部件列表的每个部件与已检查完的现象列表的现象相关,给出重要程度基础排序,根据相关实验数据对排序进行提升改进,进行不确定性抽样计算,得到不确定性抽样计算分析的结果,进行现象识别排序的比对,如果不一致对现象识别排序进行二次提升改进后再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及比对直到一致。本发明基于CSNI验证矩阵及不确定性分析与关键现象识别排序之间的反复迭代,减少对于专家判断的依赖形成可靠完备的流程。
-
公开(公告)号:CN118214218B
公开(公告)日:2025-03-04
申请号:CN202410322661.X
申请日:2024-03-20
Applicant: 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磁泵散热装置和反应堆系统,所述电磁泵散热装置包括:管道、电磁泵、发电模块和散热器,管道具有流通液态金属的流体腔,电磁泵包括外铁芯和多个绕组,多个绕组套设于管道外且沿管道的轴向依次布置,绕组穿设于外铁芯,发电模块包括套管和磁体,套管安装在管道上且与流体腔连通,套管具有两个沿第一方向相对布置的导电板,磁体沿第二方向布置在套管的相对两侧,两组磁体朝向套管的一端的磁极相反,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正交于套管的轴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具有夹角,散热器的正负极分别与两个导电板连接,散热器邻近电磁泵布置。本发明的电磁泵散热装置不需要依赖外部的电源,有利于电磁泵长期稳定的运行,经济效益较高。
-
公开(公告)号:CN117877776B
公开(公告)日:2025-02-21
申请号:CN202311414679.4
申请日:2023-10-27
Applicant: 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21C17/035 , G21C17/022 , G21C17/032 , G21C17/025
Abstract: 本公开提出一种液态金属反应堆热工水力特性实验系统,包括:主实验回路,用于进行液态金属反应堆热工水力特性实验,主实验回路为近似矩形设计,包括:加热段、第一换热器、缓冲罐、电磁泵以及流量计,加热段位于主实验回路底部,第一换热器位于主实验回路顶部;油冷却回路,用于导出主实验回路产生的热量,油冷却回路包括:导热油泵、导热油罐、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水冷却回路,用于导出油冷却回路产生的热量,水冷却回路包括:第二换热器;辅助气体工艺系统,包括:第一惰性气罐、第二惰性气罐、管道及阀门,第一惰性气罐分别与缓冲罐和储料罐相连,第二惰性气罐与导热油罐相连。本公开的系统能够基于近似矩形设计有效提升自然循环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9480185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542507.X
申请日:2024-10-31
Applicant: 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电投科技孵化有限公司
IPC: G21D1/02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一体式反应堆装置和核反应堆的发电装置。其中,所述的一体式反应堆装置包括堆芯容器、燃料元件、热管和热电转换系统。所述堆芯容器内充有液体导热介质,所述燃料元件和热管设置在所述堆芯容器内并浸泡于所述液体导热介质内,所述热管具有热端和冷端,所述热管具有相变介质,相变介质的沸点小于液体导热介质的沸点,燃料元件靠近所述热管的所述热端设置;热电转换系统包括换热器,换热器浸泡于所述堆芯容器内的所述液体导热介质内,且所述换热器靠近所述热管的冷端设置以便所述换热器与所述液体导热介质和所述热管进行多重换热。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体式反应堆装置具有换热效率高、紧凑性好和密封性好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8116635A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2410294353.0
申请日:2024-03-14
Applicant: 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核反应堆热工特性试验验证系统和试验方法,包括试验容器,储料容器,热管,热电转化模块,加热元件和气源,试验容器用于容置液态的导热介质,储料容器与试验容器相连并用于存储经由试验容器排出的导热介质;热管设于试验容器,热管包括内管段和外管段,内管段位于试验容器内,外管段位于试验容器外侧;热电转化模块设于外管段,加热元件设于试验容器,至少部分加热元件伸入试验容器内,气源与试验容器和储料容器均相连。本发明的验证系统能够避免固态基底热应力较大的情况,保证了实验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也能够实现对核反应堆多种不同工况下的试验验证。
-
公开(公告)号:CN117995433A
公开(公告)日:2024-05-07
申请号:CN202211332194.6
申请日:2022-10-28
Applicant: 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核反应堆系统,核反应堆系统包括反应堆容器、顶盖、蒸汽发生器、泵、堆芯,蒸汽发生器、泵、堆芯均设置在反应堆容器内部空腔中,泵连接在堆芯的工质出口与蒸汽发生器的工质入口之间,用于驱动一回路中工质的流动,蒸汽发生器在竖直方向上位于堆芯的上方。本发明提供的核反应堆系统将蒸汽发生器设置在堆芯的上方,保证当蒸汽发生器中的管道破裂后,高压蒸汽泄露均不经过堆芯,避免了引发反应性事故的后果,确保事故工况下堆芯的安全。泵设置在堆芯的工质出口与蒸汽发生器的工质入口之间,充分利用泵出口处工质具有较大的湍流度的特性,在蒸汽发生器内实现较高的换热效率,有助于核反应堆向轻量化、微型化方向发展。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