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碲化铌一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5716640B

    公开(公告)日:2024-03-19

    申请号:CN202211097468.8

    申请日:2022-09-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碲化铌一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将铌源、碲源溶于含有钠盐溶液的溶剂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在反应釜中一定温度、压力下进行反应生成碲化铌。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廉,对设备要求较低,制备的碲化铌(NbTe2)材料呈一维棒状,长度为10um左右。本发明首次将将碲化铌(NbTe2)一维材料应用在锂硫电池,较强的锚定吸附能力既能吸附多硫化物、快速的电子转移能力又可催化多硫化物到硫单质的转变,削弱锂硫电池的“穿梭效应”,增强锂硫电池的长期稳定性。同时,一维棒状碲化铌(NbTe2)材料也可应用于锂离子电池材料负极,展现了较高容量特性,有较好应用前景。

    一种硬碳-氮磷双掺杂纳米碳复合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663152A

    公开(公告)日:2023-01-31

    申请号:CN202211413792.6

    申请日:2022-11-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硬碳‑氮磷双掺杂纳米碳复合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①两步热解制备生物质衍生的硬碳内核;②掺氮和磷的金属有机络合物外壳的构筑;③热解催化外层纳米碳生长。本发明采用原料广泛的的生物质制备的低成本硬碳内核具有与生物质原料一致的大的可调的层间距,确保了钠离子的可逆脱嵌,在此基础上,通过金属源高温催化效应在硬碳外生长了一层具有高钠存贮能力、结构稳定、高库伦效率的纳米碳外壳,设计合成的氮磷双掺杂纳米碳外壳与硬碳内核相比对电解液具有更高的稳定性,纳米碳外壳通过隔绝电解液减少了硬碳相关的副反应,可极大提升复合碳材料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首次库伦效率并提高电池循环稳定性。

    一种具有熵减特性的铌酸钛材料的电致晶态化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8516684B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0639607.8

    申请日:2024-05-22

    Abstract: 一种具有熵减特性的铌酸钛材料的电致晶态化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属于二次电池领域,具体方案如下:制备铌钛合金箔;采用阳极氧化工艺制备多孔非晶铌酸钛,在经历锂化循环后转变为晶态铌酸钛材料。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廉,对设备要求较低。本发明首次制备熵减铌酸钛材料,并将其应用在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中,锂化循环后的铌酸钛的结构有序度高度增加,减小了固体内部锂离子传输通道的迂曲程度,有利于锂离子快速传输,从而提升了离子电导率并提高了晶体结构稳定性,使得铌酸钛材料在作为负极材料时展现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一种多硫化物复合正极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全固态锂电池中的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7476884A

    公开(公告)日:2024-01-30

    申请号:CN202311420094.3

    申请日:2023-10-30

    Abstract: 一种多硫化物复合正极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全固态锂电池中的应用,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所述方法为:称量单质硫和硫化锂材料,加入有机溶剂,加热搅拌后,得到多硫化物溶液;加入适量导电剂,搅拌得到混合液;将混合液置于真空烘箱中,真空加热后,得到干燥粉末;称取干燥粉末和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球磨后,得多硫化物复合正极;使用上述多硫化物复合正极、上述电解质材料及锂或锂合金负极组装全固态电池;该方法通过利用多硫化物的可溶特性,提高了活性材料在导电剂表面分散的均匀性,有利于提高活性材料的电子传导。同时,减少了导电剂与硫化物电解质的直接接触,减少了电解质的氧化分解,全面提高了固态电池放电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一种固态硫正极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6130607B

    公开(公告)日:2023-07-14

    申请号:CN202310249909.X

    申请日:2023-03-15

    Abstract: 一种固态硫正极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方案如下:附着光热转换材料三维集流体的制备、原位聚合浆料的制备、光热转换固态硫正极的制备、亲锂/钠型三维负极的制备、一体化固态“金属‑硫”电池的制备。其中,所述光热转换固态硫正极包含附着光热转换材料三维集流体和嵌入其内的原位固化的聚合物硫材料,可以通过光热转换效应实现固态“金属‑硫”电池在低温环境下的应用。同时亲锂/钠型三维集流体和固态电池的一体化制备,降低了枝晶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同时极大缓解了电极界面之间的非连续接触,降低了固态电池的内部应力,进而极大提升固态“金属‑硫”电池的循环能力,将推动高比能、长续航固态“金属‑硫”电池的进步。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