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构型高超声速飞行器前体与进气道一体化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151306A

    公开(公告)日:2015-12-16

    申请号:CN201510631011.4

    申请日:2015-09-29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圆锥构型高超声速飞行器前体与进气道一体化设计方法,涉及飞行器。1)计算圆锥构型的基本流场;2)设计内收缩基本流场;3)给定设计条件并确定进气道实际捕获面积;4)确定进口形状;5)进行流线追踪,即完成圆锥构型高超声速飞行器前体与进气道一体化设计。兼顾了圆锥构型飞行器前体与三维内收缩式进气道的优点,保证一体化装置具有高升阻比及优良的进气道性能。通过考虑圆锥飞行器在大攻角飞行姿态情况下的流场特点,提升了设计的实用性,改善了进气道性能,从而增大了发动机推力。

    横向压力梯度可控的乘波前体与进气道一体化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963996B

    公开(公告)日:2015-11-11

    申请号:CN201410220303.4

    申请日:2014-05-23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横向压力梯度可控的乘波前体与进气道一体化设计方法,涉及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设计二元进气道所需的基本流场;确定设计截面所在位置;按工况要求设计在设计截面内前缘捕获型线的投影,并求出各楔切面内前缘点至激波点在z方向上的投影距离;获取各离散激波点所对应的楔切面位置内压缩型线应具有的压力分布;按求出的压力分布运用二维特征线法得到新生成的二元进气道压缩型线;将得到的二元进气道压缩型线排列于相应的前缘捕获型线处构成完整的进气道压缩型面,三维造型后,得到乘波前体与二元进气道一体化装置,完成横向压力梯度可控的乘波前体与进气道一体化设计。可保证装置有较高的升阻力特性,增大发动机推力的同时减小外流阻力。

    一种高超声速风洞湍流度间接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969022A

    公开(公告)日:2014-08-06

    申请号:CN201410220104.3

    申请日:2014-05-23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一种高超声速风洞湍流度间接测量方法,涉及风洞湍流度测量。提供利用微型空速管测量高超声速风洞流场中的压力脉动,再根据压力脉动与速度脉动的关系换算间接得到湍流度的一种高超声速风洞湍流度间接测量方法。包括风洞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风洞数据采集的过程是利用装有微型空速管的可调节装置测出风洞来流不同位置的脉动压力值,并用其他探针测得其他风洞数据。数据分析的方法是对已测得的压力脉动值和其他风洞数据进行分析,推导得到高超声速气流中压力脉动与速度脉动的函数关系式,从而计算得到高超声速风洞的湍流度。压力脉动和速度脉动之间的函数关系式简单明了,只需测得压力脉动并经简单计算就可得到高超声速风洞的湍流度,方便快捷。

    壁面压力可控的内外乘波一体化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777828B

    公开(公告)日:2020-07-03

    申请号:CN201710061160.0

    申请日:2017-01-25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壁面压力可控的内外乘波一体化设计方法,涉及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根据设计要求指定前缘捕获型线在设计截面上的投影和所需的压力分布。设计前缘捕获型线在俯视图上的投影,根据给定压力分布,利用逆向特征线法求解对应的压缩型线。根据压缩型线以及密切面与对称面夹角,在相应的轴对称外压缩流场或轴对称内收缩流场内,通过坐标变换,得到内外乘波一体化的压缩型面。设计三维内转进气道出口截面和三维内转进气道唇口在设计截面上的投影,并根据激波关系得到三维内转进气道唇口的三维构型。以压缩型面为基础对内外乘波一体化飞行器进行几何构造。

    内并联式高超声速双通道进气道的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837549B

    公开(公告)日:2018-07-17

    申请号:CN201710065927.7

    申请日:2017-02-06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内并联式高超声速双通道进气道的设计方法,涉及飞行器的高超声速进气道。设计进气道的外压段;设计冲压通道的内压段;设计冲压通道的隔离段;分流方案设计;设计工作马赫数范围为马赫数Ma=0~1.8之间的低速涡轮通道。设计的一种二元内并联式涡轮基组合循环动力进气道,其结构包括进气道的高速冲压通道、低速涡轮通道和分流板。冲压通道由进气道的外压段、冲压通道的内压段、分流板和冲压通道的隔离段构成,采用等熵方法生成型面。涡轮通道由进气道的外压段、涡轮通道的内压段、分流板和涡轮通道扩张段组成,使用等熵压缩规律及面积均匀过渡的方式生成型面。

    一种兼顾锥导与密切乘波的鼓包进气道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697150B

    公开(公告)日:2017-09-19

    申请号:CN201610125233.3

    申请日:2016-03-07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一种兼顾锥导与密切乘波的鼓包进气道设计方法,涉及超声速进气道。根据乘波理论的反演设计思想给出三维激波系,激波系中间为圆弧,两边为曲线,圆弧圆心与密切曲线的曲率中心连续,且两者二次相切过渡,曲率半径沿中心向两侧递增,在给定激波曲线后将密切曲线离散成许多离散点,即得对应不同离散点的曲率中心和曲率半径;由已知圆弧得到相应的圆心和半径;由超声速飞行器机体构型获得鼓包下表面型线,圆弧对应的半径与鼓包下表面型线相交;密切曲线对应曲率半径与下表面型线相交;利用锥导与密切乘波理论进行流线追踪即得鼓包三维曲面;鼓包进气道排除附面层的作用由鼓包与进气道唇口共同作用完成,唇口位于三维激波系内且与激波系紧贴,即完成。

    内并联式高超声速双通道进气道的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837549A

    公开(公告)日:2017-06-13

    申请号:CN201710065927.7

    申请日:2017-02-06

    Applicant: 厦门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02C7/042 F02K7/16 G06F17/5086

    Abstract: 内并联式高超声速双通道进气道的设计方法,涉及飞行器的高超声速进气道。设计进气道的外压段;设计冲压通道的内压段;设计冲压通道的隔离段;分流方案设计;设计工作马赫数范围为马赫数Ma=0~1.8之间的低速涡轮通道。设计的一种二元内并联式涡轮基组合循环动力进气道,其结构包括进气道的高速冲压通道、低速涡轮通道和分流板。冲压通道由进气道的外压段、冲压通道的内压段、分流板和冲压通道的隔离段构成,采用等熵方法生成型面。涡轮通道由进气道的外压段、涡轮通道的内压段、分流板和涡轮通道扩张段组成,使用等熵压缩规律及面积均匀过渡的方式生成型面。

    壁面压力可控的内外乘波一体化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777828A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710061160.0

    申请日:2017-01-25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壁面压力可控的内外乘波一体化设计方法,涉及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根据设计要求指定前缘捕获型线在设计截面上的投影和所需的压力分布。设计前缘捕获型线在俯视图上的投影,根据给定压力分布,利用逆向特征线法求解对应的压缩型线。根据压缩型线以及密切面与对称面夹角,在相应的轴对称外压缩流场或轴对称内收缩流场内,通过坐标变换,得到内外乘波一体化的压缩型面。设计三维内转进气道出口截面和三维内转进气道唇口在设计截面上的投影,并根据激波关系得到三维内转进气道唇口的三维构型。以压缩型面为基础对内外乘波一体化飞行器进行几何构造。

    圆锥构型高超声速飞行器前体与进气道一体化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151306B

    公开(公告)日:2017-02-22

    申请号:CN201510631011.4

    申请日:2015-09-29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圆锥构型高超声速飞行器前体与进气道一体化设计方法,涉及飞行器。1)计算圆锥构型的基本流场;2)设计内收缩基本流场;3)给定设计条件并确定进气道实际捕获面积;4)确定进口形状;5)进行流线追踪,即完成圆锥构型高超声速飞行器前体与进气道一体化设计。兼顾了圆锥构型飞行器前体与三维内收缩式进气道的优点,保证一体化装置具有高升阻比及优良的进气道性能。通过考虑圆锥飞行器在大攻角飞行姿态情况下的流场特点,提升了设计的实用性,改善了进气道性能,从而增大了发动机推力。

    一种完全流向抽吸的三维内转进气道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250597A

    公开(公告)日:2016-12-21

    申请号:CN201610594338.3

    申请日:2016-07-26

    Applicant: 厦门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7/5095 F02C7/04

    Abstract: 一种完全流向抽吸的三维内转进气道设计方法,涉及进气道边界层抽吸。包括以下步骤:根据设计要求采用特征线法求解轴对称基本流场;运用流线追踪方法生成三维内转进气道压缩型面;根据位移厚度公式计算三维内转进气道肩部不同位置锥切面位移厚度;以进气道压缩型面与位移厚度为基础,设计完全流向抽吸口;以完全流向抽吸口构造新的进气道出口形状,并等直向后拉伸得到三维内转进气道隔离段;获得能够完全沿流向排除附面层低速低能气流,不影响高速高能气流在进气道内的流动特征的三维内转进气道。可显著提升三维内转进气道自起动性能。可保证将附面层低能流完全排除,不影响进气道内部流动特征。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