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连通逆向回流槽进气道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021831B

    公开(公告)日:2018-11-13

    申请号:CN201610591855.5

    申请日:2016-07-26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自适应连通逆向回流槽进气道设计方法,涉及高超声速进气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获取初始高超声速进气道;步骤二:确定分离包位置;步骤三:布置自适应连通逆向回流槽首先基于弯曲激波理论设计出二元进气道,根据给定设计攻角范围,通过CFD数值计算分别获得零攻角、最大正攻角两种状态下的分离包位置。在此基础上,以零攻角状态下的分离包前缘点为中点,最大正攻角状态下的分离包前缘点为端点布置自适应连通逆向回流槽。在给定的攻角范围内能够自适应地减小进气道的分离包,提高进气道的起动能力,为进气道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自适应连通逆向回流槽进气道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021831A

    公开(公告)日:2016-10-12

    申请号:CN201610591855.5

    申请日:2016-07-26

    Applicant: 厦门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7/5086 F02C7/04

    Abstract: 自适应连通逆向回流槽进气道设计方法,涉及高超声速进气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获取初始高超声速进气道;步骤二:确定分离包位置;步骤三:布置自适应连通逆向回流槽首先基于弯曲激波理论设计出二元进气道,根据给定设计攻角范围,通过CFD数值计算分别获得零攻角、最大正攻角两种状态下的分离包位置。在此基础上,以零攻角状态下的分离包前缘点为中点,最大正攻角状态下的分离包前缘点为端点布置自适应连通逆向回流槽。在给定的攻角范围内能够自适应地减小进气道的分离包,提高进气道的起动能力,为进气道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一种预测V型唇口直前缘段激波脱体距离的混合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962423A

    公开(公告)日:2025-05-09

    申请号:CN202510020393.0

    申请日:2025-01-07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一种预测V型唇口直前缘段激波脱体距离的混合方法,涉及空气动力学领域。结合神经网络模型与理论模型,解决在不同来流条件下,特别是存在侧滑角时,脱体激波脱体距离的预测问题。通过数值仿真构建数据集,训练神经网络模型以预测脱体距离;构建理论模型预测充分发展后的脱体距离;通过对比两者输出,确定脱体激波充分发展的边界条件;根据输入条件选择适当的模型计算,实现高效准确预测。基于简化的连续性方程和神经网络模型预测不同来流条件下V型唇口直前缘段激波的脱体距离,分析来流条件变化时脱体激波结构的变化趋势,具有更高预测效率和准确性,能在比计算机仿真更短的时间内得到流场中的主要特征。适用于各种来流条件,包括侧滑角的情况。

    考虑任意三维弯曲激波的超声速飞行器前体快速逆向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249891A

    公开(公告)日:2025-01-03

    申请号:CN202411341386.2

    申请日:2024-09-25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考虑任意三维弯曲激波的超声速飞行器前体快速逆向设计方法,涉及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考虑任意三维弯曲激波的超声速飞行器前体利用三维弯曲激波理论及三维弯曲特征线方法从理论上考虑复杂三维曲面超声速飞行器前体无法忽视的横向流动,进而保障所设计出的超声速飞行器前体能达到理想的升阻比,并且实现已知任意三维弯曲激波的流场反设计。此外,三维弯曲激波理论及三维弯曲特征线方法能充分利用梯度信息,相较于传统吻切法计算效率更高,精度更高,获得的基本流场不再局限于规则流场,通过更加自由的激波选择为飞行器设计提供更加广阔的性能提升空间。

    基于三维弯曲激波组合进气道反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868770B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2111180283.9

    申请日:2021-10-11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基于三维弯曲激波组合进气道反设计方法,涉及飞行器的超声速组合进气道。包括飞行器超声速组合进气道压缩型面设计,分流方案设计,隔离段设计,扩张段设计;设计工作马赫数范围为Ma=0~1.8间的低速涡轮通道,设计工作马赫数范围为马赫数Ma=1.8~3间的亚燃火箭通道。本发明同时兼顾组合进气道横向流动与组合进气道的出口性能,并且实现已知激波的全三维超声速和亚声速流动区域反设计,保证全流量捕获来流,增大发动机推力的同时减小外流阻力;在推力不足时,可通过亚声速通道的推力弥补,进而拓宽进气道的工作马赫数范围,拓宽组合进气道的设计范围,从而进一步提高进气道的工作性能。

    基于弯曲激波理论的全三维两级压缩双乘波一体化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802799B

    公开(公告)日:2024-04-30

    申请号:CN202210561359.0

    申请日:2022-05-23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基于弯曲激波理论的全三维两级压缩双乘波一体化设计方法,在设计截面内指定所需的两道全三维弯曲激波和一道全三维内流反射激波所交的全三维激波曲线并进行离散;利用弯曲激波理论结合多级压缩理论求解对应的流场参数;利用弯曲激波理论结合多级压缩理论求解对应的流场参数,将各内流伪流动平面叠加获得全三维两级压缩双乘波基准流场的内流部分;在设计截面内指定全三维两级压缩双乘波一体化构型前缘捕获型线的投影型线,并在基准流场中流线追踪;以压缩型面为基础对高超声速全三维两级压缩双乘波一体化构型进行几何构造。兼顾三维外流乘波体的高升阻比和三维内乘波进气道的全流量捕获,利用两级压缩大大提升双乘波体的气动性能。

    考虑钝化唇口激波的三维内转进气道融合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290957A

    公开(公告)日:2023-12-26

    申请号:CN202311307975.4

    申请日:2023-10-10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考虑钝化唇口激波的三维内转进气道融合设计方法,涉及高超声速三维内转进气道领域,包括以下步骤:1)根据设计要求给定设计参数确定考虑唇口钝化的轴对称基本流场的波系结构。2)给定唇口钝化半径,基本流场可能出现两种激波反射形式:常规反射和马赫反射,保证入射激波与脱体激波干扰后的反射形式为常规反射,确定进气道肩部位置。3)对基本流场进行流线追踪得到进气道型面。4)根据基本流场的钝化尺寸对所得进气道唇口进行钝化处理得到最终结构。

    基于弯曲激波理论的全三维乘波体反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298599B

    公开(公告)日:2022-05-03

    申请号:CN202011206178.3

    申请日:2020-11-02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基于弯曲激波理论的全三维乘波体反设计方法,1)根据设计要求指定全三维基准流场内三维外流激波,全三维外流激波采用椭圆或非轴对称形状设计;2)将全三维外流激波离散为一系列参考平面,根据全三维外流激波角、激波曲率以及波后参数,利用弯曲激波理论求解对应的全三维外压缩基本流场;3)设计全三维乘波体捕获型线并在步骤2)的全三维外压缩基本流场中进行流线追踪得到高超声速全三维乘波体下表面压缩型面,所述型线采用椭圆曲线或非轴对称形状;4)以下表面压缩型面为基础对高超声速全三维乘波体进行几何构造:根据容积率要求,将乘波体上表面构造为平面或凸面,获得在设计飞行状态下基于弯曲激波理论的全三维乘波体。

    基于弯曲激波理论的全三维内转进气道反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324572B

    公开(公告)日:2021-11-19

    申请号:CN202011206176.4

    申请日:2020-11-02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基于弯曲激波理论的全三维内转进气道反设计方法1)根据设计要求指定全三维基准流场内全三维入射激波;2)将全三维入射激波离散为一系列参考平面,根据全三维入射激波角、激波曲率以及波后参数,利用弯曲激波理论求解对应的全三维内收缩基本流场;3)设计全三维内转进气道出口截面,并在步骤2)的全三维内收缩基本流场中进行流线追踪得到高超声速全三维内转进气道压缩型面;所述截面的形状采用椭圆形或类矩形;4)以步骤3)中的全三维内转进气道压缩型面为基础对高超声速全三维内转进气道进行几何构造:根据出口面积要求,将肩部型线等直或扩张拉伸得到全三维内转进气道隔离段,获得在设计飞行状态下基于弯曲激波理论的全三维内转进气道。

    轴对称弯曲爆震发动机设计方法
    2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475715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508366.X

    申请日:2024-10-28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轴对称弯曲爆震发动机设计方法,涉及航空器的高超声速爆震发动机,包括步骤:1)选择并修正冯卡门曲线作为母线,绕对称轴旋转生成轴对称前体;2)确定进气道入口位置及形状。3)将入口形状向后平移合适的距离形成进气道的入口段;4)设计有利于燃料掺混和气体压缩的S型弯道,在其后安装燃料喷洒装置;5)反设计产生弯曲爆震波的壁面;6)设计发动机尾喷管;7)选择并布置多个发动机通道;8)设计进气道的外罩及连接板等相关部件,完成整个发动机的总体设计。设计方法简单易行,能通过提高边界层的排移效果和燃料的掺混效率来显著改善爆震发动机的性能。通道数量的灵活选择能够满足不同的推力需求,这使其在工程应用中具备极大的潜力。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