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199803A
公开(公告)日:2019-09-06
申请号:CN201910555001.5
申请日:2019-06-25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两系不育系水稻育性转换有效低温累积效应的鉴定方法,包括有效低温累积值的鉴定、有效低温累积效应的响应天数的鉴定和幼穗花粉育性调查等步骤。本发明创新地对不育起点温度、有效低温值与响应天数、日照长短等因素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了两系不育系水稻在育性敏感期内,只需每天当中有一定时段的低温诱导,其他时段可以高出临界温度,达到一定的有效低温累积后既可实现转育的有效低温累积效应法则,将有利于对两系不育系水稻育性转换规律的拓展和有效补充,亦将有利于两系不育系繁种、制种地的时空选择,确保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安全或扩大繁种的时空选择范围,促进两系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9776500A
公开(公告)日:2025-04-08
申请号:CN202510075500.X
申请日:2025-01-17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 广东兆华航天育种创新研究院 , 广东万绿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Inventor: 沈任佳 , 吴中正 , 郭涛 , 王慧 , 刘永柱 , 陈淳 , 王加峰 , 肖武名 , 黄明 , 杨瑰丽 , 黄翠红 , 周丹华 , 胡朝旭 , 王键宽 , 吴满 , 叶珊 , 陈志强
IPC: C12Q1/6858 , C12Q1/6895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KASP多位点检测评价水稻产量的方法,属于水稻育种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以粳稻“日本晴”基因组IRGSP‑1.0为参考基因组,确定待测水稻GW8基因8号染色体26505387bp处、GNP1基因3号染色体36150781bp处、GE基因7号染色体24714487bp处、GS3基因3号染色体16733441bp处、GL3.2基因3号染色体17340602bp处的SNP基因型;(2)上述5个SNP位点发生纯合突变计数为1,发生杂合突变计数为0.5,未发生突变计数为0;若5个SNP位点突变计数总和≥4.5,则推测为高产材料。本发明为评价水稻材料的产量提供了技术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9020519A
公开(公告)日:2024-11-26
申请号:CN202410959102.X
申请日:2024-07-17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 广东兆华航天育种创新研究院
IPC: C12Q1/6895 , A01H1/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创制可高效固定变异的水稻单倍体诱导系的方法及其应用,属于农业技术领域。本发明瞄准创制能够高效固定变异的水稻双单倍体材料的育种需求,通过鉴定水稻中诱导单倍体关键基因的功能,筛选出具有潜在诱导功能的OsMATL和OsDMP基因,将其培育用作父本的诱导系,并与具有优良性状的母本杂交,可获得携带母本优良性状的单倍体后代并进行染色体加倍,以快速获得水稻优良纯合株系。该方法为后续携带优良变异基因的遗传突变系的“一站式”纯合提供了技术方案。本发明中的技术指标清晰、可操作性强、具有一定技术创新性,可为高效固定和利用诱变育种获得的优质变异提供技术体系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6218867A
公开(公告)日:2023-06-06
申请号:CN202211439709.2
申请日:2022-11-17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IPC: C12N15/29 , C07K14/415 , C12N15/82 , A01H5/00 , A01H6/46 , C12Q1/6895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水稻基因OsBURP12在水稻耐盐萌发中的应用,属于植物基因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在水稻种子耐盐萌发过程的差异转录组学分析中,发现了一个可被盐明显诱导的基因OsBURP12,该基因属于植物特有蛋白BURP家族成员,该基因位于8号染色体上,基因座位号为LOC_Os08g29200(MSU登录号)。该基因萌发期受盐胁迫诱导而表达量增加。该基因敲除之后显著提高了水稻耐盐萌发率和萌发指数,在耐盐萌发转基因水稻品种培育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2048507A
公开(公告)日:2020-12-08
申请号:CN202010883620.X
申请日:2020-08-28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IPC: C12N15/113 , C12N15/82 , A01H5/00 , A01H6/4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增强稻瘟病抗性的miRNA的克隆与应用,属于植物基因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miRNA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本发明发明人鉴定并证实了miRNA‑T34可以通过抑制LOC_Os02g39410和LOC_Os01g46500的表达以调节水稻基础免疫反应,从而正向调控稻瘟病抗性。结合利用过表达miRNA技术上调miRNA‑T34,可以显著提高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9182348B
公开(公告)日:2020-07-31
申请号:CN201811061798.5
申请日:2018-09-12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IPC: C12N15/29 , C07K14/415 , A01H5/00 , A01H6/4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白叶枯病抗性相关基因OsPRX30的应用,属于植物基因工程技术领域。该OsPRX30基因受白叶枯病病菌诱导后表达量增加。该基因受水稻白叶枯菌的诱导后上调表达,敲除后能提高白叶枯病抗性。将OsPRX30编辑位点序列与U3启动子连接后共同克隆到基因编辑载体pYLCRISPR/Cas9Pubi‑H上转化水稻,结果该基因可以负调控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可利用本发明构建的基因编辑载体,应用于水稻抗白叶枯病育种中。本发明有助于更好地了解OsPRX30的作用机制,OsPRX30的克隆为进一步了解水稻‑白叶枯病菌互作,抗病信号传导通路奠定基础,在育种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3333886A
公开(公告)日:2013-10-02
申请号:CN201310238656.2
申请日:2013-06-17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利用DNA熔解温度分析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功能标记开发,属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针对传统的水稻Pik基因测序的检测方法,提出一种利用DNA熔解温度分析水稻Pik基因的功能标记。本发明根据水稻等位基因Pik与pik在编码区第2173碱基的C/T变异(Pita为T,pita为C),设计功能标记Pik-C/T。利用该标记进行两轮PCR扩增,第一轮PCR以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Pik-C/T-out引物扩增;第二轮PCR以稀释的第一轮PCR扩增产物为模板,利用Pik-C/T-in引物扩增。利用仪器检测第二轮PCR扩增产物DNA熔解温度,通过熔解温度高低区分Pik和pik序列差异,从而判别水稻材料的稻瘟病抗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020528A
公开(公告)日:2024-11-26
申请号:CN202411308104.9
申请日:2024-09-19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IPC: C12Q1/6895 , C12Q1/6858 , C12Q1/6806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稻育性的评价方法及其应用,属于水稻育种技术领域。本发明针对水稻关键育性基因Rf3和Rf4,在已有检测育性恢复能力的KASP引物基础上,扩展思路,利用多个KASP引物形成引物组合,一次性对基因上多个位点进行检测,提高检测效率,同时增加了检测的准确率。本发明在多位点检测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结合材料理论表型、用计分制评估引物组合对材料检测的准确度。检测准确度一方面可以确定该引物组合对某批次材料检测的合适程度,另一方面可以检验某材料理论表型的准确度,进而将育性恢复能力不符合要求的材料尽早筛除。
-
公开(公告)号:CN118879744A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0943929.1
申请日:2024-07-15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稻低氧萌发基因OsEE1及其应用,属于基因工程和植物遗传育种技术领域。本发明明确了OsEE1基因结构中含有厌氧诱导元件、胚芽鞘在低氧条件下高表达,为该基因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利用转基因技术,创制过表达和敲除材料,从过表达和抑制表达正反两个维度证明了OsEE1对种子低氧萌发的生理效应,包括促进低氧萌发的胚芽鞘伸长、正调控糖酵解和TCA循环、缓解水稻种子低氧萌发过氧化胁迫并促进淀粉利用等。可见,本发明公开了水稻低氧萌发的关键基因烯醇化酶基因OsEE1在促进水稻种子低氧萌发中的机理和相关应用,为直播稻育种提供理论支撑、候选基因及育种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18703680A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410959105.3
申请日:2024-07-17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 广东兆华航天育种创新研究院
IPC: C12Q1/6895 , C12Q1/6869 , G16B20/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检测水稻单细胞基因序列变异的方法及其应用,属于农业技术领域。本发明中的方法主要包括取样、测序和生信分析三方面,其中取样获取的是单个水稻小孢子性细胞。本发明成功分离出单个水稻小孢子性细胞,并对已有水稻单细胞变异检测技术流程所存在的完整性不强、检测连贯性有待提升等缺陷进行了完善,此外还通过重离子诱变技术,鉴定确认了变异位点的真实性。本发明中的方法拓宽了水稻单细胞诱变材料的来源范围,为创制更多样的育种材料、进行更高效的诱变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小孢子性细胞作为雄配子,基因组携带的突变能够通过杂交进入子代,可实现变异的遗传和固定,也为优异变异基因的快速利用提供了途径。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