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2424896A
公开(公告)日:2012-04-25
申请号:CN201110369788.X
申请日:2011-11-18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IPC: C21D1/09
Abstract: 一种激光辐照制备管状卷带制备铁基非晶纳米晶软磁合金的方法,属于纳米材料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利用波长为1.07μm的掺镱光纤激光辐管状卷带铁基非晶合金(Fe73.5Cu1Nb3Si13.5B9),材料会产生定量纳米晶化相,本发明方法能够在常温常压下,针对管状卷带,快速、可控、环保、低能耗地利用激光辐照方法同时制备出多片铁基非晶纳米晶合金;通过选择不同的激光辐照工艺参数,制备出不同含量的纳米α-Fe(Si)晶化相加剩余非晶的双相组织结构材料;纳米晶α-Fe(Si)的平均尺寸在10nm左右,晶化比例大于50%,矫顽场小于1.0A/m,初始磁道率达到5.61x104A/m,最大磁道率为33.4x104A/m,材料的综合磁性能和传统热处理很接近。
-
公开(公告)号:CN101298116B
公开(公告)日:2011-05-18
申请号:CN200810115283.9
申请日:2008-06-20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用于激光材料加工的非同轴定位方法,属于材料加工领域。包括CCD摄像机、图像采集卡、控制电路、固定装置和计算机。通过固定装置将CCD摄像机、控制电路固定到在激光加工头上。通过在材料废料处预加工,移动激光加工头使CCD摄像机对预加工图案进行成像定位,确定出CCD摄像机与激光加工头的相对位置,之后用CCD摄像机代替激光加工头对需要加工的工件部位进行空走预加工,观察加工路径是否符合要求,如不符合,调整加工路径、加工补偿和工件位置直至符合加工要求,最后移动激光加工头到CCD摄像机位置,进行最终的激光加工。该发明无需改变现有激光加工头的构造,装配简易,整个定位过程快速,精度高。
-
公开(公告)号:CN100575124C
公开(公告)日:2009-12-30
申请号:CN200810116506.3
申请日:2008-07-11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用激光改色白珊瑚的方法,属于无机物的改性领域。珊瑚的激光改色由以下方法制得:将白珊瑚样品置于转动平台上,以激光为热源进行辐照预热,辐照采用单面扫描辐照方式,激光光斑面积覆盖整个白珊瑚样品的表面,转动平台的转速为24rad/min,辐照预热时间为30~60s,激光的功率密度为8~12W/cm2;预热结束后,将激光的功率密度提高到16~20W/cm2继续辐照白珊瑚样品,辐照时间为40~120s后,关掉激光光源,将处理后的白珊瑚样品冷却至室温。通过激光辐照引起的色心缺陷,达到将白珊瑚颜色由白色变成浅棕红色的目的,改色后珊瑚样品无破损,外观平滑;本发明可快速改变白珊瑚的颜色,工艺简化,能耗低,时耗小,大大节约制备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0374626C
公开(公告)日:2008-03-12
申请号:CN200510002279.8
申请日:2005-01-20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晶体生长领域。方法为激光辐照掺杂Al2O3陶瓷棒的下端使其熔融,其下端放籽晶,晶体由下至上快速生长。装置包括真空炉,内壁由侧保温屏(2)、上保温屏(7)、下保温屏(8)围成,炉内包括位于炉体中轴线上的结晶杆(5)、升降杆(1),特征为顶部连接籽晶槽(4)的结晶杆(5)穿过下保温屏(8),连接料夹(10)的升降杆(1)穿过上保温屏(7),炉体一侧开激光入射窗(3),另一侧开与激光入射窗(3)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的观察窗(9);炉体之外另附真空系统,2套伺服电机及控制系统作为结晶杆(5)及升降杆(1)的升降旋转系统;观察窗(9)外侧测温仪用于温度测量与反馈。本发明可快速生长直径大约为15毫米的蓝宝石晶体。
-
公开(公告)号:CN115728310B
公开(公告)日:2024-07-02
申请号:CN202211477062.2
申请日:2022-11-23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IPC: G01N21/8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点阵列在线分析的超快激光材料损伤测试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用图像采集方法在线获取损伤前后材料表面图像并通过图像处理得到损伤前后差异信息的方法以识别表面的损伤点阵列;在上述识别的点阵列中间区域选取需要观测的全部点数N,N与测试工艺参数之间应满足(I/vXf>2N,且N>10);用二值法识别N中的损伤点数(N')并进行损伤概率(mi=N/NX100%,其中点阵列组别i=1、2...n)分析,通过判别m;是否为0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若mn+1=0则认定m对应的激光能量密度为材料的超快激光损伤阈值,并同时输出横轴为激光能量密度,纵轴为损伤概率点的分布图。
-
公开(公告)号:CN117204936A
公开(公告)日:2023-12-12
申请号:CN202311404912.0
申请日:2023-10-26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骨钉拔除方法,包括在拔除之前对已植入骨钉的骨表面进行扫描,采集骨表面不同组织的反射光谱,并对采集到的反射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得到不同组织的反射光谱特征数据,根据采集到的光谱特征数据建立与骨不同组织成分相关的特征分类机器学习模型,根据特征分类机器学习模型对骨钉进行有针对性环切路径规划与去除并不伤及骨钉及其他组织。将骨钉拔除过程中采集到的反射光谱特征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继续环切或停止环切,本发明可以实现高精度、无损伤及小孔径的骨钉拔除。
-
公开(公告)号:CN110261071B
公开(公告)日:2021-09-24
申请号:CN201910609933.3
申请日:2019-07-08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激光参数监测与矫正系统和方法,该系统包括:激光器系统、分束镜组件、检测矫正组件、信号处理电路和上位机;激光依次通过第一分束镜、第二分束镜、功率矫正单元和第三分束镜,再由第一电动镜架和第二电动镜架反射到第四分束镜;第一分束镜反射光被光电二极管接收,第二分束镜反射的光入射至光束质量分析仪,第三分束镜反射的光入射至功率计,第四分束镜透射的光入射至光束指向探测器单元,第四分束镜反射的光经衍射元件到达激光加工数控机床;上位机控制激光器系统的重复频率、功率矫正单元的实时功率及调整光束指向。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实现了对激光参数的实时监测与矫正,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结构紧凑。
-
公开(公告)号:CN111230290A
公开(公告)日:2020-06-05
申请号:CN202010055659.2
申请日:2020-01-17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IPC: B23K26/067 , B23K26/044 , H04N5/23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电信号同步超快激光与ICCD相机的系统及方法,使超快激光加工过程与ICCD相机电子快门曝光过程同步运行,实时准确捕捉超快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的瞬态过程。在调节激光加工过程与ICCD相机电子快门曝光先后顺序的同时,解决超快激光出光时间不稳定造成的ICCD相机电子快门曝光过程无法精确同步激光加工过程的问题。本发明在不改动原始激光束聚焦条件及不影响加工所需激光能量的基础上,将初始激光束分束成信号激光束及加工激光束,通过将信号激光转变为脉冲电信号及调节激光传播距离的方式,实现ICCD相机电子快门曝光与激光加工过程的时间同步,为分析超快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演化过程提供有效的时间序列保障。
-
公开(公告)号:CN110261071A
公开(公告)日:2019-09-20
申请号:CN201910609933.3
申请日:2019-07-08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激光参数监测与矫正系统和方法,该系统包括:激光器系统、分束镜组件、检测矫正组件、信号处理电路和上位机;激光依次通过第一分束镜、第二分束镜、功率矫正单元和第三分束镜,再由第一电动镜架和第二电动镜架反射到第四分束镜;第一分束镜反射光被光电二极管接收,第二分束镜反射的光入射至光束质量分析仪,第三分束镜反射的光入射至功率计,第四分束镜透射的光入射至光束指向探测器单元,第四分束镜反射的光经衍射元件到达激光加工数控机床;上位机控制激光器系统的重复频率、功率矫正单元的实时功率及调整光束指向。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实现了对激光参数的实时监测与矫正,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结构紧凑。
-
公开(公告)号:CN103756671B
公开(公告)日:2015-12-02
申请号:CN201410015279.0
申请日:2014-01-13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9K11/025 , C09K11/54 , Y10T428/25 , Y10T428/254 , Y10T428/25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增强发光薄膜光致荧光发光强度的三明治结构及制备方法,该三明治结构为微米透明介电小球单层密铺于发光薄膜表面形成的衬底—发光薄膜—单层密铺小球阵列的三明治结构;所使用的微米介电小球要对光致荧光发光中激发光和荧光波长具有较高的透射率;所使用的荧光增强媒介—微米级透明介电小球的价格低廉,适合工业规模化应用;所使用的微米透明介电小球在空气环境下无氧化,可长期稳定地增强发光薄膜光致荧光发光强度;所使用的微米透明介电小球对发光薄膜及衬底没有要求,衬底可为非金属或金属,有效地扩展了发光薄膜光致荧光发光增强技术的应用范围。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