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775552A
公开(公告)日:2025-04-08
申请号:CN202411972912.5
申请日:2024-12-30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直径可调节的芳纶纳米纤维的制备方法,属于聚合物纳米材料技术领域。所述方法为:将氯化钙和聚乙烯吡咯烷酮100℃加热溶解于N‑甲基吡咯烷酮内,然后利用冰水浴将体系降温至0~5℃,之后依次加入对苯二胺和对苯二甲酰氯,反应过程中控制体系温度在50℃以下,反应1.5h后停止搅拌,获得PPTA溶液;将PPTA溶液用N‑甲基吡咯烷酮稀释,得到PPTA稀释液,置于高速分散机下,在分散的同时加入正己烷,分散后获得ANFs分散液;将ANFs分散液进行真空抽滤,得到不同尺寸的芳纶纳米纤维。本发明生产过程简单,成本低廉,可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制备不同尺寸的芳纶纳米纤维,是一种全新的制备不同尺寸的芳纶纳米纤维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9751975A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411681783.4
申请日:2024-11-2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C08K3/04 , C08K9/02 , C08K5/521 , C08K5/523 , C08K5/5313 , C08K5/549 , C08L83/07 , C08L83/04 , C08L83/08 , C08J9/14 , C08L61/14
Abstract: 一种铁‑硅改性生物碳阻燃剂的制备方法及其改性酚醛泡沫的制备方法,属于热防护技术领域。所述方案包括以下步骤:将秸秆粉末水解,洗涤干燥得到生物炭;将生物碳和硫酸亚铁溶液混匀,过滤干燥得到铁改性生物炭;将铁改性生物炭、有机硅和无卤阻燃剂共混得到铁‑硅改性生物炭阻燃剂。在融化的苯酚中加入碱性催化剂,搅拌均匀,再分批量匀速加入多聚甲醛,经过阶梯反应得到甲阶酚醛树脂;将温度降至60~70℃,向甲阶酚醛树脂中滴加硼酸溶液恒温反应,旋蒸控制树脂固含量在60%~70%,得到硼改性酚醛树脂;将硼改性酚醛树脂、铁‑硅改性生物炭阻燃剂和发泡助剂共混,并发泡处理,得到硅改性生物炭阻燃酚醛泡沫。
-
公开(公告)号:CN118834431A
公开(公告)日:2024-10-25
申请号:CN202411137988.6
申请日:2024-08-1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纤维毡/聚硅氧烷杂化酚醛树脂多孔材料的高效制备方法,所述方法采用氨丙基硅烷和乙烯基硅烷作为硅烷单体对酚醛树脂进行改性,使氨丙基硅烷与对苯二甲醛之间形成共价键,抑制聚硅氧烷和酚醛树脂的宏观相分离。采用乙烯基硅烷与氨丙基硅烷为共单体所合成的聚硅氧烷在高温时可形成含游离碳的SiOC,提高聚硅氧烷杂化酚醛树脂的热稳定性。加入碳纤维毡复合聚硅氧烷杂化酚醛树脂,制成可实现常压下快速制备的碳纤维毡/聚硅氧烷杂化酚醛树脂多孔材料。本发明制备的多孔材料密度低、热稳定性好,制备方法高效,合成条件温和。
-
公开(公告)号:CN116479657B
公开(公告)日:2024-10-11
申请号:CN202310472574.8
申请日:2023-04-27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D06M15/263 , D06M15/61 , D06M11/64 , C08J5/06 , D06M101/4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聚合物囊泡改性碳纤维表面以同步增强增韧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对碳纤维进行去浆、干燥处理;步骤二、将去浆碳纤维浸泡在过量的酸性氧化液中进行预氧化处理,得到氧化碳纤维;步骤三、利用模板法制备聚合物囊泡并将其分散于水中;步骤四、将碳纤维浸泡在上述聚合物囊泡的分散液中进行涂覆处理;步骤五、对改性后的碳纤维进行清洗与干燥。该方法结合了聚合物囊泡的可反应性与可变形性,通过对囊泡中聚合物结构的设计以增加囊泡与碳纤维及环氧树脂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囊泡在受力过程中可以发生变形、甚至撕裂以消耗大量能量,使得复合材料同步获得优异的抗冲击韧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456981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556786.9
申请日:2024-05-07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B32B9/04 , B32B27/28 , B32B27/02 , B32B27/34 , B32B27/06 , B32B27/08 , B32B27/04 , B32B27/38 , B32B27/12 , B32B3/12 , B32B3/08 , B32B5/12 , B32B7/12 , B32B37/06 , B32B37/12 , B64C1/00 , B64C1/40 , B29D7/00
Abstract: 一种耐高温抗冲击隔热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复合材料领域,该复合材料依次包含耐高温抗冲击层、轻质隔热层、残余能量吸收层。耐高温抗冲击层为碳纤维或高硅氧纤维布和邻苯二甲腈树脂层压板,轻质隔热层为二氧化硅气凝胶填充芳纶蜂窝芯材,残余能量吸收层为芳纶或PBO纤维布和环氧树脂层压板。本发明制备的耐高温抗冲击隔热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高温抗冲击性能和隔热性能,且制备工艺简单,对飞行器内部结构能够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18406433A
公开(公告)日:2024-07-30
申请号:CN202410499229.8
申请日:2024-04-24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锆‑硼‑硅激光防护涂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涂层由锆‑硼‑硅杂化树脂、氧化锆/空心微球复合材料、氧化锆纳米纤维、特性填料制成。本发明通过吸收、散射、反射,阻止热传递等多种机制,针对激光武器的特殊威胁性质进行了优化设计,研发了一种轻质高强、高温稳定性、耐腐蚀性能好和抗高能激光烧蚀的锆‑硼‑硅激光防护涂层,该涂层的制备工艺简单,可直接刷涂在被保护的基体材料表面,工艺稳定性好,涂层能有效得防止高温和高能粒子的侵蚀,从而保护基础材料的完整性和功能性,适用于航空航天和军事用铝、钢等材质材料表面,可满足高能连续激光防护的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8108715A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2410228792.1
申请日:2024-02-2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C07D407/14 , C08G59/26
Abstract: 一种雌马酚基环氧树脂单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生物基环氧树脂技术领域,雌马酚环氧树脂单体的结构式如式Ⅰ所示,将雌马酚基环氧树脂单体与胺类固化剂或将雌马酚基环氧树脂单体、酸酐固化剂和促进剂加热熔融后混合均匀,真空排泡处理后倒入模具中,按照固化制度固化后得到雌马酚基环氧树脂固化物。与双酚A型环氧树脂E51相比,本发明的雌马酚基环氧树脂的耐热性能、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均得到了明显提升。此外,本发明的雌马酚基环氧树脂是以生物基资源为原料制备的,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且反应条件简单可控,树脂工艺性与E51相近,易于工业化生产,对促进高性能生物基环氧树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imgabs0#
-
公开(公告)号:CN117843895A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申请号:CN202410031246.9
申请日:2024-01-0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C08G8/28
Abstract: 一种多重交联网络聚硅氧烷/酚醛耐高温杂化树脂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采用热稳定的聚硅氧烷及无甲醛的酚醛体系,通过杂硼硅氧烷、氨基硅烷与聚硅氧烷、酚醛预聚体的共聚反应,在聚硅氧烷与酚醛树脂间形成化学键及分子间作用,形成多重交联网络杂原子改性聚硅氧烷/酚醛杂化树脂,抑制聚硅氧烷与酚醛树脂的相分离和降解反应。本发明合成反应条件较温和,制备的聚硅氧烷/酚醛杂化树脂的热稳定性较好。
-
公开(公告)号:CN116712112B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2310676506.3
申请日:2023-06-08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A61B17/00
Abstract: 一种管道式充气气囊可逆膨胀‑收缩导向器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充气气囊设计技术领域。所述导向器包括若干个刚性柱、弹性空心管、气囊和若干个栅板中空管;所述刚性柱沿轴向方向均匀设置在弹性空心管内壁;所述气囊设置在弹性空心管内部,用于使弹性空心管膨胀或收缩;所述栅板中空管用于固定膨胀后的弹性空心管。本发明可逆膨胀‑收缩中空管道系统变径倍率大,可实现600%的变径,满足引导器小直径管道入脑,大直径管道空间操作的需求;变形方式简单,变形速度与变形尺寸可控,患者与医务人员使用方便;变径过程中长度无变化,直径方向最大变形量可控受限,便于医生对器械操控;系统结构简单、成本低,主体结构可重复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13667162B
公开(公告)日:2024-03-12
申请号:CN202111096256.3
申请日:2021-09-18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硅树脂及其复合材料耐高温性能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一、以甲基三乙氧基硅烷、苯基三甲氧基硅烷、甲基二乙氧基硅烷为原料,合成甲基苯基硅树脂;二、将甲基苯基硅树脂涂在增强体上,预处理后得到预浸布,将预浸布裁剪后成型,得到硅树脂基复合材料;三、将甲基苯基硅树脂及其复合材料进行高温热处理。经高温热处理后,硅树脂高温下残重质量分数由51~69%上升至57~84%,5%失重时温度由442.5~533.3℃上升至533.8~629.8℃,复合材料在500℃高温热处理后的弯曲强度可达40~130MPa,解决了现有硅树脂及其复合材料高温下失重质量分数大、力学性能差、耐高温性能差等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