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270213A
公开(公告)日:2021-08-17
申请号:CN202110690121.3
申请日:2021-06-22
Applicant: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IPC: G21C9/004 , G21C11/02 , G21C13/028 , G21C15/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核动力船舶安全壳压力控制的自密封屏蔽系统,包括自密封屏蔽结构、安全壳和抑压水池,所述自密封屏蔽结构为呈U型的管道结构,其两端开口,内部充水;所述自密封屏蔽结构的一端开口位于安全壳内部,与安全壳内部连通;所述自密封屏蔽结构的另一端通过连通管道与抑压水池连通,抑压水池内充水,连通管道的端口插入抑压水池的水中。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自密封屏蔽结构能够在事故后可自动开启,不需要外部人力和电力,降低安全壳峰值压力并实现长期排热,确保安全壳结构不超过安全限值,避免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可靠性高,响应速度快。
-
公开(公告)号:CN110289110A
公开(公告)日:2019-09-27
申请号:CN201910505309.9
申请日:2019-06-12
Applicant: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核动力船舶安全壳排热系统,包括供水装置、喷淋支路、喷淋头、冷却支路、冷却器和冷却回流支路;所述供水装置设于安全壳的外部,供水装置的出口与喷淋支路的入口连通,喷淋支路穿入安全壳,与设于安全壳顶部的喷淋头连通;所述供水装置的出口与冷却支路的入口连通,冷却支路穿入安全壳内与冷却器的入口连通,冷却器的出口通过冷却回流支路与供水装置的入口连通。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配置安全壳冷却器、喷淋两种排热方式,事故后操作员可以根据不同的事故类型、安全壳内温度压力状态等采用不同的排热方式,两种方式可以切换,减小了对安全壳内设备的影响,提高了排热系统的机动性,能够实现事故后安全壳环境长期排热。
-
公开(公告)号:CN113436761A
公开(公告)日:2021-09-24
申请号:CN202110703656.X
申请日:2021-06-24
Applicant: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IPC: G21C1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能动安全壳冷却试验系统,包括安全壳模拟体、喷淋系统、冷却水箱、第一冷却换热器和第二冷却换热器,所述安全壳模拟体分别与氦气供应管路、压缩空气供应管路和蒸汽供应管路连通;所述第一冷却换热器安装在安全壳模拟体内;第一冷却换热器的冷源入口通过第一管路与冷却水箱连通,第一冷却换热器的冷源出口通过第二管路与设于冷却水箱内的气体分散器连通;所述第二冷却换热器内置于冷却水箱,第二冷却换热器的热源入口通过第三管路与安全壳模拟体的蒸汽空间连通,第二冷却换热器的热源出口通过第四管路与安全壳模拟体的内部连通;各管路上分别配置有阀门。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可模拟多种工况,评估多种公开下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的运行情况。
-
公开(公告)号:CN107578826B
公开(公告)日:2019-10-25
申请号:CN201710713136.0
申请日:2017-08-18
Applicant: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全壳抑压及水洗过滤集成系统,包括安全壳和抑压水箱,抑压水箱的上部是气空间,下部是水,安全壳与抑压水箱的下部通过喷管连通,喷管包括依次相连的入口段、收缩段和喉管,喉管的直径小于入口段的直径,收缩段的直径渐变收缩,喉管的上方设有冷却水入口;当发生破口事故时,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混合蒸汽通过喷管进入抑压水箱实现安全壳的快速泄压;抑压水箱内的冷却水通过冷却水入口进入喉管,在高速气流的作用下雾化,通过与混合蒸汽内的放射性物质碰撞,对放射性物质进行去除。本发明将安全壳抑压系统与水洗过滤系统集成化,利用抑压水箱及特殊设计的喷管实现快速泄压及水洗过滤的双重功能,大大减小了系统对总体资源的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209149828U
公开(公告)日:2019-07-23
申请号:CN201821862012.5
申请日:2018-11-13
Applicant: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回路耦合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试验装置,包括电加热装置、蒸汽发生器、循环泵、余热排出冷却器和冷却水箱,电加热装置的顶部出口与蒸汽发生器的一次侧入口连通,蒸汽发生器的一次侧出口与循环泵的入口连通,循环泵的出口与电加热装置的底部入口连通;蒸器发生器的二次侧蒸汽出口与余热排出冷却器的管程入口连通,余热排出冷却器的管程出口与蒸汽发生器的二次侧凝水入口连通;所述余热排出冷却器的壳程入口与冷却水箱的底部连通,余热排出冷却器的壳程出口与冷却水箱的上部连通。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可针对三个回路的自然循环特性开展试验,能够更为真实地反映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运行过程,对系统设计更具有指导意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