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991337A
公开(公告)日:2016-10-05
申请号:CN201510093352.0
申请日:2015-03-02
Applicant: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IPC: H04L12/2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4L41/06 , H04L41/061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告警压缩方法及告警压缩装置,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其中,该告警压缩方法包括:从传输网络获取一当前告警集;获取所述当前告警集中告警的告警参数信息以及所述当前告警集中告警的告警对象的网络拓扑信息;其中,所述告警参数信息包括:告警名、告警对象和告警时刻信息;根据所述告警参数信息和所述告警对象的网络拓扑信息对所述当前告警集中的告警进行分类,得到携带有告警类型的子告警集;将每一个子告警集中的告警压缩为一条告警,得到携带有告警类型的压缩告警;将所述压缩告警输入至派单系统进行派单。本发明的方案能够提高工单与故障的匹配度,提高故障的处理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5024968A
公开(公告)日:2015-11-04
申请号:CN201410155197.6
申请日:2014-04-17
Applicant: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网络安全测量方法、装置及系统,网络中的监控对象具有至少一个安全测量指标。方法包括:获取步骤,获取监控对象的每一个安全测量指标对应的测量参数的取值;第一计算步骤,根据安全测量指标对应的测量参数的取值计算安全测量指标的第一安全测量值;模糊化步骤,通过构建隶属度函数对监控对象对应的安全测量指标的第一安全测量值进行模糊化,得到模糊评价矩阵;权重建立步骤,通过德尔菲法确定出每一个安全测量指标对监控对象的重要性权重,并建立所有重要性权重的权重集合;第二计算步骤,将模糊评价矩阵与权重集合乘积,得到监控对象的第二安全测量值。本方案能够全面、合理地测量出网络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4066118A
公开(公告)日:2014-09-24
申请号:CN201310092896.6
申请日:2013-03-21
Applicant: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接入方式切换时负荷分担的方法和系统。所述系统包括:负载控制功能单元,用于获取并记录移动业务交换中心服务器MSC server的负载情况信息,当接收到终端接入方式进行切换的指示时,根据所述负载情况信息,上报MSC server记录信息;移动性管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MSC server记录信息,确定能够为终端提供切换服务的MSC server。所述系统和方法通过记录当前MSC Server pool中各个MSC Server的负载情况,并提供给移动性管理单元,使得移动性管理单元可以根据MSC Server pool中各个MSC Server负载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轻负载的MSC Server为发生切换的用户提供服务,从而能够避免在切换时MSC Server的过载,以及保证对MSC Server pool有效的负荷分担。
-
公开(公告)号:CN101359384A
公开(公告)日:2009-02-04
申请号:CN200810198696.8
申请日:2008-09-23
Applicant: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IPC: G06Q20/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移动网络的非接触式联机消费管理方法,该方法实施于由非接触式应用系统、帐户运营平台、消费机具、非接触感应终端组成的系统上,包括如下步骤:(1)用户使用非接触感应终端在消费机具上进行感应识别;(2)消费机具传送消费金额数据至帐户运营平台进行扣费;(3)判断扣费是否成功,成功则执行下一步,否则返回错误代码;(4)帐户运营平台返回成功扣费通知给消费机具;(5)帐户运营平台生成用户消费帐单记录,并存储该记录。
-
公开(公告)号:CN101359383A
公开(公告)日:2009-02-04
申请号:CN200810198695.3
申请日:2008-09-23
Applicant: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IPC: G06Q20/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移动通信的非接触卡应用管理系统及管理方法,系统包括应用及离线账户管理平台(1)、移动支付平台(2)及移动终端(4),所述应用及离线账户管理平台(1)和移动支付平台(2)相互连接,所述移动终端(4)通过非接触感应识别装置(3)与应用及离线账户管理平台(1)连接,且移动终端(4)接入移动支付平台(2)的移动通信网络。本发明通过无线通信设备作为各种电子支付平台的电子货币,免去了用户携带大量不同IC卡的弊病,且还可以分析用户的消费行为,根据用户的消费习惯和喜好,为其下发精准消费信息等资讯,实现为商户与用户提供的精准营销的双向服务,进一步推动电子支付模式的发展。
-
公开(公告)号:CN106936621B
公开(公告)日:2019-10-18
申请号:CN201511034023.5
申请日:2015-12-31
Applicant: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IPC: H04L12/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工单风暴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所述工单风暴控制方法包括:将获取的告警进行派单标识的匹配,获取需要派单的第一告警;在预设维度上,根据预设检测时间间隔、对所述第一告警在预设检测时间段内即将产生的派单量进行统计,得到一统计结果;根据所述统计结果,判断是否存在工单风暴;若存在工单风暴,则生成将派往第一处理人员的工单改变流向到第二处理人员的处理命令。上述方案,通过对告警进行派单量的统计预测,在统计结果表明存在工单风暴时,动态改变工单流向,避免大量工单派到一线故障处理人员,实现了工单风暴的及时、智能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04080134A
公开(公告)日:2014-10-01
申请号:CN201310098367.7
申请日:2013-03-25
Applicant: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IPC: H04W36/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路域回落处理方法、装置、多模终端和系统,其中,所述方法包括:所述多模终端处于LTE网络时,判断是否需要建立电路交换域第一业务,获得判断结果;当所述判断结果指示所述多模终端需要建立电路交换域第一业务时,所述多模终端向移动管理实体发送扩展业务请求消息;接收所述多模终端所在基站发送的切换消息;所述多模终端根据所述切换消息采用所述PSHO方式切换到2G或3G网络;所述多模终端切换到2G或3G网络后,发送与所述电路交换域第一业务对应的业务消息到网络侧设备,使得所述网络侧设备能够根据所述业务消息为所述多模终端建立所述第一业务。本发明能够缩短电路域回落的流程时延,快速建立电路域业务。
-
公开(公告)号:CN103987097A
公开(公告)日:2014-08-13
申请号:CN201310049715.1
申请日:2013-02-07
Applicant: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IPC: H04W36/14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切换语音业务的方法和切换语音业务的网络,应用于IP多媒体系统,IP多媒体系统与移动交换中心、eNodeB连接,包括:当eNodeB与移动终端之间存在语音业务的VoLTE连接,且eNodeB检测到移动终端位于LTE覆盖区的边缘时,IP多媒体系统接收到来自eNodeB的将语音业务切换到电路域的切换通知;通知移动交换中心建立到移动终端的电路域通路;收到来自移动终端的应答,该应答表明移动终端通过电路域通路进行语音业务;通知eNodeB切断VoLTE连接。多模双待移动终端在LTE覆盖区使用VoLTE方式的语音业务,移出LTE覆盖区时将语音业务平滑的切换到电路域以保持语音业务的连续性。
-
公开(公告)号:CN101364329A
公开(公告)日:2009-02-11
申请号:CN200810198694.9
申请日:2008-09-23
Applicant: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移动通信设备的非接触式公交卡类应用系统及管理方法,系统包括作为用户终端的移动通信设备(4)、公交系统(1)、离线帐户管理平台(2)以及移动支付平台(3),所述移动通信设备(4)接入移动支付平台(3)的移动通信网络,且移动通信设备(4)通过非接触感应设备(5)与公交系统(1)交互,所述公交系统(1)、离线账户管理平台(2)以及移动支付平台(3)依次连接。本发明将移动通信设备,特别是手机作为公共交通系统的电子票据载体,使得手机既可以实现原有的通讯功能,又同时能取代公共交通系统的IC卡,方便了用户出行。
-
公开(公告)号:CN101359385A
公开(公告)日:2009-02-04
申请号:CN200810198698.7
申请日:2008-09-23
Applicant: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IPC: G06Q20/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移动网络的非接触式精准营销系统及营销方法,系统包括非接触式应用系统(1)、账户运营平台(2)、消费机具(3)、非接触感应终端(5),所述非接触式应用系统(1)分别与账户运营平台(2)、消费机具(3)连接,所述消费机具(3)与非接触感应终端(5)连接,所述非接触感应终端(5)通过移动网络(6)与账户运营平台(2)连接。本发明通过非接触感应技术将移动通信技术和电子支付技术融合在一起,一方面方便了用户的消费,另一方面也方便商家有针对性的发送各种迎合消费者的精准营销信息,推动了消费者跟商家之间的互动,也推动了电子商务的进一步积极发展。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