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844187A
公开(公告)日:2018-11-20
申请号:CN201810556763.2
申请日:2018-06-01
Applicant: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Inventor: 刘洪 , 陈鸣飞 , 张学斌 , 张彦遒 , 陈旭 , 朱丽 , 董磊 , 李震 , 赵昱 , 李鸿飞 , 娄小军 , 尹朝辉 , 董聪聪 , 王铁成 , 黎学超 , 孙丽玫 , 杨奔征 , 郑奉川 , 王刚 , 吴志昂 , 罗永强 , 宋国涛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信息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微模块,其包括框架系统以及设置在所述框架系统内的多个信息通信技术主机柜以及多个功能系统,其中所述框架系统包括至少两层框架,每层所述框架均设有所述信息通信技术主机柜,所述多个功能系统的至少部分将所述多个信息通信技术主机柜连接。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微模块,框架系统满足同时布置至少两层ICT主机柜的要求,从而可以节省建筑面积,降低土建投资,更加节能环保。
-
公开(公告)号:CN118816419A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311100339.4
申请日:2023-08-29
Applicant: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蒸发式冷凝器、空调器和空调器的运行控制方法,所述蒸发式冷凝器中包括壳体;第一换热装置,设于所述壳体中,具有供制冷剂流入的入口端,所述第一换热装置用于采用外部冷空气进行冷却降温;第二换热装置,设于所述壳体中,与所述第一换热装置连通,且所述第二换热装置具有供制冷剂流出的出口端,所述第二换热装置用于通过喷淋水进行冷却降温;布水装置,设于所述第二换热装置的上方,用于向所述第二换热装置喷出所述喷淋水;冷凝风机,设于所述壳体的顶部,用于为所述壳体内的空气流动提供动力。采用本发明,其能够兼容冷凝器的干湿工况运行,提高了换热效率,且节省能源消耗。
-
公开(公告)号:CN117998794A
公开(公告)日:2024-05-07
申请号:CN202211390839.1
申请日:2022-11-07
Applicant: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数据中心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微模块,所述微模块包括立体框架;所述立体框架内设置有机柜区所述机柜区包括至少一列并排设置的机柜;所述立体框架内还设置有垂直于所述至少一列并排设置的机柜的空调区;每列机柜的两侧分别为相互隔离的热通道和冷通道;所述热通道及所述冷通道分别与所述空调区的空调连通,以使所述空调区的空调将冷风送入所述冷通道,接收所述热通道的热风。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实施例实现了有效提高利用率,通过设置分离的空调区和机柜区,使得水电分离,更加安全。并且通过设置回风腔及送风腔,使得制冷效果更好。
-
公开(公告)号:CN117119742A
公开(公告)日:2023-11-24
申请号:CN202210530844.1
申请日:2022-05-16
Applicant: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IPC: H05K7/20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基础设施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数据中心的冷源群控系统和方法,该系统包括:群控服务器、群控控制器、AI平台、交换机和至少一个制冷单元,AI平台和群控控制器通过交换机与群控服务器通信连接,群控控制器与制冷单元通信连接;其中AI平台用于计算节能运行策略;AI平台还用于接收节能控制指令,将节能控制指令和节能运行策略发送给群控服务器;群控服务器用于将节能运行指令和节能运行策略发送给群控控制器;群控控制器用于根据节能运行指令和节能运行策略控制制冷单元工作,令冷源群控系统进入节能运行状态。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实施例能够实现依据多种因素对群控系统在运行策略进行精细化调整。
-
公开(公告)号:CN115811862A
公开(公告)日:2023-03-17
申请号:CN202111077381.X
申请日:2021-09-14
Applicant: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IPC: H05K7/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数据中心空调冷冻水集中分配模块,包括支撑架、主供水管、主回水管、供水支管、回水支管、副供水管以及副回水管;各个管路均设于支撑架,主供水管的输入口或副供水管的输入口、及主回水管的输出口或副回水管的输出口与冷源连通;供水支管的每一输入口与主供水管的一输出口或副供水管的一输出口连通,供水支管的每一输出口与一冷冻水接入管连通;回水支管的每一输入口与一冷冻水流出管连通,回水支管的每一输出口与主回水管的一输入口或副回水管的一输入口连通。解决数据中心空调冷冻水集中分配模块安装困难的问题;还解决当供水主管和回水主管中的一个需要维护或出现漏水问题时,需要停机维修的问题,以保证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14599193A
公开(公告)日:2022-06-07
申请号:CN202011405077.9
申请日:2020-12-03
Applicant: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Inventor: 赵昱 , 李震 , 刘洪 , 李海滨 , 张耀华 , 尹朝辉 , 张彦遒 , 张学斌 , 赵黎明 , 董聪聪 , 黎学超 , 程磊 , 王学军 , 陈旭 , 朱丽 , 韩冠军 , 刘栋 , 吴志昂 , 陈鸣飞 , 黄兆祖 , 孙立峰 , 刘春国 , 王思远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微模块,包括:围护结构系统和空调系统;空调系统包括热管背板空调、冷媒液管和冷媒气管,冷媒液管、热管背板空调和冷媒气管依次连接;围护结构系统包括蒙皮结构和主体框架,蒙皮结构密封包裹于主体框架的外侧,热管背板空调的末端安装于机柜的出风侧。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微模块,通过蒙皮结构包裹使得微模块整体实现封闭设计,与外界环境隔离,产品部署灵活,安全可靠运营;采用热管背板空调对微模块内部的机柜进行冷却降温,就近制冷,降低能耗,同时不占用机柜位置,同等安装条件下可增加装机数量。
-
公开(公告)号:CN108951854A
公开(公告)日:2018-12-07
申请号:CN201810556719.1
申请日:2018-06-01
Applicant: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信息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微模块的框架建筑系统,其包括框架子系统和设置在所述框架子系统外侧的建筑子系统,其中,所述框架子系统包括相互交叉连接的多个平面框架,其中,每个所述平面框架通过框架立柱与多个横梁预制件拼接形成。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微模块的框架建筑系统,其框架子系统通过框架立柱与多个横梁预制件拼接形成,使得微模块的施工现场采用例如螺栓连接的拼装方式实现,现场无焊接,该框架子系统可以在其生产和安装中,将标准化和装配化相结合,实现工厂化生产,现场快速装配,减少了施工工期,降低了工程造价,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8794483A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2410625643.9
申请日:2024-05-20
Applicant: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风机监控技术领域,提供一种风机运行状态监控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获取风机导风圈的喉部与风机导风圈进风口的压差,基于压差确定风机的风量;基于实时转速、所述风量以及不同转速下的风量与静压拟合曲线,确定风量对应的静压;基于所述风量和所述静压分析风机的运行状态。由于风机导风圈的喉部和风机导风圈进风口的压差的测量相对简单而且准确,可以得到准确且数据稳定的风量,再利用测量的风量通过风量与静压拟合曲线得到静压,该风量和静压的获取方式相比现有技术更加方便高效,且数据获取更准确、更稳定,因此,基于本发明方法获取的风量和静压能够更准确地分析出风机的运行状态,适合数据中心大批量风机状态参数测量。
-
公开(公告)号:CN118794153A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2410689466.0
申请日:2024-05-30
Applicant: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蒸发换热系统、机组、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产品,所述系统包括:引风设备、多级子换热结构、多级加湿冷却设备、感应模组和控制模组,每级加湿冷却设备位于对应级子换热结构的进风侧,控制模组用于基于空调机组的当前制冷量,在空调机组的节能模式为降噪节能模式时,基于空调机组的当前制冷量控制每级子换热结构的换热温差增加至目标换热温差以及所述引风设备的风量降低至第一目标风量。所述系统的换热能力比较高,且可以在较低的能耗下,保证空调机组具有较高的能效。
-
公开(公告)号:CN118794152A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2410859323.X
申请日:2024-06-28
Applicant: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冷源利用系统和冷源利用系统的控制方法,该冷源利用系统包括至少两级换热系统和控制设备,不同级换热系统的所述蒸发器的蒸发温度不同,不同级换热系统的所述冷凝器的冷凝温度不同,相对于单级冷源利用系统,本申请由多级换热系统构成的冷源利用系统可以具有灵活多变的控制模式,并且通过制冷量影响参数确定驱动装置的方式实现了冷源利用系统在不同控制模式的切换,以此减少了冷源利用系统的功耗,提升了系统能效。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