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5684965B
公开(公告)日:2018-09-14
申请号:CN201610040943.6
申请日:2016-01-2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IPC: A01K6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黄颡鱼当年育成的养殖方法,属于水产养殖领域。本养殖方法是:①提早驯食黄颡鱼鱼苗人工配合饲料;②增加黄颡鱼投喂频率;③高温季节增加夜间及清早投喂量;④维持池塘生态环境稳定。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本发明具有下列优点和积极效果:①有效提高了黄颡鱼生长速度,缩短其养殖周期,降低了养殖成本,加快了资金回笼;②规避了2龄鱼种疾病高发的风险及越冬后掉膘损失;③提早驯食鱼苗人工配合饲料,大大提高了黄颡鱼鱼苗成活率;④增加黄颡鱼投喂频率,提高了饲料利用效率,降低饵料系数;⑤定期杀虫、消毒、调水、改底,可改善底质及水环境,避免黄颡鱼再次转食天然饵料,维持其快速生长。
-
公开(公告)号:CN105684967A
公开(公告)日:2016-06-22
申请号:CN201610054518.2
申请日:2016-01-2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IPC: A01K6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鱼类大胆羞怯行为的测定方法,涉及一种获取鱼类个性特征行为数据的方法。本测定方法包括下列步骤:①实验鱼的挑选及其饲养;②个体最大摄食量和吞咽时间的确定;③配对标记和适应恢复及食物丰度和捕食风险设定;④行为数据的获取;⑤行为量化分析与计算。本测定方法应用于鱼类的人工放流:①选择个性较“大胆”的鱼类;②选择食物丰度较高且捕食风险较低的放流地点。本发明测定方法简单、干扰消除;测定方法规范统一,精确量化了鱼类的冒险摄食行为,为综合测定“大胆-羞怯”的个性特征提供了有信服力的量化了的冒险行为精确参数;有利于驯养鱼类人工放流技术规程的制定及其放流效果的评价,提高放流效率,降低人工放流对土著鱼类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03766290B
公开(公告)日:2015-06-17
申请号:CN201410037242.8
申请日:2014-01-2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IPC: A01K67/033 , A01K61/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8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使用泥鳅开口饵料生物培养基培育鳅苗的方法,涉及水产养殖技术。培养基组分,其质量百分比为:轮虫卵0.01~0.05%;豆粕20~40%;肉骨粉2~6%;粉碎发酵秸秆40~60%;发酵鸡粪10~20%;复合矿物盐1~1.5%;②制备方法:将上述原料均匀混合粉碎至粉状或颗粒状混合物即可使用;③要求:无异味、无异嗅、无霉变和无异物,水分含量低于17%。本发明的饵料生物培养基绿色、安全、无污染,制作简单,使用方便;饵料生物培养基培养的轮虫,鳅苗适口,生物量大,轮虫高峰期持续时间长;③使用饵料生物培养基,鳅苗成活率显著提高,降低了鱼苗成本,满足了泥鳅规模化生产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02533997A
公开(公告)日:2012-07-04
申请号:CN201210000662.X
申请日:2012-01-0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IPC: C12Q1/6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子生物学与形态学相结合鉴定鱼类早期个体的方法,其步骤:A、数据库建立:采集可以准确鉴定种类的样品保存于乙醇中,建立鱼类的barcoding数据库;B、样品保存:将采集的样品保存在添加硼酸钠或乙酸钠的4%甲醛保存液中;C、样品形态分组:在解剖镜下将不能准确确定种类的样品依据形态特征归类,记录形态特征;D、分子生物学鉴定:将选出的样品提取DNA、扩增mtDNA的COI基因片段并测序,确定种类;E、形态学鉴定:依据步骤C中记录的样品形态特征,进行种类鉴定;F、鉴定结果的分子生物学验证。方法易行,操作简便,准确性极高,解决了种类鉴定的技术难题,为鱼类早期资源的提供了技术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4058715B
公开(公告)日:2024-02-09
申请号:CN202111470481.9
申请日:2021-12-0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IPC: C12Q1/6888 , C12Q1/6858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入侵物种种群遗传学DNA分子标记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须鳗虾虎鱼多态性微卫星分子标记及其引物对和应用。本发明通过构建须鳗虾虎鱼简化基因组文库,进行高通量测序,对基因组中的微卫星位点进行筛选,对其中的14个位点进行大样本种群的多态性实验验证。首次筛选得到了14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包括10个高度多态性标记和4个中度多态性标记。本发明为须鳗虾虎鱼入侵种群遗传学的研究提供分子技术支持,有助于对其进行入侵种群来源、入侵路径的回溯研究。
-
公开(公告)号:CN115644325A
公开(公告)日:2023-01-31
申请号:CN202211414991.9
申请日:2022-11-1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IPC: A23K50/80 , A23K10/22 , A23K20/163 , A23K20/147 , A23K10/30 , A23K20/174 , A23K20/105 , A23K20/158 , A23K10/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饲料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黄颡鱼低碳饲料及其制备方法。具体由包括如下质量份数的组分制备而成:鱼粉30~40份、糊精12~16份、磷虾粉12~16份、大豆浓缩蛋白6~10份、植物提取物11~15份、有机酸混合液3~7份、复合维生素3~7份、氯化胆碱1~3份、鱼油4~8份、豆油2~6份、羧甲基纤维素3~7份、酵母菌4~8份。本发明所述黄颡鱼专用低碳养殖饲料不仅具有优异的促生作用,而且还可以显著降低黄颡鱼养殖过程中氨氮的排放量,提高饲料的利用率的同时,大大降低环境中N和C的排放,一举两得。
-
公开(公告)号:CN115589966A
公开(公告)日:2023-01-13
申请号:CN202211411408.9
申请日:2022-11-1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CN)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鱼类养殖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规格沙塘鳢苗种的培育方法。本发明提供的培育方法包括池塘预处理、苗种投放、饲料投喂、水质管理、病害防治几个步骤。本发明培育方法合理、简单,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沙塘鳢人工养殖成活率低的问题,适用于工业化生产,对提高沙塘鳢的综合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4208731A
公开(公告)日:2022-03-22
申请号:CN202111536619.0
申请日:2021-12-1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IPC: A01K61/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黄颡鱼培育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黄颡鱼苗的培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鱼苗按照700~800尾/m2的密度投放到育苗池中;(2)鱼苗投放2~4天后开始投喂饲料,每日投喂3~4次;(3)鱼苗投放5~7天后进行消毒,此后每8~10天消毒一次;(4)鱼苗投放4~6天后进行换水,此后每3~5天换水一次。本发明的育苗方法采用工厂化育苗方法,养殖密度大,成活率高。能够有效扩大育苗的规模满足日益增长的育苗需求。同时不受环境因素限制,经济效益明显。
-
公开(公告)号:CN109006588B
公开(公告)日:2021-04-23
申请号:CN201810793298.4
申请日:2018-07-1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IPC: A01K6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帮助黄颡鱼鱼苗快速通过敏感期有效提高成活率的方法,属于水产养殖领域。本养殖管理方法是:①池塘准备及小蓬草投放;②鱼苗下塘及驯食;③维持池塘生态稳定。本发明具有下列优点和积极效果:①利用水体表层小蓬草草把区域内的充足饵料吸引鱼苗浮于水体表层摄食,帮助鱼苗快速通过敏感期,有效提高鱼苗成活率;②有效规避鱼苗食性转换摄食池塘底部饵料生物带来的病害风险;③提高鱼苗免疫力,增强鱼苗对疾病的抵抗力;④操作方法简单明了,材料易获取,具有可示范易推广的前景;⑤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技术开发,具有良好的安全记录,没有潜在的环境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05123574B
公开(公告)日:2019-03-19
申请号:CN201510448129.3
申请日:2015-07-2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IPC: A01K6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附着基生态的鲫鱼池塘养殖方法,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本方法是:①构建附着基生态的鲫鱼池塘养殖系统:A、池塘准备;B、附着基设置;C、池塘套养群体组成;②鲫鱼放养;③养殖管理;④捕捞渔产品。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本发明利用几种养殖鱼类的生活习性,并在池塘中设置附着基,成功构建了一种附着基生态的鲫鱼池塘养殖系统,有效控制了高密度养殖造成的水质恶化问题,鲫鱼发病少;附着基提供套养鱼附着基食物,降低成本,同时套养鱼类生产渔产品也可增加收益;生态养殖模式更加绿色健康,鲫鱼和细鳞斜颌鲴的品质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