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生态跌水系统
    1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340862A

    公开(公告)日:2021-02-09

    申请号:CN202011446162.X

    申请日:2020-12-11

    Abstract: 一种多功能生态跌水系统,涉及生态居住领域,其包括水生态景观区域,以及围绕水生态景观区域的陆地生态区域;水生态景观区域包括高水位消能沉淀区、多级生态跌水区、中央水生态景观区、以及表流湿地区。区域内城市河道中的水被输水泵抽取该多功能生态跌水提供,经过消能沉淀、跌水增氧、植物净水后,重新汇入城市河道。该多功能生态跌水系统设计新颖合理,结构简单,不仅解决城市河道内水体恶化、污染现象。同时,还为区域提供了多层次的水生态景观和水生生物的栖息或繁育生境,既具备一定的动、静结合的水体景观效果与周边城市河道形成亮丽的风景线,供人们观赏游玩;又营造了浅水、深潭、石砾滩涂等复合生境,为本地生物多样性抚育提供场所。

    一种生态海绵城市的水综合循环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2323718A

    公开(公告)日:2021-02-05

    申请号:CN202011446164.9

    申请日:2020-12-11

    Abstract: 一种生态海绵城市的水综合循环系统,其包括城市河道、生态跌水增氧区域、生态湿地区域、以及绿地公园区域。其中,绿地公园区域的地底设置有调蓄池,充分利用地底空间,与城市河道、生态跌水增氧区域、生态湿地区域一起共同提供了充足的蓄水容量,保障生态海绵城市对于雨水的滞留、积蓄能力;区域内的水体在城市河道、生态跌水增氧区域、以及生态湿地区域之间循环流动,经过生态跌水增氧区域增加水体整体的含氧量,并通过生态跌水增氧区域、城市河道、生态湿地区域的植物、微生物对水体进行净化,同时,也可以通过调蓄池的净化单元进行净化,保证区域水质,实现生态海绵城市的净水功能,并对雨水充分利用。

    一种自调节防浪墙
    13.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2796295U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421562857.8

    申请日:2024-07-0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浪墙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自调节防浪墙,包括墙体和调节组件。墙体用于对波浪进行阻挡;调节组件包括弹性件,弹性件的一端与墙体相抵接,另一端与坝体相抵接;其中,当波浪拍打至墙体上时,墙体可通过弹性件的收缩而朝向坝体移动以防止波浪在墙体上进行爬高和激溅。弹性件确保了在不同波浪条件下的自适应调整,保持有效的防护作用。通过墙体的移动,可以有效防止波浪在墙体上进行爬高和激溅。这减少了波浪越过墙体并对坝体后方造成伤害的风险,保护了行人的安全。

    一种生态海绵城市的地表水循环系统

    公开(公告)号:CN214693503U

    公开(公告)日:2021-11-12

    申请号:CN202022955586.0

    申请日:2020-12-11

    Abstract: 一种生态海绵城市的地表水循环系统,涉及海绵城市领域,其包括城市河道、生态跌水增氧区域、以及生态湿地区域,三者共同提供了充足的蓄水容量;区域内的水体在城市河道、生态跌水增氧区域、以及生态湿地区域之间循环流动,经过生态跌水增氧区域增加含氧量,并通过生态跌水增氧区域、城市河道、生态湿地区域的植物、微生物对水体进行净化,实现生态海绵城市的净水功能。除此之外,区域内形成多层次的水生态景观和水生生物的栖息或繁育生境,既具备一定的动、静结合的水体景观效果与周边城市河道形成亮丽的风景线,供人们观赏游玩;又营造了浅水、深潭、石砾滩涂等复合生境,为本地生物多样性抚育提供场所,提升了区域的整体生态功能。

    一种海绵型城市道路结构
    15.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0766240U

    公开(公告)日:2020-06-16

    申请号:CN201921144634.9

    申请日:2019-07-1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海绵型城市道路结构,属于道路技术领域,包括行车道、人行道和路缘,行车道包括从下向上依次层叠设置的地基层、第一垫层、第一碎石层、第一透水混凝土层和透水沥青层,人行道分布在行车道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路缘设置于行车道与人行道之间,路缘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的上表面设有第一导流槽,第二部分的下表面设有第二导流槽,第二部分设置在第一部分的上端,第二部分的靠近行车道的一侧的侧壁上设有第一进水孔,第一进水孔处设有第一格栅滤网,人行道的上表面与路缘的上端齐平,第一部分的底部设有排水孔。其设计合理,建造方便,提高了雨水的生态利用率和雨水径流污染的有效调控,还避免路面积水。

    步道排水沟
    16.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0439429U

    公开(公告)日:2020-05-01

    申请号:CN201921205847.8

    申请日:2019-07-2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步道排水沟,位于步道一侧,排水沟内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植被层、生物过滤介质土层、透水土工布层和第一碎石层,所述第一碎石层内设置有雨水收集管渠;所述排水沟远离步道的一侧设置有垃圾清理渠,所述垃圾清理渠内铺设有第二碎石层,所述第二碎石层表面铺设有垃圾收集网;所述排水沟和垃圾清理渠之间设置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入口位于第二碎石层内,出口位于植被层内。本申请在排水沟的一侧设置垃圾清理渠,且垃圾清理渠靠近排水沟的侧壁凹向排水沟所在的一侧,使得垃圾被垃圾清理渠靠近排水沟的侧壁遮挡,尽量保持美观且方便垃圾的收集。

    一种石材栏杆
    17.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2745808U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421335869.7

    申请日:2024-06-1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建设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石材栏杆,包括地梁、立柱、扶手、栏板和挡水件。地梁设置于地面;立柱设置于地梁上;扶手设置于两个立柱之间;栏板设置于扶手的底部且位于栏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立柱相连接,栏板和地梁之间形成有镂空部;挡水件设置于栏板和地梁之间以将镂空部阻挡;其中,挡水件与地梁可拆卸连接。当位于洪灾较多的地理位置时,挡水件可防止水流通过该镂空部通过河道进入道路,可起到保护两岸的安全;当位于洪灾较少的地理位置时,可将挡水件进行拆卸,此时镂空部不被阻挡,使得石材栏杆更加美观。通过这样的设置,可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来改变石材栏杆的功能,使得该石材栏杆更加实用。

    一种埠头的码头坡道
    1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2575380U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421336177.4

    申请日:2024-06-1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建设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埠头的码头坡道,包括支撑架、坡道本体和导引件。坡道本体包括第一坡道和第二坡道,第一坡道和第二坡道转动连接,且第一坡道和第二坡道搭设于支撑架上;导引件可滑动的第二坡道上靠近于河道的一端。第一坡道和第二坡道转动连接,从而可以使得第一坡道和第二坡道进行合并或者张开,以及第一坡道绕第二坡道进行转动,从而调整第一坡道的角度。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以实现坡道本体在不同角度的伸展和收缩,以适应不同的水位和船只停靠需求。当水位较低时,可以将第一坡道和第二坡道展开,增加埠头的长度,方便船只停靠;而当水位上涨时,可以将第二坡道收起,减少埠头的长度,避免被水淹没。

    一种多功能生态跌水系统
    1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4693525U

    公开(公告)日:2021-11-12

    申请号:CN202022955582.2

    申请日:2020-12-11

    Abstract: 一种多功能生态跌水系统,涉及生态居住领域,其包括水生态景观区域,以及围绕水生态景观区域的陆地生态区域;水生态景观区域包括高水位消能沉淀区、多级生态跌水区、中央水生态景观区、以及表流湿地区。区域内城市河道中的水被输水泵抽取该多功能生态跌水提供,经过消能沉淀、跌水增氧、植物净水后,重新汇入城市河道。该多功能生态跌水系统设计新颖合理,结构简单,不仅解决城市河道内水体恶化、污染现象。同时,还为区域提供了多层次的水生态景观和水生生物的栖息或繁育生境,既具备一定的动、静结合的水体景观效果与周边城市河道形成亮丽的风景线,供人们观赏游玩;又营造了浅水、深潭、石砾滩涂等复合生境,为本地生物多样性抚育提供场所。

    一种生态海绵城市的水综合循环系统

    公开(公告)号:CN214033577U

    公开(公告)日:2021-08-24

    申请号:CN202022955591.1

    申请日:2020-12-11

    Abstract: 一种生态海绵城市的水综合循环系统,其包括城市河道、生态跌水增氧区域、生态湿地区域、以及绿地公园区域。其中,绿地公园区域的地底设置有调蓄池,充分利用地底空间,与城市河道、生态跌水增氧区域、生态湿地区域一起共同提供了充足的蓄水容量,保障生态海绵城市对于雨水的滞留、积蓄能力;区域内的水体在城市河道、生态跌水增氧区域、以及生态湿地区域之间循环流动,经过生态跌水增氧区域增加水体整体的含氧量,并通过生态跌水增氧区域、城市河道、生态湿地区域的植物、微生物对水体进行净化,同时,也可以通过调蓄池的净化单元进行净化,保证区域水质,实现生态海绵城市的净水功能,并对雨水充分利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