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500376B
公开(公告)日:2019-05-31
申请号:CN201611164831.8
申请日:2016-12-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10
Abstract: 一种能源隧道层埋式地温能热交换系统,该隧道包括隧道初衬、隧道二衬、隧道仰拱和路面,路面上方为所述隧道初衬和隧道二衬,路面下方为回填层,所述回填层位于所述隧道仰拱上,在所述隧道初衬和隧道二衬之间、所述隧道仰拱和回填层之间均设置热交换层,路面上方、下方的热交换层之间通过转换接头连接,所述热交换层的入水口与供水管连通,所述热交换层的回水口与回水管连通,所述供水管和回收管均与用户端或热泵连接形成封闭循环管路。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性良好、换热效率更高、节省成本和节约施工周期的能源隧道层埋式地温能热交换系统。
-
公开(公告)号:CN106498827A
公开(公告)日:2017-03-15
申请号:CN201611164935.9
申请日:2016-12-16
Abstract: 一种能源隧道复合式地温能防冻加热系统,包括隧道加热段,供热管路铺设与隧道加热段对应的隧道内,供热管路两端分别与第二供水管和第二回水管连接,第二供水管和第二回水管与热泵末端连接形成供热循环管路,隧道换热段对应的隧道包括隧道初衬、隧道二衬、隧道仰拱和路面,路面上方为隧道初衬和隧道二衬,回填层位于隧道仰拱上,在隧道初衬和隧道二衬之间、隧道仰拱和回填层之间均设置热交换层,路面上方、下方的热交换层之间通过转换接头连接,热交换层的第一入水口与第一供水管连通,热交换层的第一回水口与第一回水管连通,第一供水管和第一回收管与热泵前端连接形成换热循环管路。本发明适用性良好、换热效率更高、节省成本和节约施工周期。
-
公开(公告)号:CN106437791A
公开(公告)日:2017-02-22
申请号:CN201611164850.0
申请日:2016-12-16
IPC: E21D11/3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21D11/38
Abstract: 一种能源隧道衬砌复合式地温能防冻加热系统,包括隧道加热段,所述隧道加热段包括供热管路,所述供热管路铺设与所述隧道加热段对应的隧道内,所述供热管路两端分别与第二供水管和第二回水管连接,所述第二供水管和第二回水管与热泵末端连接形成供热循环管路,所述防冻加热系统还包括隧道换热段,所述隧道换热段对应的隧道包括隧道初衬、隧道二衬,在所述隧道初衬和隧道二衬之间设置热交换层,所述热交换层的第一入水口与第一供水管连通,所述热交换层的第一出水口与第一回水管连通,所述第一供水管和第一回水管均与热泵前端连接形成换热循环管路。本发明适用性良好、换热效率更高、节省成本和节约施工周期。
-
公开(公告)号:CN106194255A
公开(公告)日:2016-12-07
申请号:CN201610821516.1
申请日:2016-09-13
Applicant: 东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21F16/02 , E21D11/105 , E21D11/3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隧道防排水系统及其建造方法,包括位于隧道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的排水层、过渡层和防水层,横向排水管和中央排水管等。其中,排水层包括透水喷射混凝土、纵向排水管、环向排水管和止水条,纵向排水管、环向排水管和止水条固定在初期支护外表面上,并对初期支护进行排水分区,透水混凝土喷射在各排水区域内。环向排水管与中心排水管之间通过横向排水管连接,最终形成隧道排水体系。过渡层和防水层由不同级配的喷射混凝土组成,用于隧道防水。本发明利用排水管和透水喷射混凝土形成隧道立体排水通道,隧道排水效果好;隧道防排水系统与隧道结构一体化,长期服役性能好。
-
公开(公告)号:CN103835725A
公开(公告)日:2014-06-04
申请号:CN201410079350.1
申请日:2014-03-05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寒区防冻保温隧道,包括隧道初衬、隧道防水板、隧道二衬和防火板,所述隧道二衬和防火板之间设置有空隙,还包括充气袋,所述充气袋设置在所述空隙中。本发明还公开了寒区防冻保温隧道的制作方法。本发明的寒区防冻保温隧道结构简单,利用密封充气袋取代传统的聚氨酯保温材料,密封气体的导热系数约为同等厚度聚氨酯保温材料二分之一,利用密封气体的低导热性,在密封的充气袋内充满气体,将其布置于隧道二衬与防火板之间。通过调整充气袋的充填程度,可以实现同一断面不同高度处围岩的同步冻结和融化。根据隧道横断面不同高度处围岩地温和气温分布情况,调整充气袋的填充程度。相对于聚氨酯保温材料,采用充气袋可有效节省材料购置费用。
-
公开(公告)号:CN103088873A
公开(公告)日:2013-05-08
申请号:CN201310017528.5
申请日:2013-01-17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E03B7/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寒区隧道消防管道太阳能-地源热泵蓄热加热系统,包括太阳能集热器、供热管路、地源热泵换热器和地源热泵设备。其中地源热泵换热器分别与太阳能集热器和地源热泵设备连接,各自形成隧道中部围岩的蓄热环路和取热环路,供热管路分别与太阳能集热器和地源热泵设备连接,各自形成隧道内消防管道的供热环路。本发明将地源热泵换热器安装在隧道中部围岩内的中空锚杆内,从而替代传统地源热泵埋管所需的地下钻孔,不占地、节省初期投资,将夏季太阳能存储于隧道围岩中,用于冬季供热,实现了太阳能跨季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03088740A
公开(公告)日:2013-05-08
申请号:CN201310017360.8
申请日:2013-01-17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E01C11/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寒区隧道路面太阳能-地源热泵联合蓄热加热系统,包括太阳能集热器、供热管路、地源热泵换热器和地源热泵设备。其中地源热泵换热器分别与太阳能集热器和地源热泵设备连接,各自形成隧道中部围岩的蓄热环路和取热环路,供热管路分别与太阳能集热器和地源热泵设备连接,各自形成隧道洞口段路面的供热环路。本发明将地源热泵换热器安装在隧道中部围岩内的中空锚杆内,从而替代传统地源热泵埋管所需的地下钻孔,不占地、节省初期投资,将夏季太阳能存储于隧道围岩中,用于冬季供热,实现了太阳能跨季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03090553A
公开(公告)日:2013-05-08
申请号:CN201310017404.7
申请日:2013-01-17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F24J2/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4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寒区隧道衬砌太阳能-地源热泵联合蓄热加热系统及方式,包括太阳能集热器、地源热泵换热器、地源热泵设备和供热管路。其中地源热泵换热器分别与太阳能集热器和地源热泵设备连接,各自形成隧道中部围岩的蓄热环路和取热环路,供热管路分别与太阳能集热器和地源热泵设备连接,形成隧道洞口段围岩的蓄热环热和隧道洞口段衬砌的供热环路。将地源热泵换热器安装在隧道中部围岩内的中空锚杆内,从而替代传统地源热泵埋管所需的地下钻孔,不占地、节省初期投资,将夏季太阳能存储于热交换器和供热管周围的隧道围岩中,用于隧道抗防冻,实现了太阳能跨季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206554955U
公开(公告)日:2017-10-13
申请号:CN201621382200.9
申请日:2016-12-16
IPC: E21D11/38
Abstract: 一种能源隧道衬砌复合式地温能防冻加热装置,包括隧道加热段,所述隧道加热段包括供热管路,所述供热管路铺设与所述隧道加热段对应的隧道内,所述供热管路两端分别与第二供水管和第二回水管连接,所述第二供水管和第二回水管与热泵末端连接形成供热循环管路,所述防冻加热装置还包括隧道换热段,所述隧道换热段对应的隧道包括隧道初衬、隧道二衬,在所述隧道初衬和隧道二衬之间设置热交换层,所述热交换层的第一入水口与第一供水管连通,所述热交换层的第一出水口与第一回水管连通,所述第一供水管和第一回水管均与热泵前端连接形成换热循环管路。本实用新型适用性良好、换热效率更高、节省成本和节约施工周期。
-
公开(公告)号:CN206420176U
公开(公告)日:2017-08-18
申请号:CN201621382318.1
申请日:2016-12-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10
Abstract: 一种能源隧道层埋式地温能热交换装置,该隧道包括隧道初衬、隧道二衬、隧道仰拱和路面,路面上方为所述隧道初衬和隧道二衬,路面下方为回填层,所述回填层位于所述隧道仰拱上,在所述隧道初衬和隧道二衬之间、所述隧道仰拱和回填层之间均设置热交换层,路面上方、下方的热交换层之间通过转换接头连接,所述热交换层的入水口与供水管连通,所述热交换层的回水口与回水管连通,所述供水管和回收管均与用户端或热泵连接形成封闭循环管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用性良好、换热效率更高、节省成本和节约施工周期的能源隧道层埋式地温能热交换装置。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