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301220A
公开(公告)日:2019-02-01
申请号:CN201811179891.6
申请日:2018-10-10
Applicant: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IPC: H01M4/36 , H01M4/38 , H01M4/62 , H01M10/05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氮掺杂硬碳材料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植物资源酸洗,然后浸渍于氮源水溶液中,制得预产品;(2)在保护性气氛下,对预产品进行热处理,制得氮掺杂硬碳材料。所述氮掺杂硬碳材料具有多孔结构,氮原子分布在所述硬碳材料内部及表面,氮含量为1~10wt%,比表面积小于100m2/g。所述氮掺杂硬碳材料具有容量高、首次库伦效率高于50%、循环性能好且倍率性能优异等特点,用于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领域,制备工艺简单,性能可控,具有普适性和可放大性。
-
公开(公告)号:CN108598627A
公开(公告)日:2018-09-28
申请号:CN201810465821.0
申请日:2018-05-16
Applicant: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IPC: H01M12/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2/06
Abstract: 一种高容量钾-氧气电池,以金属钾为负极,顺序叠加用来隔离负极和氧气正极的隔膜、氧气正极和泡沫镍弹片,在正极和负极之间充满电解液。所述氧气正极包括气体扩散层和导电材料涂层,并使用氧气作为正极活性物质,所述导电材料涂层涂覆在气体扩散层的表面。本发明的钾-氧气电池的放电比容量最高可达2505mAh/g,充放电过电位很小(电流密度为0.1mA/m2时,仅为50mV),无需使用催化剂减小过电位。本发明填补了钾-氧气电池技术领域的空白,扩展了空气电池的研究领域,整体电化学性能优良,有更好的实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7919468A
公开(公告)日:2018-04-17
申请号:CN201711137428.0
申请日:2017-11-16
Applicant: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IPC: H01M4/36 , H01M4/58 , H01M4/62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稀土元素共掺杂的磷酸锰锂/碳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复合正极材料由磷酸锰锂和位于所述磷酸锰锂内部的碳层构成,其中,所述磷酸锰锂中的锂、锰位被稀土元素共掺杂。所述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1)制备第一碳层包覆的锂位掺杂磷酸锂;2)将步骤1)制备的第一碳层包覆的锂位掺杂磷酸锂制备成稀土元素共掺杂的磷酸锰锂/碳复合正极材料,第一碳层位于稀土元素共掺杂的磷酸锰锂/碳复合正极材料的内部。本发明提供的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好,且粒径小,颗粒大小均匀,比表面积大,电导率高,结晶性高,晶胞尺寸大;本发明的方法绿色环保、过程易控、成本低。
-
公开(公告)号:CN106981648A
公开(公告)日:2017-07-25
申请号:CN201710413407.0
申请日:2017-06-05
Applicant: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IPC: H01M4/36 , H01M4/58 , H01M4/583 , H01M4/62 , H01M10/05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366 , H01M4/5825 , H01M4/583 , H01M4/625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正极材料、其制备方法和包含该复合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本发明的复合正极材料由金属离子Li位掺杂的磷酸锰锂及包覆其表面的导电碳层构成,且金属离子M均匀分布在磷酸锰锂内部并占据Li位,M=Na、K、Mg或Al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本发明的复合材料中金属离子掺杂减少了复合正极材料的颗粒尺寸,缩短Li+的扩散路径,提高了Li+的嵌入/脱出速率,提高了金属离子掺杂正极材料的离子电导率,2层导电碳层的引入提升了结合性和导电性,本发明的复合正极材料非常适合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制得的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显著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17776120A
公开(公告)日:2024-03-29
申请号:CN202311832121.8
申请日:2023-12-28
Applicant: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IPC: C01B19/04 , H01M4/58 , H01M4/36 , H01M4/62 , H01M10/054 , C01B32/184 , C01B32/05 , B82Y40/00 , B82Y30/00
Abstract: 一种六方相碲化钴/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改性和应用,属于钾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六方相碲化钴Co1.67Te2/NC首次用于储能领域中,具有大的层间距和一定的碲空位,原位生长在堆叠的片状碳基底上。本发明还对上述Co1.67Te2/NC进一步改性,引入石墨烯与前驱体发生相互作用,通过充分碲化和二次煅烧还原制得Co1.67Te2/NC/rGO复合材料,新相Co1.67Te2均匀分布在紧密结合的氮掺杂碳和还原石墨烯上。本发明还涉及上述两种复合材料在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应用。本发明的复合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及丰富的介孔结构,有利于电解液的充分浸润和活性位点的充分暴露,在较高负载下实现快速,稳定,高容量储钾。
-
公开(公告)号:CN115044935B
公开(公告)日:2024-03-08
申请号:CN202210912125.6
申请日:2022-07-29
Applicant: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IPC: C25B11/077 , C25B11/065 , C25B1/04
-
公开(公告)号:CN115044935A
公开(公告)日:2022-09-13
申请号:CN202210912125.6
申请日:2022-07-29
Applicant: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IPC: C25B11/077 , C25B11/065 , C25B1/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纳米高熵氧化物的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高熵氧化物包含五种金属元素Fe、Co、Ni、Cr、Mn以及非金属元素O,其中金属元素Fe、Co、Ni、Cr、Mn以不同摩尔比组成,各金属原子占金属总原子百分比为5%~40%;所述纳米高熵氧化物具有尖晶石结构;其颗粒尺寸为2~10nm。本发明的制备方法利用不同材料的吸波性能,借助微波反应器快速性,可控性,均匀性的特点,通过微波辅助溶剂热法在高压非平衡反应条件下合成成分均一,比例可调的纳米高熵氧化物,为纳米高熵氧化物合成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制备方法。采用本发明方法制备出的纳米高熵氧化物具有超小的颗粒尺寸,多元素协同效应,大量的活性位点以及结构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09768287B
公开(公告)日:2021-09-07
申请号:CN201910062838.6
申请日:2019-01-23
Applicant: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二氧化碳电池正极及其制备方法,所述锂二氧化碳电池正极包括集流体和设置于集流体上的电极材料层;所述电极材料层包括三维孔隙结构金属化合物、碳材料和粘结材料。本发明在电极材料层中设置三维孔隙结构金属化合物,一方面,三维孔隙结构使其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多的反应活性位点,进而赋予锂二氧化碳电池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另一方面,三维孔隙结构金属化合物的孔径较大,且分布均匀,有利于电解液中离子的传输和二氧化碳气体的扩散,进而赋予锂二氧化碳电池正极良好的循环寿命,降低正极极化;本发明在电极材料层中设置碳材料可以赋予锂二氧化碳电池正极良好的导电性,进一步提高锂二氧化碳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7845796B
公开(公告)日:2020-10-23
申请号:CN201711057052.2
申请日:2017-10-27
Applicant: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IPC: H01M4/36 , H01M4/58 , H01M4/583 , H01M10/05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掺杂磷酸钒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正极材料中磷酸钒钠和第一碳层构成的Na3V2(PO4)3/C复合颗粒被包裹于作为第二碳层的碳网中。所述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1)将碳源、磷源、钒源和钠源溶于水中,混合后得到溶液;2)将溶液混合并加热,干燥后得到干凝胶;3)将干凝胶经过两段煅烧温得到Na3V2(PO4)3/C;4)配制pH为8.3‑8.7的缓冲溶液,将Na3V2(PO4)3/C和多巴胺盐酸盐分散到缓冲溶液中,混合,固液分离,干燥得到粉末;5)将粉末在氩气气氛下,经过两段煅烧得到所述正极材料。所述正极材料具有优良的电化学性能,可用作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10380038B
公开(公告)日:2020-09-01
申请号:CN201910670928.3
申请日:2019-07-24
Applicant: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Abstract: 一种内嵌多壳层氧化锑‑锑合金的热解碳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属于电池负极材料技术领域;该复合材料由碳包覆的纳米级氧化锑‑锑合金颗粒和热解碳复合而成,碳包覆的纳米级氧化锑‑锑合金颗粒均匀内嵌在热解碳上;制备方法:1)将NaCl:碳源:锡源混合,用去离子水溶解,磁力搅拌且完全冻实后,进行冷冻真空干燥;2)进行一次热处理,冷却至室温;3)洗涤、过滤和烘干;4)烘干后,进行二次热处理,待冷却至室温,制得内嵌多壳层氧化锑‑锑合金的热解碳复合材料。本发明的复合材料作为电池负极在钾离子半电池测试中,在特定电流密度下,首次充电可逆容量为300~650mAh g‑1,经过25~100次循环后,容量为150~490mAh g‑1。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