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20009968A
公开(公告)日:2025-05-16
申请号:CN202510017696.7
申请日:2025-01-06
Applicant: 东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TBM掘进参数和岩渣视频的TBM隧洞微震波速获取方法,包括:在TBM隧道微震监测区域设置多个微震波速识别设备;通过微震波速识别设备获取单元长度内的皮带机岩渣视频和TBM掘进参数;将所述岩渣视频输入至岩性识别模型,获取岩性权重信息;将所述岩性权重信息与所述TBM掘进参数融合输入微震波速识别模型,获取微震P波和S波波速;根据微震传感器阵列位置信息,计算传感器阵列到掌子面围岩平均微震波速,实现微震源定位。本发明通过收集数据建立样本库,分析数据,进而建立岩性、TBM掘进参数与微震波速的关系,可以减少实时获取微震波波速的时间,获取较为精确的微震波速,为TBM隧洞微震监测领域微震源定位提供技术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9129742A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411171638.1
申请日:2024-08-26
Applicant: 东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岩石力学大模型构建与知识交互方法,涉及岩石力学技术领域。该方法首先收集与梳理岩石力学领域的资料数据,获得资料文档,并对资料文档进行分块与向量化处理后存入向量数据库;再从向量化的文档片段中抽取知识,生成知识四元组,构建知识图谱;然后基于向量数据库以及知识图谱,构建外部知识库,并通过提示工程对现有的通用大语言模型进行微调,构建岩石力学领域大模型;最后将构建的岩石力学领域大模型应用于岩石力学领域的知识交互系统,通过分类处理不同类型的问题,并利用外部知识库,提供精准的答案和专业的知识支持。该方法解决通用大模型在回答岩石力学专业知识时表现不佳,及从头预训练岩石力学大模型资源消耗大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036810A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410215897.3
申请日:2024-02-27
Applicant: 东北大学 , 新疆水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6Q10/04 , G06Q10/0635 , G06Q50/08 , G06F17/1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敞开式TBM隧道时滞型岩爆等级的预测方法,包括:选取多个不同等级的时滞型岩爆案例,按掘进循环进尺将时滞型岩爆区划分为若干个掘进循环段;处理并计算掘进循环段用于预测的TBM参数指标;获取结构面信息,计算掘进循环段用于预测的结构面综合密度指标;获取即时型岩爆信息,计算掘进循环段用于预测的即时型岩爆指标;构建时滞型岩爆等级预测的Logit模型;将掘进循环段用于预测的TBM参数指标、结构面综合密度指标和即时型岩爆指标输入建立的Logit模型中,获得掘进循环段时滞型岩爆的预测等级。本发明通过对TBM参数进行简单计算即可获取预测指标,给出掘进循环段时滞型岩爆的预测等级,实现时滞型岩爆洞段和等级的判断。
-
公开(公告)号:CN117310800A
公开(公告)日:2023-12-29
申请号:CN202311165641.8
申请日:2023-09-11
Applicant: 东北大学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1V1/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合速度微震传感器及监测方法,其中,合速度微震传感器包括:传感器和处理电路,处理电路包括平方器、加法器、开方器、乘法器、多路选择器和电压比较器,平方器分别与传感器、加法器电连接;加法器分别与平方器、开方器电连接;多路选择器分别与传感器、电压比较器电连接;乘法器分别与电压比较器、开方器电连接。处理电路根据传感器获得的微震信号得到合速度微震模拟电压信号,根据对合速度微震模拟电压信号的识别分析可知微震波形的真实震动速度等参数,实现对岩体产生的微震动的监测。
-
公开(公告)号:CN116794714A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310186093.0
申请日:2023-03-01
Applicant: 东北大学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微震传感器安装与运行质量的检测系统,包括:虚拟脉冲发生器控制模块,用于控制虚拟脉冲发生的频率与振幅,通过虚拟脉冲测试传感器安装与运行质量;信号分析模块,根据微震传感器采集到的事件波形,获取不同传感器微震波形拟合误差,进而根据现象自动分析误差原因,并提供解决办法;数据显示模块,显示不同传感器微震波形拟合误差与解决办法。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传感器安装与运行质量的检测方法与系统。从采集的虚拟脉冲震源波形特征及震源谱拟合误差分析的角度出发,检测微震传感器的安装与运行质量,判断传感器异常原因,给出解决方案,从而完整捕捉隧道开挖过程中岩体破裂信号,保证微震源参数计算的正确性,为进一步的岩爆准确预警打下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15372152A
公开(公告)日:2022-11-22
申请号:CN202210820592.6
申请日:2022-07-13
Applicant: 东北大学
Abstract: 一种深部工程岩爆孕育全过程大型三维物理模拟试验系统,相似材料物理模型试样内部预埋有CO2爆破致裂装置、动态光纤光栅和超声波探头,试样边界预装声发射探头;试样内开挖隧道配置有三向加速度传感器和工业内窥镜;试样位于三维静应力加载装置内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装置、三维静应力加载装置及微型旋挖式柔性机械臂装置沿直线顺序布设且固装于地面;三维静应力加载装置外部设有试样3D打印机和落锤冲击装置,试样3D打印机和落锤冲击装置均采用轨道式安装结构置于地面上,试样3D打印机和落锤冲击装置移动路径均途经三维静应力加载装置正上方;三维静应力加载装置外部还设有液压油源及控制器,液压油源及控制器固装在地面上,控制器与计算机相连。
-
公开(公告)号:CN115165626A
公开(公告)日:2022-10-11
申请号:CN202210820618.7
申请日:2022-07-13
Applicant: 东北大学
IPC: G01N3/313
Abstract: 一种深部三维物理模型内部CO2爆破开挖与扰动方法,模拟爆破开挖时步骤为:原位打印,真三轴加载,静应力保载,在最小主应力方向上对三维物理模型试样进行爆破孔的开挖,开挖完成后在每个爆破孔的内部放入一个小型液态CO2相变致裂装置,起爆小型液态CO2相变致裂装置完成CO2爆破开挖的模拟,清理碎屑,破坏和变形信息监测,完成模拟CO2爆破开挖的全过程;模拟爆破扰动时步骤为:原位打印含有断层结构面的三维物理模型试样,试样打印过程中预埋入小型液态CO2相变致裂装置,真三轴加载,静应力保载,在最小主应力方向上对三维物理模型试样进行微型隧道的开挖,开挖完成后起爆小型液态CO2相变致裂装置,完成CO2爆破扰动的模拟,清理碎屑,破坏和变形信息监测。
-
公开(公告)号:CN109184793A
公开(公告)日:2019-01-11
申请号:CN201810991315.5
申请日:2018-08-29
Applicant: 东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地下工程开挖过程进行锚杆防岩爆能力现场测试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S1:选取试验段;S2:安装锚杆;S3:扩挖;S4:锚杆效果评价;S5:锚杆处理,将裸露的锚杆切割掉。本发明可以真切的测试锚杆对防控岩爆的作用:采用爆破模拟岩爆,用爆破的岩体厚度模拟不同等级岩爆对应的爆坑深度,用松动爆破设计模拟不同等级的岩爆的岩块弹射距离,可以较好地模拟岩爆的冲击破坏及能量释放特征,较真实地测试锚杆对于岩爆防治的实际作用,避免室内试验以及数值计算结果的片面性。本发明具有较高的可实施性:与专门开挖试验洞相比,本发明仅需对现有工程开挖顺序及方案进行调整即可,费用较低,可实施性较强。
-
公开(公告)号:CN108387467A
公开(公告)日:2018-08-10
申请号:CN201810106083.0
申请日:2018-02-02
Applicant: 东北大学
Abstract: 一种大型三维物理模型动力扰动试验系统及方法,系统包括底座、防变形预应力加载框架组件、载荷施加组件、模型试样制备与运送组件及液压加载系统组件;防变形预应力加载框架组件及模型试样制备与运送组件均设置在底座上,载荷施加组件设置在防变形预应力加载框架组件上,载荷施加组件与液压加载系统组件相连,通过载荷施加组件与液压加载系统组件配合,对模型试样进行多面多点协同控制下的动力扰动。本发明具备多面多点协同控制下的大型三维物理模型动力扰动能力,采用了全新设计的框架结构,能够有效控制加载过程中试验设备的自身变形,提高试验数据可信度;首次配备了人工模型试样的制备及运送机构,满足人工模型试样在制备阶段的精度检测。
-
公开(公告)号:CN108375665A
公开(公告)日:2018-08-07
申请号:CN201810106439.0
申请日:2018-02-02
Applicant: 东北大学
Abstract: 一种大型深部洞室群三维物理模型试验系统及方法,系统包括底座、防变形预应力加载框架组件、载荷施加组件、模型试样制备与运送组件及多功能液压加载系统组件;防变形预应力加载框架组件及模型试样制备与运送组件均设置在底座上,载荷施加组件设置在防变形预应力加载框架组件上,载荷施加组件与多功能液压加载系统组件相连,通过载荷施加组件与多功能液压加载系统组件配合,对模型试样进行多面多点协同控制下的长时间保载、动力扰动及位移控制超载。本发明的框架可有效控制加载变形,首次配备人工模型试样制备及运送机构,满足人工模型试样在制备阶段的精度检测;首次具备多面多点协同控制下的长时间保载、模拟外部动力扰动及位移控制超载能力。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