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626117A
公开(公告)日:2022-06-14
申请号:CN202011471210.0
申请日:2020-12-14
Applicant: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 广东粤海珠三角供水有限公司 ,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长距离输水工程的水利工程信息模型的编码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对工程项目涉及到的对象进行分类,并按预设编码规则为各分类层级对象进行编码;应用到多个场景,如基于所述水利工程信息模型为施工深化设计模型,将所述编码赋予所述施工深化设计模型的属性栏进行施工应用并将所述施工深化设计模型导入管理平台进行数据管理;或者将业务数据的编码按照水利工程信息模型的编码方法编制并挂接至施工过程模型进行施工管理应用。本发明的用于长距离输水工程的水利工程信息模型的编码方法,能够保障建设期的过程信息以及运维期产生的生产数据可以在各个业务系统间进行数据的交换,层级关系清晰,能够明确地定位到对象的位置及类型。
-
公开(公告)号:CN119761878A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411646153.3
申请日:2024-11-18
Applicant: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9 , G06Q50/08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大坝安全评估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基于数字孪生感知网络监测大坝的运行状态,得到运行状态数据;所述运行状态数据包括预设时间段内的历史监测数据和预设时间点的实时监测数据;将所述历史监测数据输入至基于多步式逆向云变换算法构建的云模型中,利用所述云模型拟定大坝的安全监测指标;将所述实时监测数据与所述安全监控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估大坝的安全状态。本申请引入多步式逆向云变换算法的云模型作为数据驱动模型,并结合数字孪生技术对大坝监测指标进行拟定,为其安全评估提供有效方法,解决了传统云模型在计算超熵值时为纯虚数的问题,提高了云模型应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475519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542700.3
申请日:2024-10-31
Applicant: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地下洞室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地下洞室工程的安全管控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产品,地下洞室工程的安全管控方法包括:获取预设个数的单元工程;基于单元工程和设计信息,构建单元工程BIM模型,以及在单元工程BIM模型中添加单元工程对应的标识信息和里程信息;基于单元工程BIM模型,将标识信息、里程信息与地下洞室工程建设安全信息进行关联,得到地下洞室安全管控模型;响应于对地下洞室安全管控模型上的目标按钮的触发,展示地下洞室安全管控模型中的地下洞室工程建设安全信息。本发明通过地下洞室安全管控模型将里程信息、标识信息以及地下洞室工程建设安全信息进行关联,全面且及时的进行安全影响因素的预警和管控。
-
公开(公告)号:CN118756639A
公开(公告)日:2024-10-11
申请号:CN202411092594.3
申请日:2024-08-09
Applicant: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水体堤防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浪墙及具有其的防洪堤坝。防浪墙,包括:多组墙本体,适于安装在堤防本体背离水体的一侧,墙本体均沿堤防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多组墙本体依次远离堤防本体设置,远离堤防本体一侧的墙本体的顶面高于靠近堤防本体一侧的墙本体的顶面设置,相邻两个墙本体之间安装有爬升装置,与堤防本体相邻的墙本体顶面与堤防本体的顶面平齐,距离堤防本体最远的墙本体适于与滩面相邻,距离堤防本体最远的墙本体与滩面之间安装有下降装置。通过将防浪墙设计为多组阶梯式抬升式的墙本体组合形式,使得人员能够通过下降装置和爬升装置在多组墙本体和滩面之间自由上下,使得防浪墙具有过堤通道和观景平台的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17421361A
公开(公告)日:2024-01-19
申请号:CN202311387172.4
申请日:2023-10-24
Applicant: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F16/25 , G06F16/215 , G06F16/2458 , G06F16/26 , G06F16/29 , G06Q50/26 , G06F21/6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数字孪生流域的数据底板管理系统与方法,系统包括:数据汇集模块,用于将数字孪生流域的数据来源和数据特征进行多源多尺度数据汇集;数据处理模块,用于对汇集后的数据进行相关处理得到标准化数据底板;数据治理模块,用于对标准化数据底板进行数据清洗、数据融合以及数据同化作业;数据挖掘模块,用于对治理后的标准化数据底板进行物理流域全要素内在关系的挖掘,以得到水利治理要素;数据服务模块,用于利用预设技术对治理后的标准化数据底板进行管理。本发明优化了数据底板构建与管理的全流程,为数字孪生流域的数据底板构建与管理提供了统一的技术框架,为智慧水利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6362617A
公开(公告)日:2023-06-30
申请号:CN202310348686.2
申请日:2023-03-31
Applicant: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9 , G06Q10/0635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泵闸运行安全评估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所述泵闸运行安全评估方法包括:获取泵闸的运行安全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各级指标;获取每一第n级指标的综合评价;利用层次分析法及熵权法,并结合同一第n‑1级指标下的第n级指标的综合评价,获取每一第n‑1级指标的综合评价;并循环采用层次分析法及熵权法,并结合同一指标下的下一级指标的综合评价,获取与各下一级指标对应的上一级指标的综合评价,直至得到泵闸运行安全的动态评分。本申请中,通过对泵闸系统进行指标体系划分,并根据实时监控数据及运行管理,通过分析各级指标及整个泵闸运行的评分和发展趋势,可以实现对泵闸运行安全性的准确评估,从而提高泵闸运行的安全性、全面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186629A
公开(公告)日:2022-10-14
申请号:CN202210772071.8
申请日:2022-06-30
Applicant: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系统的编码方法、系统、终端及存储介质,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系统的编码方法包括:对主体对象进行层级划分,对各层级主体对象进行分类,编制中心编码字典,形成中心编码编制规则,以便编制主体对象的中心编码;将主体对象根据不同业务场景划分为若干基础对象,将基础对象整理成若干层级,编制出各层级基础对象的分类及编码字典,形成业务编码的编制规则,以便基础对象编制业务编码;利用中心编码的编码字典与业务编码的编码字典设定映射规则,建立中心对象与基础对象的关联关系。本发明可以实现水利水电工程中具有大量专门功能系统间数据交互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9884997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411736412.1
申请日:2024-11-29
Applicant: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F18/2433 , G06F18/214 , G06F30/28 , G06F113/08 , G06F119/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运行负载扰动下水轮机状态评估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本发明提出运行负载扰动下的水轮机状态数字孪生评估仿真,通过建立水轮机虚拟交互系统,实现与物理水轮机的实时数据同步和虚实交互;在数字孪生环境下通过构建水轮机正常与负载扰动样本,结合实时数据监测偏离度分析,实现水轮机状态的精准评分与评估。
-
公开(公告)号:CN119150531A
公开(公告)日:2024-12-17
申请号:CN202411180239.1
申请日:2024-08-27
Applicant: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F30/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考虑土壤湿度状态的水库抗暴雨能力计算方法。具体步骤包括:获取地形、土壤、植被、降水、水位、出库流量等数据;利用水位、出库流量及水位‑库容曲线数据反推入库流量;构建VIC水文模型作为入库洪水预报模型;根据水库特征参数和水库调度章程,构建水库调度模型;耦合入库洪水预报模型和水库调度模型;构建水库抗暴雨能力模型;获取SMAP遥感土壤湿度数据,并与VIC模型进行数据同化;基于更新土壤湿度状态后的VIC模型,开展入库洪水预报,实现考虑当前土壤湿度的水库抗暴雨能力计算。本发明通过动态更新流域土壤湿度状态,显著提高了入库洪水预报的准确性,增强了水库抗暴雨能力评估的精度,为水库防洪调度提供了技术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0700182A
公开(公告)日:2020-01-17
申请号:CN201910967582.3
申请日:2019-10-12
Applicant: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湖泊岸滩侵蚀防治工程中的一种湖泊岸滩的抗侵蚀防护结构,技术方案为:该结构包括潜坝主体和与潜坝主体相连的生态浮床,潜坝主体包括数排锚碇条和位于所述锚碇条两侧的若干充砂管袋;锚碇条和充砂管袋的长度方向均垂直于湖泊岸滩的来浪方向;锚碇条顶面预埋数个不锈钢拉环;生态浮床位于潜坝主体的上方水面,不锈钢链的一端固定在生态浮床,不锈钢链的另一端设有扣环,扣环与不锈钢拉环连接;不锈钢拉环的位置与不锈钢链与生态浮床的连接点上下一一对应;生态浮床的上部种植植物。其解决传统防护形式的工程量大、施工周期长、防护效果欠佳及防护效果慢等问题。
-
-
-
-
-
-
-
-
-